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香蕉久久_精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综合欧美亚洲日本_国产在线一区不卡

梧桐臺 —— 紡織服裝產業服務平臺

服飾產業互聯網服務平臺,線上線下,助您快速實現商業價值

新用戶注冊 立即登錄
換一個
獲取短信驗證碼
×
×

追光之路 | 北京服裝學院:為多層次、多角度人才培育打造廣闊空間

發布時間:2022-12-21  閱讀數:43325

追光之路 | 北京服裝學院:為多層次、多角度人才培育打造廣闊空間


追光之路







2022年,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迎來了開展行業教育獎勵25周年。25 年來,基金會支持在全國紡織服裝相關院校開展“紡織之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教育獎,共獎勵了4381 名在紡織行業教育戰線上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教師和優秀學生,為推動紡織教育整體質量提升做出了積極貢獻。為此,我們特開啟“追光之路——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開展行業教育獎勵25周年”系列報道,通過對東華大學、北京服裝學院等15所紡織高校領導、獲獎教師和學生的采訪,聆聽他們暢談“紡織之光”教育獎對學校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教育改革的變化、獲獎的體會,從教生涯的感悟、對紡織業的認知,以及對行業的期待。









北京服裝學院:

為多層次、多角度人才培育打造廣闊空間


“紡織之光基金會在推動紡織服裝行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中發揮了橋梁和紐帶作用,是產業支持院校教育的創新舉措和成功途徑;同時,也為國家慈善事業和扶貧事業積極貢獻力量。”北京服裝學院校長賈榮林在談起紡織之光基金會時深有感觸地說。在北京服裝學院師生心目中,“紡織之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教育獎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激勵著師生奮發向上,在紡織教育領域不斷創新,培育成果。獲獎人的事跡在學校具有示范性作用,獲獎成果在教育教學提升和服務社會中具有很好的應用價值。

圖片
北京服裝學院校長賈榮林寄語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開展行業教育獎勵25周年

據賈榮林介紹,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與北京服裝學院聯系密切。“紡織之光”獎教金和獎學金自1997年在北服設立以來,累計獎勵紡織、服裝、染整、纖維材料、紡織機械等相關專業優秀本科生和研究生340人、教師37人,獎勵金額近180萬元。

多方攜手


共同打造復合型紡織人才

賈榮林在訪談中表達了對行業發展及紡織服裝領域復合型人才的期望。隨著我國經濟、技術的高速發展,紡織行業進入了以科技為先導、人才為支撐的發展階段,《紡織行業“十四五”發展綱要》中指出,中國紡織業目前大部分領域已基本躋身于世界先進行列。在“十四五”期間,科技、綠色、時尚成為紡織行業發展的主題,在此背景下,行業對人才也提出了相應需求。從過去的具有實踐能力、應用基礎的人才,轉向對具有創造能力、研究能力、協同能力、和跨界交叉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院校需要建設好支撐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平臺,從而提升學生在知識拓展和實踐創新的能力。與優勢產業相協同,整合全國優勢產業、行業、企業資源,通過產教融合聯合培養的模式,在產業集群和關鍵技術聚集地建設產教融合培養基地,落實產教融合培養創新人才任務。同時,還需要積極探索推動高層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開放引進行業優勢資源,加強學科專業高水平師資隊伍的建設。引入行業和企業力量參與研究生培養,調動產業導師資源,提升師資能力。發揮產業優勢,推動高校教育科研成果的孵化和落地。

在人才建設中,通過產學研結合、聯合育人、獎賽的設置以及與設計服務的對接,為多渠道、多層次、多角度的人才培育打造廣闊的空間和良好的環境。

獲獎教師:


獲獎是榮譽,更是責任


對教師來說,獲得“紡織之光”教師獎,不僅是一份榮譽,也是對職業生涯的肯定,更是一份責任,更。“紡織之光”教師獎設立的意義就是為了激勵更多的優秀教師潛心教學和科研,助推紡織行業的蓬勃發展。在“紡織之光”的激勵下,北京服裝學院的教師們在教育工作中,不斷強化紡織人才培養的責任與自覺,為紡織產業提供更多設計服務,為紡織強國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北京服裝學院教授賀陽是2008年“紡織之光”教師獎獲得者。她在北京夏奧會和冬奧會期間,完成了一系列國家形象設計項目,成為雙奧設計師。她還設計完成了國家航天任務“神七”“神九”“神十一”“神十三”宇航員艙內工作服、睡袋包、地面保暖裝置。設計2022冬奧制服的時候,由于志愿者服裝的設計方案修改時間特別緊急。那是一個大年三十的晚上,她和學生們在各自的家里,通過微信聯系,她說想法,學生用PS軟件制作效果,改了很多稿都不是特理想,最終的定稿設計方案是學生因為緊張和勞累過度的操作失誤,出現了錯誤的效果,讓她看到了一個新的可能性,經過深化調整后產生了意想不到的、生動有趣的形式,形成了事半功倍,少即是多的設計效果。

