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香蕉久久_精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综合欧美亚洲日本_国产在线一区不卡

梧桐臺 —— 紡織服裝產業服務平臺

服飾產業互聯網服務平臺,線上線下,助您快速實現商業價值

新用戶注冊 立即登錄
換一個
獲取短信驗證碼
×
×

追光之路 | 西安工程大學:保持紡織專業優勢,攜手助力建設紡織強國

發布時間:2022-12-28  閱讀數:19576

追光之路 | 西安工程大學:保持紡織專業優勢,攜手助力建設紡織強國


追光之路







2022年,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迎來了開展行業教育獎勵25周年。25 年來,基金會支持在全國紡織服裝相關院校開展“紡織之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教育獎,共獎勵了4381 名在紡織行業教育戰線上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教師和優秀學生,為推動紡織教育整體質量提升做出了積極貢獻。為此,我們特開啟“追光之路——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開展行業教育獎勵25周年”系列報道,通過對東華大學、北京服裝學院等15所紡織高校領導、獲獎教師和學生的采訪,聆聽他們暢談“紡織之光”教育獎對學校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教育改革的變化、獲獎的體會,從教生涯的感悟、對紡織業的認知,以及對行業的期待。







談及紡織之光基金會,西安工程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王海燕評價說,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在紡織服裝行業設立教育教學成果獎、教師獎和學生獎,用于獎勵在紡織行業科技進步,提高行業創新能力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或個人,獎勵在紡織教育戰線上的優秀教師和優秀學生,提高學校教師隊伍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同時發揮他們在全行業的典型和引導作用,不斷推進紡織服裝行業進步、人才建設和產業升級,對紡織行業的作用舉足輕重。其激發了高校教師順應紡織行業轉型升級,積極投身教育教學改革,為我國培養紡織行業卓越人才的熱情;營造了廣大師生學習錢之光精神,無畏前阻的斗志,積極推進紡織行業科技進步,把我國建設成紡織強國而奮斗的決心。 


圖片

西安工程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王海燕寄語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開展行業教育獎勵25周年


一直以來,“紡織之光”獎勵評選在西安工程大學都是備受矚目的獎項,在獎項的激勵下,該校師生積極努力,提升紡織專業教育教學水平,學校于2021年獲批紡織科學與工程學科博士授權點,實現了幾代人的夢想。自設獎以來,該校累計獲獎教師39人,獲獎學生401人。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紡織工業面臨國內外環境的復雜變化,該校聚焦紡織行業產業的發展需求,堅持立足行業辦學,堅持“做強紡織”“做亮設計”的學科專業發展思路,保持了紡織學科專業優勢特色,實現了紡織行業上中下游產業鏈和優勢學科鏈的無縫對接。為了更好服務行業產業,在紡織專業教學上更加注重多元化、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構建“紡織+”模式的培養體系,與智能技術、新材料等領域密切結合,不斷完善人才培養體系;注重科技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積極與紡織龍頭企業建設聯合培養基地,充分發揮創新研究院和校企聯合培養工作站的示范作用,努力為紡織行業產業培養出更多的應用型人才、復合型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


作為受獎勵的單位,王海燕希望未來紡織之光教育基金會能得到社會各界鼎力支持,繼續壯大,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開拓思路,探索更加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和獎勵措施,為紡織行業進步和人才培養助力。今后學校將以“紡織之光”為動力,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的應用型人才、復合型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



構建新紡織培養模式



談及紡織行業發展對紡織院校教育的影響,王海燕表示,近年來,我國紡織行業實現了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形成了全球規模最大、配套最完整、不斷轉型升級的中國紡織產業鏈,生產效率顯著提高,技術實力逐步增強,質量品牌不斷擴容,國際影響力持續加大。紡織工業實力實現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紡織科技創新已經從“跟跑”進入“跟跑、并跑、領跑”并存的新階段,中國紡織工業已經處于全球領先水平。


當前,我國教育領域最大的變化是黨中央、國務院對《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重大戰略部署,對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學科進行了頂層設計規劃,“雙一流”建設從“統籌推進”到“深入推進”,一個明顯特征是不區分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引導高校把精力和重心聚焦在有關鍵領域、特色方向的創新與實質突破上,更好服務國家戰略急需,更好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基于此,王海燕介紹了三大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方向。


一是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扎實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辦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不斷增強學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


二是深化改革,協同育人。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推進產學融合、科教結合協同育人。推進高校與科研機構、行業企業、事業單位融合式全流程協同育人,將科研成果、先進技術、企業培訓課程及時轉化為教學內容,加強行業產業培養緊缺人才和學科交叉人才。


