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 讀
“數實融合”成為數字經濟發展主線。

全文共計3093字,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來源 | 騰訊研究院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數字化轉型已經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一堂“必修課”。如何加快深化產業數字化轉型,釋放數字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成為全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
日前,騰訊研究院發布《數字化轉型指數報告2022》,《報告》對全國351個城市和18個主要行業的數字化轉型進行了全面的洞察和評估,采取一橫(城市角度)、一縱(行業角度)兩個主要視角進行指數的交叉分析。其中,行業指標方面,呼應“上云用數賦智”等國家重點政策,今年選取了云計算、人工智能和敏捷研發3個關鍵指標進行綜合測算。
從省份看,前10排名持續穩定,北上廣保持領先。從城市看,北上深廣繼續領銜,后位城市排名有所浮動。從增速看,廣西、內蒙古和山東領先,區域性的中心城市成為增長主力。從類型看,二線城市加速向一線城市靠攏,同時數字化持續向腰部城市下沉。從區域看,數字化的城市集群特征明顯,從東向中西部擴散正在形成數字經濟基本盤。
數字經濟增長承壓,未來發展更有賴于穩固基本盤和挖掘新動能。
數字化轉型指數2022年一季度雖再創新高,但增長從2020年三季度就開始呈現震蕩下行趨勢。2022年一季度,指數的同比增速遠低于去年同期、環比增速更轉為負值,反映出增長的壓力明顯加大。
我國數字化發展的城市集群特征持續明顯,已形成11大城市群為主的數字經濟基本盤,50%的城市數量對全國整體的貢獻占比穩定在80%,對穩定全國數字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平臺對數字化轉型的貢獻依舊顯著,反映了平臺持續帶動生態恢復和發展的普惠價值;基礎設施指數今年同比增幅33%排名第一,表明云、AI等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在加快開展,對整體增長的貢獻加大。
區域看,珠三角城市群指數長期處于全國之首,擔任主引擎角色;省級看,廣東省指數穩居全國第一,平臺和應用發展尤其突出;城市看,深圳、廣州位列全國第3、4名,且增速在大城市中位列前茅。
不同等級城市對比,二線城市數字化規模繼續加速向一線城市靠攏,二線城市指數增速達到一線城市的2倍;同時三、四線城市增速保持高位領先,反映出數字化正持續向腰部城市下沉。
城市群產業數字化異中有同,行業工具、金融、文體娛、工業等排名靠前;特別是工業出現在Top3中的頻率明顯增多,典型有哈長、長江中游、珠三角和成渝等工業基地集群區域產城融合異中有同。
數字原生行業數字化規模依然領先,但工業為首傳統行業加速“數實融合”已顯露成效。
數字化規模——數字原生行業領頭,文體娛和工業位居中游
第一梯隊:行業工具(包括互聯網、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各類2B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研和技術服務業等)、金融和電商領先明顯,大部分行業工具、電商都屬于數字原生行業。
第二梯隊: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及工業居于中游位置,工業是典型的傳統行業,其躋身前列反映了“數實融合”已獲成效。
數字化增速——傳統行業領頭,尤其工業和醫療遙遙領先
第一梯隊:工業和醫療遙遙領先,兩年同比增速均值近100%,接近行業均值的3倍,反映“數實融合”在加速推進。
第二梯隊:政務、文體娛、零售、金融、交通,增速明顯超過平均值,反映出未來的增長潛力。
“數實融合”全國加速鋪開,七大行業領銜、區域協同發展的態勢顯現。
東部沿海、長江沿線省份,工業數字化占比普遍較高、部分增速還快,如上海、福建、重慶、四川。
文體娛數字化占比較高形成南北兩大連片區域,其中南部四川、北部內蒙古增速還快,潛力較大。
長三角(上海、浙江為代表)是發源地和大本營,同時自東向西呈現南、北兩條路線帶動繁榮趨勢。北線(遼寧、天津等),南線(福建、湖南等)。
行業工具呈現國家“東數西算”戰略推進趨勢,西北的甘肅、青海,西南的四川、貴州為代表區域聚集。
智慧金融占比高的省份遍及全國東南西北,以西部西藏、東部江蘇和山東、北部遼寧為增長典型。
長江沿線多個省份占比高(湖北、江蘇、重慶、安徽為典型),同時呈現與東部(北京、山東等)、中部(內蒙古、海南等)兩條南北線構成智慧零售網的特征。
占比高低分布高度匹配“胡煥庸線”特征“東高西低”,個別邊疆省份領銜增長(海南、黑龍江、云南)。
《報告》指出,人們往往把數字產業力量提供的生產性服務,看作是其他產業的工具箱、賦能者,從而產生了“數”與“實”的分離。實際上,技術-經濟意義上的“數實融合”,在實踐中往往是以產業合作經濟活動意義上,兩個實體產業間的“實實融合”的形式達成的。
要理解“實實融合”的意義,首先要回答一個問題——“數字”屬不屬于“實體”?《報告》認為,從紙質書到電子書,“書”的形態、生產角色和過程都有變化,但“書”的價值一直存在。紙質書無疑屬于實體經濟,那么具備相同價值的電子書應該也屬于實體經濟。
由此看來,任何時代、任何產業都建立在特定的技術基礎之上。今天的支柱產業曾經是以前的新興產業,今天的通用技術也曾經是以前的新興技術。經過幾十年的積累與發展,數字技術已經從探索性的新興力量,變成大規模產業發展的技術基石。
在“數實融合”的實踐過程中,不應強調“數字”與“實體”的對立,而應充分認識到,數據作為一種“新型石油資源”,已經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第一生產要素,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工業軟件等數字產業,成為護航實體產業“穿越風浪”的重要助手。
從某種意義上講,“數實融合”本質上是“實實融合”,用數字技術的尺度丈量實體產業深度。而“數實融合”的破題點在于以數字經濟解決實體經濟的痛點和難點,充分發揮數字技術的效用和價值,鼓勵平臺企業依托市場、技術、數據等優勢,賦能實體經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具體內容如下
文章來源:騰訊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