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香蕉久久_精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综合欧美亚洲日本_国产在线一区不卡

梧桐臺 —— 紡織服裝產業服務平臺

服飾產業互聯網服務平臺,線上線下,助您快速實現商業價值

新用戶注冊 立即登錄
換一個
獲取短信驗證碼
×
×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第六屆中國紡織非遺大會驚艷高陽!

發布時間:2022-12-28  閱讀數:37465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第六屆中國紡織非遺大會驚艷高陽!



12月26日至28日,以“構建紡織非遺城鄉融合發展生態圈”為主題的第六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在河北省保定市高陽縣舉行,這也是繼浙江、北京、云南、遼寧、貴州后的第六站。

圖片

大會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以下簡稱“中國紡聯”)、河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保定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紡聯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高陽縣人民政府承辦。此次大會是工業和信息化部在全國舉辦“優供給促升級”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

圖片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指出,鑒于紡織非遺資源主要分布在縣鄉鎮村區域,本屆大會將主題定位為:“構建紡織非遺城鄉融合發展生態圈”,目的是結合國家促進全面實現鄉村振興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戰略任務,深入探討構建城鄉融合發展生態圈的重要性和有效途徑,促進紡織非遺與鄉村振興、城鄉一體化互為依存、同頻共振、共同提振,助力鄉村振興,加快紡織非遺的系統性保護,為城鄉人民美好生活增添光彩。

圖片

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一級巡視員曹學軍在線上致辭時表示,這一主題體現了紡織非遺工作的新要求,要將非遺技藝的傳承創新與先進產業鏈生態構建相結合,加強傳統技藝、時尚設計、先進制造、現代管理、人才培養的融合;要將紡織非遺傳承創新與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加強傳統文化、區域優勢、特色經濟、新型城鎮化的融合;要將非遺技藝傳承創新與文化傳承創新相結合,在堅守非遺元素本質和內涵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生活加強融會貫通,體現當代思想表達。

圖片


河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董繼華表示,古老的燕趙文化塑造了河北人民慷慨豪邁、敢打敢拼、忠義尚俠的精神氣質。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省上下主動對標先進,加快推進設計創新、智能制造、品牌培育。

引領地方產業“新發展”

如今,紡織非遺發展已經成為一項系統工程,從挖掘非遺技藝、傳承非遺文化、創新非遺作品,到發展非遺產業、帶動地方經濟,從頂層設計到基層實踐,無一不需要行業和地方的系統規劃、有力推進。

圖片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副書記陳偉康指出,第六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在河北省保定市高陽縣舉辦,是一場志同道合的“同頻共振”。眾所周知,高陽縣是著名紡織之鄉、家紡名都、“中國毛巾·毛毯名城”、“紡織行業創新示范集群地區”。高陽還是文旅新城、生態之城。這與中國紡織行業“科技、時尚、綠色”的新定位不謀而合,與紡織非遺工作發展特色經濟、推進鄉村振興的歷史使命相得益彰。


圖片


保定市委副書記、保定市人民政府市長閆繼紅到,保定歷史悠久,擁有18項國家級、99項省級、498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高陽聚焦現代紡織產業,大力推進紡織產業數字化升級,著力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促進上下游、產供銷、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

圖片

保定市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謝鵬表示,保定是首都的南大門,也是國務院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高陽縣是千年古縣,其紡織業已有400多年發展歷史,高陽紡織產業基礎雄厚、特色鮮明,與大會的辦會宗旨、發展理念十分契合。

圖片


保定市政協黨組成員、高陽縣委書記高懷軍講到,舉辦本次大會,對促進高陽縣紡織產業發展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是一次難得的機遇。高陽縣將以此盛會為契機,傳承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以非遺為載體,加快高陽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

圖片

保定市高陽縣政府縣長蔣東方作縣域推介時表示,如今,高陽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紡織產業集群之一,擁有4個中國馳名商標,8000多個自主品牌,“高陽毛巾”也被國家工信部確定為了紡織服裝重點培育區域品牌,是紡織產業未來發展的一片沃土。


誕生“新一批”推廣大使


大會還共同見證了新一批“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的誕生。今年,為持續深化推進中國傳統工藝振興和高質量傳承發展,建設紡織非遺高素質人才隊伍,歷時5個月的征集推舉、嚴格篩選,最終決定授予馬琳沁、王曜等12位同志“2022年度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稱號。