三是提升能力,促進發展。注重教師能力提升,開展教師能力提升計劃,做好師德師風培訓、崗前培訓、專業能力培訓,構建分層分類多維的教師培養發展體系;鼓勵教師投身教學研究,開展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的創新,提升教學科研能力,支持教師到行業企業掛職鍛煉,促進教師在技術創新和實踐能力上得到有效提升。



多維合作、多維培養

提升紡織領域人才建設



王海燕表達了對行業發展及紡織領域人才建設的期許。他表示,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蓬勃發展,紡織行業對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紡織領域人才建設工作任重而道遠。


一是要進一步強化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我國紡織行業人才教育培養應立足“兩個大局”,緊緊瞄準國家產業安全重大急需,培育一批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心懷家國、擁有扎實學識的大師,讓其潛心教書育人,筑牢紡織人才立根破巖、夾縫生長的精神脊梁,夯實紡織行業人才的價值取向。


二是要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紡織+”模式的培養體系,實現紡織與智能技術、新材料、智能可穿戴等領域的密切結合,實現多學科交叉的人才培養模式,使學生實現個性化學習和成才,滿足現代紡織對人才的需求,特別是增加現代紡織中科技、時尚的特色,突出地方紡織行業優勢與特點,建立“科技”與“時尚”相結合的紡織服裝新工科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改善紡織行業的人才結構。


三是要進一步完善校企協同人才培養機制。依托紡織行業企業搭建更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平臺,促進企業技術中心、重大科研及工程項目轉化為教育資源,鼓勵校企共建教學、科研實踐基地,讓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課程體系的優化,共同開展聯合培養、新學徒制等人才項目,不斷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四是要加大紡織專業學位高層次人才培養。發揮行業協會的協調、引導、組織作用,進一步調動各方面的資源,讓高校與紡織行業全方位、多維度的產教融合,緊扣“善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要求,加大紡織專業學位拔尖人才培養,強化多維思維能力養成,構建貫穿本碩博培養的全鏈條實踐育人體系,培養造就更多能“揭榜掛帥”和擔綱領銜復雜工程的科技創新人才,不斷推動紡織高端人才的培養。


他希望教師始終不忘初心,強化使命擔當,以德樹人、以學修身、以干促進,以錢之光等前輩為榜樣,為紡織行業培育更多人才、提供更多服務,助力中國紡織產業不斷創新發展。


希望同學們珍惜時間,好好學習知識,爭做紡織行業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獲獎教師:


看到學生對未來的憧憬和自信,深感欣慰


“我是2015年獲得的‘紡織之光’教師獎,當時是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頒的獎,場面之大,非常震撼,到現在記憶猶新。”回憶起獲獎的情景,現任西安工程大學副校長戴鴻依然興奮不已。他帶領教師團隊構建了紡織服裝類人才“一聚焦二融合三突出四平臺”培養模式,聚焦國家行業需求,構建通專融合、學科交叉融合的模塊化課程體系,突出藝工結合、科教融合、產教融合的教學模式。該教學成果獲得了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紡織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近三年,他的學生連續獲得業內最高水平的北京大學生時裝周“中國時裝設計育人獎”和“中國大學生人才培養成果獎”,得到行業高度認可,也成為陜西時尚文化和高校大學文化的一張靚麗名片。學生們通過參加畢業設計大賽獲得了扎扎實實實踐鍛煉和展示自我的機會。看到他們充滿了對未來工作的憧憬和自信,作為老師,戴鴻深感欣慰。

景軍鋒是2014年“紡織之光”教師獎獲得者,這份沉甸甸的榮譽讓他倍感榮幸和自豪。近年來,他一直主講《數字化紡織品》課程,通過文字、視頻等方式為學生展示了近些年來紡織設備的不斷發展,讓學生對紡織設備的基本原理有一定的認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先進自動化技術在紡織行業中應用以及存在問題,激發學生研究紡織行業先進設備信心。指導研究生積極參與到紡織視覺檢測設備開發中,培養的碩士研究生連續獲2019年、2020年度紡織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獎。

