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之路
2022年,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迎來了開展行業教育獎勵25周年。25 年來,基金會支持在全國紡織服裝相關院校開展“紡織之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教育獎,共獎勵了4381名在紡織行業教育戰線上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教師和優秀學生,為推動紡織教育整體質量提升做出了積極貢獻。為此,我們特開啟“追光之路——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開展行業教育獎勵25周年”系列報道,通過對東華大學、北京服裝學院等15所紡織高校領導、獲獎教師和學生的采訪,聆聽他們暢談“紡織之光”教育獎對學校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教育改革的變化、獲獎的體會,從教生涯的感悟、對紡織業的認知,以及對行業的期待。
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
為中國紡織事業貢獻力量
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原隸屬于紡織工業部,與紡織工業聯合會同宗同源。自2015年至今,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共有7位教師獲得“紡織之光”教師獎,35位學生獲得“紡織之光”學生獎,百余位教師獲得紡織之光教學成果獎。
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副校長宋超表示,“紡織之光”教師獎與學生獎的設立,對激勵、影響和引導更多優秀教師和學生投身于紡織事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學校通過該獎項,對優秀事跡進行廣泛宣傳,讓更多的老師和學生了解紡織行業、熱愛紡織行業,鼓勵更多的優秀學生投身于國家紡織事業中。宋超在采訪中介紹到,“歷年來學校獲獎的教師和學生,都是學校在該領域的杰出代表,他們在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2019年獲得“紡織之光”教師獎的陽川教授,他指導我校青年教師胡毅成為首屆職業技能大賽時裝技術大賽的國家級裁判,指導我校的青年教師獲得全國技術能手,為四川培養了2名服裝領域的全國技術能手,7名成都工匠。為四川紡織服裝的人才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2021年獲得人社部“人才建設突出貢獻獎”。
談及紡織教育領域的變革,宋超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教育教學改革核心是要突出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要通過教學改革為產業培養有“中國心、紡織情、民族味”的職業人才,因此要在產教融合的基礎上,以專業群建設為抓手,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以技術技能創新為支撐,在育人理念、育人文化、育人方式、教學模式、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和技術技能創新上突破壁壘,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與建設。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紡織服裝產業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快速迭代和升級,如何培養能更好的適應產業發展需要的新時代職業人才,需要我們在人才標準和職業能力上有緊跟產業發展的新定義,這需要行業協會和高職院校共同努力,在標準建設上下功夫,共同制定適應未來產業發展需要的新時代的人才培養標準。
紡織服裝產業是國家的傳統基礎性產業,是國家優勢重點產業,是保民生、穩經濟和實現人們美好生活的核心產業,是實現中國文化繁榮、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撐產業,是科技與時尚融合的新發展產業。宋超認為,在實現紡織強國的產業進程中,需要千千萬萬有責任、有擔當、有能力、有作為的奮斗者,而優秀的教師和學子無疑是這些人中重要的中堅力量和未來的希望,希望老師和學生飽含家國情懷“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為中國紡織事業貢獻力量。對于校行企來說,基于標準建設的基礎上,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校行企應進一步攜手共同在如何培養新時代紡織服裝職業人才上,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為產業育英才、為國家育棟梁。
獲獎教師:
教育的目的是讓普通的學生更出彩
“紡織之光”教師獎從設立以來,一直激勵著眾多優秀的教師深耕教育領域,為行業
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從而帶動紡織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教授陽川是2015年“紡織之光”教師獎獲得者。她表示,“紡織之光”教師獎是她個人第一次獲得的全國性榮譽,作為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教師,這項榮譽給了她極大的鼓勵以及自豪感,也激勵著她一直深耕職業教育領域。同時她還由衷感謝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為教師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平臺,推動了紡織行業教育水平的提升,特別是促進了紡織行業職業教育水平的提升。
