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之路
2022年,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迎來了開展行業教育獎勵25周年。25 年來,基金會支持在全國紡織服裝相關院校開展“紡織之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教育獎,共獎勵了4381 名在紡織行業教育戰線上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教師和優秀學生,為推動紡織教育整體質量提升做出了積極貢獻。為此,我們特開啟“追光之路——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開展行業教育獎勵25周年”系列報道,通過對東華大學、北京服裝學院等15所紡織高校領導、獲獎教師和學生的采訪,聆聽他們暢談“紡織之光”教育獎對學校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教育改革的變化、獲獎的體會,從教生涯的感悟、對紡織業的認知,以及對行業的期待。
談及紡織之光基金會,西安工程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王海燕評價說,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在紡織服裝行業設立教育教學成果獎、教師獎和學生獎,用于獎勵在紡織行業科技進步,提高行業創新能力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或個人,獎勵在紡織教育戰線上的優秀教師和優秀學生,提高學校教師隊伍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同時發揮他們在全行業的典型和引導作用,不斷推進紡織服裝行業進步、人才建設和產業升級,對紡織行業的作用舉足輕重。其激發了高校教師順應紡織行業轉型升級,積極投身教育教學改革,為我國培養紡織行業卓越人才的熱情;營造了廣大師生學習錢之光精神,無畏前阻的斗志,積極推進紡織行業科技進步,把我國建設成紡織強國而奮斗的決心。

西安工程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王海燕寄語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開展行業教育獎勵25周年
一直以來,“紡織之光”獎勵評選在西安工程大學都是備受矚目的獎項,在獎項的激勵下,該校師生積極努力,提升紡織專業教育教學水平,學校于2021年獲批紡織科學與工程學科博士授權點,實現了幾代人的夢想。自設獎以來,該校累計獲獎教師39人,獲獎學生401人。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紡織工業面臨國內外環境的復雜變化,該校聚焦紡織行業產業的發展需求,堅持立足行業辦學,堅持“做強紡織”“做亮設計”的學科專業發展思路,保持了紡織學科專業優勢特色,實現了紡織行業上中下游產業鏈和優勢學科鏈的無縫對接。為了更好服務行業產業,在紡織專業教學上更加注重多元化、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構建“紡織+”模式的培養體系,與智能技術、新材料等領域密切結合,不斷完善人才培養體系;注重科技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積極與紡織龍頭企業建設聯合培養基地,充分發揮創新研究院和校企聯合培養工作站的示范作用,努力為紡織行業產業培養出更多的應用型人才、復合型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
作為受獎勵的單位,王海燕希望未來紡織之光教育基金會能得到社會各界鼎力支持,繼續壯大,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開拓思路,探索更加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和獎勵措施,為紡織行業進步和人才培養助力。今后學校將以“紡織之光”為動力,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的應用型人才、復合型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
構建新紡織培養模式
談及紡織行業發展對紡織院校教育的影響,王海燕表示,近年來,我國紡織行業實現了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形成了全球規模最大、配套最完整、不斷轉型升級的中國紡織產業鏈,生產效率顯著提高,技術實力逐步增強,質量品牌不斷擴容,國際影響力持續加大。紡織工業實力實現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紡織科技創新已經從“跟跑”進入“跟跑、并跑、領跑”并存的新階段,中國紡織工業已經處于全球領先水平。
當前,我國教育領域最大的變化是黨中央、國務院對《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重大戰略部署,對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學科進行了頂層設計規劃,“雙一流”建設從“統籌推進”到“深入推進”,一個明顯特征是不區分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引導高校把精力和重心聚焦在有關鍵領域、特色方向的創新與實質突破上,更好服務國家戰略急需,更好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基于此,王海燕介紹了三大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方向。
一是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扎實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辦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不斷增強學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
二是深化改革,協同育人。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推進產學融合、科教結合協同育人。推進高校與科研機構、行業企業、事業單位融合式全流程協同育人,將科研成果、先進技術、企業培訓課程及時轉化為教學內容,加強行業產業培養緊缺人才和學科交叉人才。
三是提升能力,促進發展。注重教師能力提升,開展教師能力提升計劃,做好師德師風培訓、崗前培訓、專業能力培訓,構建分層分類多維的教師培養發展體系;鼓勵教師投身教學研究,開展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的創新,提升教學科研能力,支持教師到行業企業掛職鍛煉,促進教師在技術創新和實踐能力上得到有效提升。
多維合作、多維培養
提升紡織領域人才建設
王海燕表達了對行業發展及紡織領域人才建設的期許。他表示,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蓬勃發展,紡織行業對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紡織領域人才建設工作任重而道遠。
一是要進一步強化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我國紡織行業人才教育培養應立足“兩個大局”,緊緊瞄準國家產業安全重大急需,培育一批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心懷家國、擁有扎實學識的大師,讓其潛心教書育人,筑牢紡織人才立根破巖、夾縫生長的精神脊梁,夯實紡織行業人才的價值取向。
二是要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紡織+”模式的培養體系,實現紡織與智能技術、新材料、智能可穿戴等領域的密切結合,實現多學科交叉的人才培養模式,使學生實現個性化學習和成才,滿足現代紡織對人才的需求,特別是增加現代紡織中科技、時尚的特色,突出地方紡織行業優勢與特點,建立“科技”與“時尚”相結合的紡織服裝新工科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改善紡織行業的人才結構。
三是要進一步完善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機制。依托紡織行業企業搭建更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平臺,促進企業技術中心、重大科研及工程項目轉化為教育資源,鼓勵校企共建教學、科研實踐基地,讓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課程體系的優化,共同開展聯合培養、新學徒制等人才項目,不斷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四是要加大紡織專業學位高層次人才培養。發揮行業協會的協調、引導、組織作用,進一步調動各方面的資源,讓高校與紡織行業全方位、多維度的產教融合,緊扣“善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要求,加大紡織專業學位拔尖人才培養,強化多維思維能力養成,構建貫穿本碩博培養的全鏈條實踐育人體系,培養造就更多能“揭榜掛帥”和擔綱領銜復雜工程的科技創新人才,不斷推動紡織高端人才的培養。
他希望教師始終不忘初心,強化使命擔當,以德樹人、以學修身、以干促進,以錢之光等前輩為榜樣,為紡織行業培育更多人才、提供更多服務,助力中國紡織產業不斷創新發展。
希望同學們珍惜時間,好好學習知識,爭做紡織行業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獲獎教師:
看到學生對未來的憧憬和自信,深感欣慰
獲獎學生:
紡織之光點燃夢想之光
文章來源:紡織服裝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