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以前,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的每個村子都有鐵匠、木匠、泥匠、篾匠……于都的手藝人們以精湛的技藝走南闖北,使于都的“三錘三匠”(“三錘”是指打鐵的鐵錘、補缸補鍋錘、彈棉花的彈棉槌;“三匠”指木匠、泥匠、篾匠)聲名鵲起,聞名天下。值得一提的是,這座城彈棉花、做縫紉的傳統一直在延續。上世紀80年代開始,于都縣更多的人開始到沿海進廠打工,大多從事服裝生產,隊伍不斷壯大,為于都縣發展紡織服裝業積累了大量的從業人口。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于都縣每3個人中就有1個從事紡織服裝工作。近期,于都縣委、縣政府作出了打造“時尚之都”品牌的戰略決策。于都縣是如何持續講好紡織服裝業故事的?
提升品牌附加值推動服裝業邁向“高精尖”
在于都,一個個高端品牌、一家家時尚購物體驗店讓這座中國品牌服裝制造名城聲名遠播。近年來,于都縣按照“高大上、鏈群配”發展方向,通過“規劃引領、建強平臺、招大引強、培育龍頭、補齊鏈條”等舉措,推動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挺起贛州紡織服裝產業帶于都核心區“脊梁”,呈現出“勢頭強、平臺全、轉型快、后勁足”的良好態勢,為“十四五”繼續推動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積蓄了強大發展后勁,在新的征程上實現了裂變式發展。截至目前,于都縣有紡織服裝企業超3000家,2021年全行業產值達602億元,2022年有望突破800億元。于都縣圍繞“20萬從業人員、1000億元產值”目標,聚焦新經濟、新業態、新動能,打出一套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組合拳,按照“制造崛起、延伸兩端”的思路,規劃建設了智造基地、設計中心、服裝學院等紡織服裝十大公共平臺,其中九大平臺已建成運營。“我們引進了面向全球的FDC面料圖書館,建成了江西省紡織服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于都),規劃了1萬畝智造基地,還引進了深圳文達跨境電商、阿里巴巴國際站等平臺。”于都縣委常委、副縣長楊海峰談道。據了解,在企業經營模式上,于都縣由過去的清加工(只做車縫,企業利潤5%至10%)向FOB(包工包料,企業利潤15%至20%)、ODM(貼牌,企業利潤30%至40%)、自主品牌(企業利潤50%以上)轉型。目前,全縣已有110家企業轉型FOB、50家企業轉型ODM,新增自主品牌42個,品牌附加值不斷提升,企業利潤提高了3至5倍。在產業發展模式上,于都縣采取了“中心工廠+衛星工廠”模式,通過每年重點孵化20家中心工廠和帶動500家衛星工廠,全面提高紡織服裝產業的整體生產規模和生產工藝水準。不僅如此,于都縣聚焦全紡織行業目光,為服裝業發展添加新動能。近年來,中國服裝論壇創新峰會、第二屆中國(贛州)紡織服裝產業博覽會在于都縣成功舉辦,為該縣紡織服裝產業帶來發展的新勢頭。同時,于都縣與北京服裝學院、武漢紡織大學、江西服裝學院開展了深度合作,設立了“北京服裝學院(于都)培訓中心”“武漢紡織大學于都牛仔產業研究院”“于都紡織服裝產業研究院”,在引進人才、培育人才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此外,于都縣正在加快生態重構、鏈式發展、集群集聚,朝著打造“技術最好、成本最低、速度最快、在途最短”的高端服裝優質制造基地和千億元產業集群目標邁進。
