數字化轉型正由點及面、由企業到產業地全面開展,企業需要新理念、新能力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年度報告,從2017年到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從31.3萬億擴大到45.5萬億元,占GDP的比重已達39.8%。五年間,數字化浪潮席卷各行各業,在質和量上引發了全面的變革。利用數字技術重塑自身,已成為企業邁向未來的必修課。作為數字化轉型的實踐者和賦能者,埃森哲在2018年推出了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指數,追蹤十余個行業、數百家企業的轉型進程,為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描繪細致的路線圖。我們把數字化轉型成效顯著的企業稱為領軍企業,從2018年到2022年,領軍企業的比例從7%增長到17%。領軍企業在主營增長、智能運營、商業創新等關鍵領域均取得長足進步。5年來,領軍企業與其他企業間的差距持續擴大,數字化分水嶺愈加明顯。2018年,領軍企業平均得分66分,其他企業平均得分35分,差距31分;2022年,領軍企業平均得分84分,其他企業平均得分46分,差距擴大到了38分。與此同時,面對多重考驗,2022年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指數的平均得分出現五年來的首次下降,從2021年的54分降為52分。但我們認為,這樣的變化并不是企業轉型意愿減弱,更非倒退,而是提醒企業在持續進行數字化投入之時,要更加注重業務聚焦和價值導向,如此才能提高數字化投入的性價比,做到事半功倍。
圖1:領軍企業的數字化優勢進一步擴大
圖2: 2022年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整體得分首次出現下降
埃森哲的研究發現,數字化轉型仍是企業的“必選項”,近六成中國企業有意繼續投入數字化,只是投資決策更務實,更關注數字化項目的直接財務回報。但今年的研究也清楚地告訴企業,能夠把投入轉化為良好的績效的企業依然是少數。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之下,領軍企業有著更充沛資源和空間進行下一階段的投入,形成良性循環。企業數字化轉型線頭眾多,把握不易。我們觀察到,一些企業在進行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并沒有解決業務上碰到的問題,沒有把這兩件事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反而產生了數字化和解決業務問題孰先孰后的困擾,并在經營承壓后更加猶豫不定、束手束腳。表面上,其他企業和領軍企業都進行了業務、組織優化等一系列措施。埃森哲在進一步研究后發現,領軍者的變革聚焦于以更高視角審視社會發展趨勢和引領行業轉型(使命)、創造更緊密且有意義的人本連接(體驗)、構建數據驅動的運營體系與決策機制(運營)、以及組合運用先進技術推動業務和管理創新(技術)。并且,這四個差異化能力的建設節奏也不盡相同:1. 使命維度,厚積薄發。使命維度涉及到兼顧多重目標和管理創新的能力。這一維度存在較長時間的“攀登爬坡”期,企業要有耐力和定力,持續為未來投資,就會在后期快速獲得提升。2. 體驗維度,短周期,快迭代。體驗維度體現在產品服務的交付和互動連接方式上,存在明顯的“階梯”特征,有一定的數字化投入就會在較短的時間周期內獲得能力提升。但由于這一維度與客戶變化和競爭對手反應息息相關,因此體驗維度能力的提升是一場“持久戰”。3. 運營維度,前易后難。運營維度的建設體現在組織、人才、流程和數據的協同上。運營轉型是個系統工程,在轉型前半段,數字化的介入能帶來顯著成效。而后半場難度加大,各職能的無縫連接、實現基于數據的預測預警等需要打通諸多節點,能力建設周期被拉長。4. 技術維度,先難后易。技術維度關乎技術架構搭建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轉型初期,技術部署是對原有經營模式的改造和升級,其作用是漸進式的。但同時,作為先進的生產要素,技術積累的發展速度會逐步加快,當技術積累達到一定水平時,技術間的協同作用會被激發,推動企業走向技術領先。
研究數據顯示,從成熟度來看, 運營維度的得分較高,使命維度得分較低;從行業差異看,體驗和技術是企業間差距較大的兩個維度。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企業需要秉持系統思維,補上短板,完善各方面能力,一步一個腳印才能脫穎而出。