在紡織教育方面,陽川取得了諸多成績。2021年,她獲得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人才培育突出貢獻個人、四川省天府青城計劃“天府名師”榮譽稱號;2022年,獲得了中華職業教育社第七屆黃炎培職業教育獎杰出教師獎。她一直致力于技能人才的培養,為行業打造了一支工匠隊伍。通過技能競賽,選拔和培養了全國技術能手、四川省技術能手、四川工匠、四川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成都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成都工匠、成都市技術能手等高技能人才。任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服裝學院院長期間,作為服裝專業帶頭人,她通過了教育部骨干院校重點專業驗收、創新行動計劃重點專業驗收,成功申報了教育部雙高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群,在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排名中達到全國第二名。
在30余年的教育生涯中,陽川培養出了很多優秀的學生。她認為,教育的目的不是如何讓優秀的學生更優秀,而是讓普通的學生更出彩。作為一名職業教育老師,她始終堅信職業教育的核心不僅僅是教好專業課程,還應該讓職業院校的學生成長為身心健康、自信自立、有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的勞動者。在教學過程中,陽川保持著高度的教學熱情,將整個身心投入到教學中,將工匠精神貫穿到育人工作中。她關愛學生,當學生遇到生活、人際、職業規劃中的困惑,她都耐心細致地指導。“我認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應該是學生的知心人和引路人”,陽川自豪地說。
作為一位老教師,她認為,在教學工作中首先是要將共性化教學與個性化教學結合,在立德樹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方面可以進行共性化教學,但在知識與技能深度的把握、學生心理、學生發展等方面,一定要針對不同學生采取個性化教學與引導,即因材施教,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以學習效果為中心。她認為,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可為其后續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同時更應將知識應用于實踐,加強實踐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在“做中學,學中做”,真正踐行“知行合一”,從而培養出應用型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專業知識技能的社會主義勞動者與建設者。
她認為,紡織服裝高質量教育的核心是提升教育內涵,首先是立德樹人,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指示,在人才培養方面,要為行業培養出有職業道德的紡織服裝行業接班人。關于如何提高教育質量,“一是在我們的教學中要貫穿課程思政;二是應該培養一支具有良好的師風師德,扎實的教學基本功,過硬的紡織服裝技術能力的高水平教師團隊;三是做好產教融合,服務好區域行業企業。”陽川如是說。
在人才培養的方向與理念方面,陽川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認為近年來我國紡織服裝工業絕大部分指標已達到甚至領先于世界先進水平,數字化轉型打通了服裝行業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作為職業院校要有前瞻性,及時跟進行業發展,動態調整專業方向,開展人才培養調研,重構課程體系。她指出,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服裝專業在前期已經面向產業升級,制定了“大平臺多方向”的課程體系,面向服裝產業鏈的設計、生產、營銷崗位設置課程;開展校企合作,引企入校,建設校內服裝智慧工廠與營銷直播基地,增強師生校內外的實踐機會;開展紡織非遺研究與實踐,提升設計創意理念;緊貼企業需求,開展企業技能人才培養。通過以上多種方法與途徑,在人才培養中增強對新技術新產業的適應性。
獲獎學生:
“紡織之光”讓就業平臺變得更大
成都紡專的徐會文表示,獲得“紡織之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學生獎給他帶來了最明顯的變化就是行業的認可,讓他就業的平臺變得更大,企業認可度變高。他認為紡織之光基金會在紡織行業發展中有著不可缺少的作用,發掘和培養優秀人才,推動行業發展,是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
徐會文表示,因為對自身的外貌穿著不夠自信,為了改變提升自己選擇這個專業。為了讓自己專業技能水平更高,徐會文不斷參加專業技能大賽,與其他高校同學切磋,也與企業切磋,找差距,揚長補短,學習企業的經驗,不斷提高自己能力。
在學習中,徐會文最為印象深刻的是以賽促學的教學方式,老師帶學生參加技能大賽,通過賽場實踐,既能實地與企業切磋,查漏補缺,也能快速了解行業水平,跟上發展節奏。
徐會文表示,他的學習方法就是養成隨手記錄的好習慣,拍學習視頻,做學習筆記,及時復習,翻看并且跟做,才能到達學習的效果。
徐會文希望紡織之光基金會在未來紡織行業可以發掘更多優秀人才,壯大中國的紡織行業,希望母校有更多優秀的師弟師妹們能夠為紡織行業做出貢獻。
文章來源:中國紡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