1982年,萬明從農村考上大學填報的志愿,沒有一個志愿是師范院校,第一志愿填報的就是西北紡織工學院紡織工程,目的就是以后不當教師而能在大城市搞工業,可是大學畢業后留校,恰恰就當了一輩子的老師,也搞了一輩子的紡織工程教育。萬明說:“這證明與教師職業和紡織工業還是有緣”。從一個不喜歡教師職業的學生,到一個從事紡織工程專業40年及其教學工作的教師,充分證明了從了解紡織,站上講臺,到喜歡、到熱愛、到執著紡織教書育人事業,就是一份深深的紡織情懷,就是一份濃濃的教師摯愛。

2021年獲得教師獲獎后,萬明覺得非常自豪。自從1982年扎根西部至今,投身紡織近40年,他從學紡織、做紡織、到教紡織,這一路走來,始終秉承“崇真尚美、經緯天下”的大學精神,站好三尺講臺,先后主講《機織工藝學》《織物結構與設計》等8門核心課程,始終將上課作為第一要務,將育人作為第一責任,講好每一節課、做好每一個實驗、指導好每一個學生,先后為紡織行業培養了36屆畢業生。


獲獎學生:


紡織之光點燃夢想之光


霍曉光2005年至2009年就讀于西安工程大學服裝設計專業,在校期間獲得“紡織之光”會學生獎,“榮譽的獲得總能給人以自信,在畢業多年后,我仍然以獲得獎學金感到驕傲和自信。”霍曉光認為,“紡織之光”給需要幫助的學子們起到了切實物質幫助,讓學子們更好的完成學業,“紡織之光”也給學子們起到了啟明燈般的領航作用。

王香香來自東北農村,家境貧寒。2001年獲得“紡織之光”學生獎幫助她減輕了部分經濟負擔。王香香還清楚記得學生獎的獎學金是3000元,在當時對她來說,就是一筆巨款,是她一年的生活費,即使現在王香香依然非常感謝“紡織之光”基金會對她的幫助。

說起選擇紡織專業的原因,王香香說,當時考慮自己是農民子弟,沒什么家庭背景,畢業找工作要靠自己。就想著老百姓離不開“衣食住行”,紡織行業是解決“衣”的問題,將來畢業找工作應該不難,所以就選擇了紡織專業。在學習過程中,王香香感覺無論遇到任何困難都可以克服,“天道酬勤”一直是她的座右銘。為了學好專業,在大學期間,她一直保持高中時期的學習狀態,每天6點起床,7點去上早自習,風雨無阻,每天堅持自習到圖書館關燈,最終以年級第一名的成績獲得了錢之光獎學金。本科畢業后,她又被保送攻讀碩士研究生。

文水平是1997年第一屆錢之光獎學金獲得者,他表示,學生時代對紡織工業的前輩們了解不多,在獲獎之后,對錢之光老先生的事跡了解多了,對紡織工業的認識也更加深了,最為主要的是堅定了對專業的熱愛,對學習也更加認真,做事也更腳踏實地,為人更加隨和謙遜。以至于在自己之后的人生依然秉持這樣的觀念和原則。

文水平認為,紡織之光對促進紡織科技教育事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一方面讓學生增加對專業的認同感,激發學生對專業的求知欲,繼承和發揚新中國紡織工業奠基人錢之光前輩的艱苦創業的精神。另一方面也讓教師們增加對紡織行業的信心,提高崗位敬業心,激發老師們的教育熱情。

姚健是從大興安嶺深處走出來的,由于家庭不富裕,對于他來講,只有通過努力學習去拿到更多的獎學金,來彌補經濟上的不足。在校期間,姚健拿了一個學期的三等獎學金,六個學期的一等獎學金,并獲得了1999年“紡織之光”獎學金。 

姚健希望紡織之光基金會在今后的發展中,既要在經濟和精神上支持紡織服裝教育的發展,更應該與時俱進,將基金會的力量和企業的力量相結合,不斷培養優秀的、能夠適應時代發展的紡織服裝專業人才。

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簡介

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是在1996年設立的“錢之光科技教育基金”的基礎上,由一批擁有高度使命感和責任感,愿為中國紡織行業科教進步作貢獻的優秀紡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捐贈資金成立的。2008年5月在民政部登記注冊成為全國紡織行業性基金會,注冊資金2000萬元。


截至2021年底,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已支持表彰獎勵紡織科技獎1632項、優秀教師和學生4381名、優秀教學成果獎2167項、針織內衣創新貢獻獎127項、應用基礎研究73項、科技成果推廣339項、全國紡織行業技術能手313名、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獎16人及33家獲獎單位。


自1997年至今,科技教育公益活動支出超1億元,對促進紡織科技教育事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宗旨:科技進步 人才成長 產業升級

文章來源:紡織服裝周刊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