2022年度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名單

圖片


圖片

中國紡聯原副會長、第六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執行主席孫淮濱宣讀了《關于發布2022年度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的決定》。6年來,共累計推選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70位,他們始終發揮榜樣力量,為紡織非遺事業的傳承發展作出新貢獻,用實際行動踐諾大使責任與擔當。

圖片

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生活在左品牌創始人林棲在主題大會上作了促進城鄉融合與助力鄉村振興經驗分享。在她看來,鄉村存在著年輕人逃離、傳統文化淡化的現狀,讓人痛惜,所以鄉村振興是必行之路。面對著投資回報周期長、留不住人才、無法產出具有吸引力內容等鄉村發展痛點,鄉村振興要從傳統模式轉變為互聯網+、IP引進孵化、深挖流量入口與變現的新興模式,據此林棲分享了自己改造鄉村的多項實踐。

圖片


為充分體現如今紡織非遺的創意設計水平,促進紡織傳統工藝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中國紡聯舉辦了“高陽杯”中國紡織非遺十佳創意產品征集大賽,最終授予潮州市香聚繡品有限公司、天津市華都抽紗工藝制品有限公司等10家企業的參賽產品“中國紡織非遺十佳創意產品”榮譽稱號。中國紡聯產業部主任、中國紡織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華珊宣讀了相關決定。

“高陽杯”中國紡織非遺十佳創意產品名單

圖片


會上,孫淮濱發布了《2021/2022年度中國紡織非遺發展報告》,該報告是對當年紡織非遺工作的描述、總結、歸納與前瞻。本期報告包含了政策法規、高屋建瓴、行業動態、公益培訓、榜樣力量、大使履責、地方風采、學術視野、圖書推薦等內容。 

圖片

隨后,在由孫淮濱主持的紡織非遺高峰論壇上,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國際合作辦主任張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十佳時裝設計師李薇,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服飾研究所所長祁春英,河北永亮紡織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高陽民間染織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田海濤四位嘉賓圍席而坐、暢所欲言,分享了各自在紡織非遺方面的實踐故事,他們在鄉村被質樸的傳承所感動,又將非遺遺珠歸納帶回現代生活。

圖片


為充分發揮紡織非遺產業帶動力,行業內外同心共力。會上,嘉賓們還共同見證了共建中國紡聯非遺辦長三角地區工作站合作簽約、紡織非遺出版傳媒合作簽約、紡織非遺標準化合作簽約、紡織非遺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合作簽約、昆曲《御題棉花園》項目啟動簽約、“我家的毛巾會唱曲兒”授權合作簽約、共建河北大學高陽文化研究中心合作簽約等多項合作的達成。 


圖片


會上,還舉辦了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全面實現鄉村振興”倡議行動,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王翀作為代表發出倡議。

圖片
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代表們登臺,參與倡議行動。


詮釋非遺展演“新魅力”


圖片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會上演了一場“織夢高陽 染韻天下”開幕秀。本場開幕秀著眼非遺技藝的傳承保護和創新,精美大氣,張弛有度,融合了多項傳統手藝,每套服裝都有突出的傳統藝術特色亮點,如立體古樸的絲綾堆繡工藝、扎染蠟染工藝、中國剪紙工藝以及苗繡畬繡和瑤繡織錦等,都活態地展示在觀眾眼前。開幕秀上還展演了河北保定高陽地區的紡織特色元素,運用水墨染暈技法將著名的《乾隆御題棉花圖》呈現得氣韻磅礴。
圖片

此外,在大會期間,與會嘉賓們還參觀了以“傳承非遺技藝 賦能鄉村振興”為主題的紡織非遺系列展,實地走訪了高陽紡織商貿城、高陽紡織博物館,參與了巾巾樂道場景中心“紡客跨年大集”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紡織非遺系列展由《紡織非遺藝術展》《榜樣力量—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風采展》《河北保定非遺特展》《全國紡織非遺品牌聯展》《博柏利手藝設計師培訓公益項目成果展》《布衣天下非遺傳承創新展》構成。系列展全面展示了符合當下消費需求的中國紡織非遺產品現階段創新發展水平。   