三大重點領域
數字化轉型正由點及面、由前臺到整體、由企業到產業地全面開展,為未來轉型創造了有利條件。有些企業已經構建起了較為強韌的數字化能力,有些企業則利用數據進行產品和服務模式創新,還有的企業能夠通過較為靈活的運營調整來應對疫情等外部挑戰。然而,翻開五年來的數字化轉型指數研究,一些共性問題依然困擾企業,比如整體轉型缺乏體系和連續性、數字化部署難以規模化、人才與組織進化較慢、生態建設不夠深入廣泛等。2022年,埃森哲首次推出數字企業進化圖,幫助企業對標行業領先實踐,看清來路,校準前路。我們向企業建議,在開展可持續的數字化轉型中有三大領域值得重點把握:此輪技術變革不是簡單意義上的信息技術升級改造,各種技術組合帶來了顛覆性影響,改變著商業模式、市場運行和人們行為方式,要求企業在更廣范圍、更深維度上應用數字技術和創新要素在夯實核心業務的同時開辟新業務,實現第二曲線增長。無論是智能終端的用戶互動,數字孿生工廠,還是碳足跡數據管理,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一個必要環節就是夯實技術和數據底座。未來級企業能夠跨越單點式的技術應用和增量擴展的做法,將智能應用、數據和基礎架構動態組合,實現創新的規模化。例如,國內工程機械的一家龍頭企業能夠抓住技術上行周期,其在技術選擇上沒有盲目跟風,選擇增強數據應用能力和軟件能力建設,解決流程變革不完善、系統應用不成熟的問題,并較好地應對需求收縮和成本上升的挑戰。同時,在構筑基礎的過程中,企業需要不斷學習,在與現有系統、架構的融合中尋找突破。比如,埃森哲發現很多企業還在解決如何以結構化方式整合數據、快速訪問可靠數據,實現數據可視的階段。而應用數字孿生技術,企業可以從企業資源計劃(ERP)、供應鏈以及分銷等現有系統中捕獲數據,使其場景化,通過構建數學模型和機理模型,同時結合人工智能算法,使得數據洞察和分析更為精準,反饋更加實時,決策更加高效。過去信息化的著眼點在于對企業運營的線上化的支撐。如今數字化強調融合,要體現組織、人才、機制等各方面的協同作用。有國際領先的制造業企業就認為,如果沒有組織層面的變革,數字化就僅僅是將傳統的低效線下流程變為低效的數字化流程。同時,在企業圍繞數據打通了各個系統,建立了統一的數據底座和治理平臺之后,數字化平臺又要支持分散化的業務和決策,原來的組織保障模式就不再適用,企業必須解決這類新課題。在老問題和新要求的推動下,企業需要持續提升組織內部各職能間以及供應鏈上下游間的協同能力,實現穩健和靈活的統一。例如,為了實現生產的信息化管理、規范全鏈條的可追溯性,國內某生物疫苗公司從打破傳統組織運營模式入手,建立了全方位的質量提升計劃,包括工藝提升、設備升級與改造、信息化與數字化建設、人員培訓等多個方面。該公司也與埃森哲合作,搭建電子批記錄系統,可以輕易抓取任何一道工序里的信息并根據設計好的公式進行計算,大幅減少人工干預,降低出錯概率。同時,系統可以向質量保證部門實時反饋質量偏差,便于相關人員進行數據分析,從而平衡物料、提升效率。技術革新引發生產力的提升,往往會進一步導致社會、生產關系的重構。可以預見,由數字引領的變革會拓展人們對于物理及虛擬世界、群體和個體、時間及空間等領域的理解,也會產生一些意想不到卻又在情理之中的問題乃至困境。為了更好地服務于高質量發展,企業應全方位思考自身使命、制定企業發展戰略。數字孿生的數據打通、產業互聯網的信息流轉、碳排放市場的多方交易,凡此種種,都孕育著新興的、要求更高的需求,企業的新利潤來源、增長潛力也將來自這些舉措。例如,隨著傳統的線性產業鏈向復雜的平臺轉變,需要搭建起能為各方提供交換、消費、價值創造的產業互聯網平臺。埃森哲為客戶搭建的農業產業互聯網平臺,拉通產業鏈各生態方為種植戶提供春耕、夏管、秋售、冬儲全程服務,在平臺上實現糧食種植、糧食倉儲和糧食流通的全鏈拉通,變革了傳統訂單農業模式,使得產業生態共享產業紅利,釋放了產業禁錮價值。數字經濟新常態下,需求復雜和多元、數據的應用落差、轉型不平衡等,將是企業要面對的新常態。在更為復雜、充滿不確定性的國內外市場環境中,企業更要聚焦自身業務,做好精益管理,發揮技術協同價值,獲得切實的業務回報。
接下來的十年將進入“企業全面重塑”時代。面對新的技術應用、工作方式、客戶交互和商業模式等,企業唯有找準節奏、保持定力,持續進行數字化和創新投入,方能在量變中突破質變,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商業變革中穿越周期,實現基業長青。
作者為埃森哲大中華區企業技術創新事業部董事總經理,編輯:馬克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