行走在如今的于都城鄉,紡織服裝企業隨處可見,“智能制造”“時尚于都”成為百姓交談的高頻詞。目前,于都縣以服裝文化特色為主體,打造出現代服裝產業發展、宜業宜居宜游的高端時尚制造小鎮,配套了服裝文化公園、服裝文化展覽館、服裝主題親子游、創新餐飲等場所,構建了承載著時尚生活美學、紅色文化旅游、紡織服裝工業體驗的場景,逐漸形成工業旅游和時尚消費新地標。為推動于都紡織服裝產業“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于都縣研究提出了2022年至2024年發展的目標方向、行動計劃、重點工程和保障措施,以推動于都紡織服裝產業健康發展,力爭把于都建設成為“世界級紡織服裝高端優質制造高地”和“全國紡織服裝產業智能制造示范區”,打造中國制造時尚話語權新高地。近年來,于都縣推動服裝先進制造裝備應用,推進企業數字化、智能化工廠建設,發展壯大基于5G互聯網新技術的“數智”能力,逐步形成涵蓋測體、設計、加工、檢測、倉儲、物流、客戶服務等全流程的自動化、智能化集成管理體系,提升于都紡織服裝產業智能智造水平。于都縣依托建設新型智慧城市,打造以紡織服裝首位產業為主線的產業大腦,建設包括產業經濟監測與輔助分析系統、生產能耗及環保監測平臺、企業綜合評價系統、產業地理信息畫像、核心產業鏈分析、企業數據采集系統等應用模塊在內的產業大數據,提升產業全景洞察能力,推進縣域產業經濟管理和服務模式創新。此外,于都縣注重時尚產業園的培育,逐漸將工業園區建設成為專業化、現代化、全產業鏈配套的時尚制造園區。“于都縣正加快園區服務體系建設,按照園區發展規劃,基于服裝企業和品牌需求,強化面輔料、設計、營銷、市場等要素協同,賦能園區企業發展。”于都縣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段先有表示。“時尚之都”與體育融合,開辟出了新藍海。于都縣以運動休閑服裝制造為主體,圍繞校服、騎行、泳裝、跑步等運動領域,構建和打通運動品牌供應鏈體系,引進培育一批國內外運動品牌,打造體育產業融合發展新生態,初步形成具有于都特色的體育服裝制造基地。于都縣紡織服裝產業發展中心主任丁有勝談道:“未來,于都縣將錨定時尚力量的構建和打造,高質量加快設計創意力量集聚培育,全面提升產品文化內涵和創意水平,推動電商品牌和渠道快速發展,推動品牌建設,重點推廣智能生產線升級建設與示范,建成一批具有先進水平的智能工廠。”據悉,于都縣每年可實現處理牛仔服3億件套,有力帶動了紡織服裝產品出口。水洗作為牛仔服飾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會產生大量的污水,該縣是如何實現綠色生產的?順龍牛仔環保水洗項目作為于都縣承接粵港澳大灣區服裝產業轉移的重要項目,也是全省最大的水洗產業園。順龍服裝水洗有限公司負責人郭陳發介紹:“目前,順龍水洗廠一天能為于都服裝企業水洗服裝3萬到4萬件左右。污水處理采取閉環管理,整個車間產生的污水會直接泵到污水處理廠,再通過生化、厭氧、好氧等設備凈化后,將水全部抽回生產車間再次利用。”“順龍水洗產業園是于都縣打造千億元級服裝產業配套項目之一。項目的落成破解了于都縣服裝產業對水洗工藝的需求瓶頸,降低了服裝企業的生產成本,同時夯實了于都縣招商引資的基礎,吸引了一大批服裝企業來此投資興業。”于都縣商務局局長王谷群表示。當前,于都縣全力打造10家綠色工廠,倡導綠色供應鏈和循環再利用體系建設,推出更多綠色紡織服裝產品;實施綠色生產推進計劃,加快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打造于都紡織服裝行業環境責任新形象;加強綠色制造技術應用,支持企業應用清潔生產技術和裝備,持續重點貫徹執行牛仔洗水企業清潔生產指標評價體系(于都)。不僅如此,于都縣支持企業增強綠色經營能力,鼓勵企業在原材料選用、染整、產品銷售等生產運營過程中減少碳排放、控制有害化學品使用、提高中水和再生水等非常規水資源利用水平,鼓勵贏家、日播、匯美等龍頭企業參與“中國時尚品牌氣候創新碳中和加速計劃”,促進產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水平不斷提高。“未來,于都縣將繼續以高品質制造為核心,構建融合發展的產業創新生態,科技應用更為廣泛,文化引領更為深入,綠色發展更為顯著,重點發展一批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優質制造企業和15到20家終端品牌企業,初步完成打造全球紡織服裝優質高端制造基地的目標。”楊海峰表示。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