非常具有地域特色的是《河北保定非遺特展》,它以來自以來自河北省保定市轄區的紡織非遺成果為主,包含高陽民間染織技藝、高陽提花布織造工藝、高陽土布草木染技藝等項目,講述保定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時代故事。《布衣天下非遺傳承創新展》展品以高陽縣紡織非遺特色草木染系列為主,河北永亮紡織品有限公司為代表的專利產品“我家的毛巾會唱曲兒”為展覽現場增加了濃厚的體驗氛圍,掃一掃,即可聽到溫婉綿長的昆曲,充分體現了紡織非遺產品的豐富與多元。


圖片

構建紡織非遺城鄉融合發展生態圈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 孫瑞哲

2022年12月27日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大家好!

很高興和大家相聚第六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本屆大會被國家工信部消費品司納入2022年度紡織行業“優供給、促升級”系列活動,成功落址千年古縣高陽。在此,我謹代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對文旅部非遺司的指導,對河北省工信廳、保定市人民政府、高陽縣委縣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謝,并對來自全國各地的參會代表及大會工作人員致以誠摯敬意。

黨的十八大以來,紡織行業在非遺工作領域有了長足進步。在摸清行業非遺資源的基礎上,行業在促進紡織非遺的現代設計價值轉換、人才隊伍的傳承與培養、促進非遺的產業化和市場化發展、助力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構筑行業傳播平臺、引領現代時尚生活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當前,全國上下正在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紡織行業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參與者,有責任也有能力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創造性發展和創新性轉化,做出有力的探索、先鋒的表率與突出的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對非遺保護工作高度重視并做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這也為我們進一步做好紡織非遺工作指明了方向。鑒于紡織非遺資源主要分布在縣鄉鎮村區域,本屆大會將主題定位為:“構建紡織非遺城鄉融合發展生態圈”,目的是結合國家促進全面實現鄉村振興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戰略任務,深入探討構建城鄉融合發展生態圈的重要性和有效途徑,促進紡織非遺與鄉村振興、城鄉一體化互為依存、同頻共振、共同提振,助力鄉村振興,加快紡織非遺的系統性保護,為城鄉人民美好生活增添光彩。

圍繞大會主題,我重點講兩個方面問題,供大家參考。

第一,構建紡織非遺城鄉融合發展生態圈的必要性

一是發展特色經濟、推進鄉村振興的使命責任。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事關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大局。開創鄉村振興新局面,具體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紡織非遺工作要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做出新的貢獻,需要建立城鄉雙向聯動產業鏈、價值鏈,把鄉村紡織非遺資源與城市現代紡織產業與市場轉化機制互動起來,形成以城帶鄉、優勢互補、共贏發展格局;需要建立鄉村紡織非遺資源在地化產業鏈供應鏈、傳統文化傳承鏈,滿足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基本要求。只有這兩方面相互依存、互為條件、雙向激活、協調發展,才能真正構建紡織非遺城鄉融合發展生態圈,展現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紡織非遺的力量。

二是傳承中華文化、維系鄉土鄉情的必然選擇。紡織非遺作為農耕文明的產物,來自于幾千年農業文化和鄉村文明的傳承發展,離不開鄉土文化和民間智慧的守望認同。透過紡織非遺可以探知其鄉村發源地的自然山川、人文地理、風土人情、民俗匠心、要素稟賦等自然與文化生態;還能感受作為紡織非遺重要載體的傳統手工業與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息息相關,與城鄉共同依存、同頻共振的地域與經濟生態。在當代經濟與社會高度發達的背景下,依然存在著城市與鄉村以及貧富的差別,存在著文化領域傳統與現代如何共存相鑒而不相互排斥的融合需求。由于各級政府的政策引力,社會與城鄉各界投入熱情,非遺傳承發展已超越文化和行業自身范疇,賦予了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考古學、歷史學、經濟學、管理學的屬性,使得我們能夠把紡織非遺的當下與未來,置于城鄉融合發展生態圈的構建中,尋求她的新生命空間。