2020年“紡織之光”教師獎獲得者、北京服裝學院材料設計與工程學院院長張秀芹認為,“紡織之光”教師獎設立的意義就是為了激勵更多的優秀教師潛心教學和科研,助推紡織行業的蓬勃發展。她2011年調入北京服裝學院工作,教的第一屆學生是2011級的204班的《高分子物理》,在帶他們畢業實習的時候,正好趕上教師節,學生們精心準備了一個小冊子,上面寫滿了與張老師相處的點點滴滴,那時候張秀芹也很年輕,學生們私下都親切的喊我“秀芹姐姐”。她認為提高教育質量最核心是提升學生學習的內驅力,讓學生科學自律自控地成長。這既適應終身學習型社會發展的需要,也能最大程度釋放學生的潛能。

2016年“紡織之光”教師獎獲得者、北京服裝學院運動時尚創新研究院院長鄒游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群眾游行服裝設計與制作項目的總設計師、中國共產黨成立100百年慶祝大會服裝設計項目總負責人,他把項目中對國家形象建設的設計經驗,通過課堂或者視頻講述的方式,教授于許多熱愛設計的青年學生們。希望他們能夠在他的經驗中,有所發現有所感悟。2019年10月19日,作為國慶70周年活動籌辦工作代表,在人民大會堂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這讓他對設計尤其是服裝設計在國家形象和社會實踐中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理解。

作為2021年“紡織之光”教師獎獲得者,北京服裝學院教授劉莉從2019年開始,帶領師生團隊為北京冬奧國家隊設計“戰衣”。師生團隊在疫情期間克服重重困難,走遍全國10個國家運動基地,完成全部22支運動隊400余名運動員3D體型測量,攻克“快、護、暖、美”四個關鍵技術,實現競速類項目服裝、防護材料及裝備、耐低溫保障材料與服裝、技巧類項目服裝4類產品創新,實現9支國家隊“戰衣”的個性化和科學化定制,全面協助提升我國冬季項目國家隊參賽水平。

獲獎學生:


“紡織之光”就像是指引未來的星星之火


對學生而言,獲得“紡織之光”獎學金不僅僅是物質上的獎勵,更是對自身專業學習和綜合素質的充分肯定。紡織之光獎學金獲得者是北服優秀紡織服裝學子的代表,他們中很多人已經成為當今紡織服裝行業的中堅力量,甚至是業界的引領者。

北京服裝學院服裝設計與工程學院的龔子丹2011年在校期間,獲得“紡織之光”獎學金。她回想起“紡織之光”,感覺就像是少年懵懂時指引未來的星星之火。龔子丹認為紡織之光基金會設立的教育獎項會激勵一代又一代的紡織服裝人才,肯定他們的專業能力,堅定他們在這個領域的步伐,從而推動紡織服裝領域的不斷發展。

2014年獲得學生獎的利詩寧非常喜歡服裝設計,又非常熱愛戶外運動,所以報考了北京服裝學院第一屆運動服裝設計專業。回想起當初,利詩寧說,他們的年度結課服裝走秀、畢業設計走秀都是北京服裝學院的第一次,雖然有壓力,有挑戰,但也是非常驕傲自豪,非常想做好。作為專業組織者之一,利詩寧拿出極大的熱情,在專業負責老師幫助下,全班同學團結一致努力下,非常圓滿的完成了這些挑戰。

2009年,呂思晨在大四時,因為成績優秀,獲得學生獎,并于當年在人民大會堂代表獲獎學生進行了發言。說到這次獲獎,呂思晨發自內心的感激,“因為這次演講發言,我的老領導徐文英(原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對我給予了很大肯定。后來因為表現出色,經學校推薦,有機會來到籌備中的中國長絲織造協會面試并留下工作,特別感謝‘紡織之光’給我提供的寶貴機會和機遇。”

畢業于北京服裝學院06級服裝與藝術設計專業的呂曄2008年獲得學生獎,她表示,獲得學生獎給了她更多的參加比賽與開闊眼界的機會,是“紡織之光”不斷支持新一代紡織人,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

2022年上半年上海疫情防控形勢最為嚴峻的時期,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在中國紡聯和各相關專業協會、企事業單位中發起為東華大學募捐的倡議,北京服裝學院2004級輕化工程專業的畢業生王嬌娜對此印象深刻。各相關單位在倡議發出的第二天就積極響應,與東華大學共同筑起生命防線,彰顯了企業社會責任,齊心抗疫、共克時艱。王嬌娜表示,我們時刻不能忘記,作為紡織人為行業的蓬勃發展貢獻自己力量的初心,要勇擔振興紡織行業的偉大使命。“章服之美博大精深,紡織領域大有可為!讓我們一起努力,紡出輝煌,織就精彩,為紡織行業更高層次的發展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簡介

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是在1996年設立的“錢之光科技教育基金”的基礎上,由一批擁有高度使命感和責任感,愿為中國紡織行業科教進步作貢獻的優秀紡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捐贈資金成立的。2008年5月在民政部登記注冊成為全國紡織行業性基金會,注冊資金2000萬元。


截至2021年底,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已支持表彰獎勵紡織科技獎1632項、優秀教師和學生4381名、優秀教學成果獎2167項、針織內衣創新貢獻獎127項、應用基礎研究73項、科技成果推廣339項、全國紡織行業技術能手313名、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獎16人及33家獲獎單位。


自1997年至今,科技教育公益活動支出超1億元,對促進紡織科技教育事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宗旨:科技進步 人才成長 產業升級

文章來源:紡織服裝周刊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