三是活化非遺資源、重塑產業優勢的重要路徑。黨的二十大強調,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好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以中華文化繁榮興盛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更為主動、更為強大的精神力量,為紡織非遺事業健康持續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實踐層面看,近些年紡織非遺工作大有作為,“見人見物見生活”非遺發展理念在紡織領域落地開花。具體表現在:在人才培養方面,許多紡織類高校都參與了文旅部、教育部、財政部非遺人才培訓行動計劃,提高城鄉非遺傳承人的綜合素質;在時尚設計領域,紡染織繡印傳統工藝和民族文化元素被設計師全方位運用,呈現并靈動于國內外的時尚舞臺,在現代時尚語境下生動傳播國內各民族的紡織非遺文化;在產業化、市場化發展方面,鄉村紡織非遺工坊茁壯成長,生產性保護的規模以上企業嶄露頭角,紡織非遺產品線上線下零售平臺與展會贏得消費者好評,各類紡織非遺工藝品進入尋常百姓生活,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人正在形成對紡織傳統工藝及服飾文化的熱愛和偏好。

同時應該看到,在現代科技進步推動下,特別是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綠色化、國際化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我國紡織行業轉型升級的速度和水平已經達到了世界級水準,對社會與經濟貢獻日益擴大。而以傳統技藝與民俗(紡、染、織、繡、印及民族服飾)為主體的紡織非遺產業,傳承鏈條不完整,城鄉發展不平衡,尤其是擁有紡織非遺資源的縣鄉鎮村還沒有達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囊螅隗w量和效率方面落后于現代紡織產業發展,兩者之間發展匹配度、融合度和對社會的貢獻度相差較遠。為此,我們需要遵循黨的二十大精神引領的方向,按照城鄉融合發展生態圈的思維與規則,結合行業非遺工作的要求與特點,探索科學可行的紡織非遺健康發展、平衡發展與協調發展。

第二,構建紡織非遺城鄉融合發展生態圈的關鍵路徑

立足新的發展起點,構建“紡織非遺城鄉融合發展生態圈”,不僅在于主張之新、價值之新,更在于城、鄉、產三者融合發展的路徑之新,在于“營造生態圈、形成新格局、共享新未來”的氣象之新。為此,我們需要在四個維度加以構建與推進:

一是建設非遺產業生態。在各級政府支持和非遺傳承人奮斗努力下,近些年在廣大鄉鎮村寨和民族地區形成眾多紡織非遺手工坊、合作社、小微企業,為當地扶貧就業、文旅融合、文化交流等做出了積極貢獻,但也普遍存在產業規模小、生產效率不高、布局分散、產業鏈不完整、產品設計研發創新不足、銷售渠道不暢、技藝傳承后繼乏人等問題,困擾著紡織非遺產業健康持續發展。城鄉融合發展可以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可行性途徑:一是選擇有發展潛力、獨特技藝和大師資源的手工坊、合作社,借鑒國家中小企業支持政策,培育“專精特新”示范以點帶面,增強鄉鎮村寨紡織非遺產業整體實力;二是在紡織非遺資源密集和初具區域影響力的鄉鎮,建立非遺特色產業集聚區或特色小鎮,提供資金信貸、設計創新、生活服務、商業轉化等三次產業服務;三是培育和引進產業帶頭人和運營人才,提供設計、經營、技術、工藝、環保、電商等服務保障,將“科技、時尚、綠色”真正融入并成為鄉村紡織非遺產業的生態標識。

二是形成安居樂業生態。紡織非遺是歷史、文化、民俗與民間生活美學的多樣性統一。美麗鄉村的建設,需要保留清新淳樸、青山綠水、祥和舒適、田園牧歌的生態環境,也需要創造現代的交通設施、通訊網絡、休閑康養宜居的條件。但從現實情況看,尤其是少數民族和經濟欠發達地區在村容寨貌、民宅整體規劃、舊屋改造翻新、公共衛生、環境保護、道路網絡等方面,依然存在許多不足和短板。構建安居樂業的生態,重點在于,一是以人居環境整治為主,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如村道改造、自來水管網改造、排洪渠、污水處理工程等,切實提高鄉村基礎硬件設施水平。二是依托區域內特色的非遺資源沉淀,規劃文化特色定位,通過公共服務設施和景觀打造、田園步道鋪設、農房品質優化、村莊風貌整理等措施,全面深化“特色田園鄉村”的建設內容,吸引外來都市創業者“上山下鄉”,引導非遺產業鏈供應鏈向鄉村轉移的趨勢。三是調動群眾傳承非遺技藝,順應鄉土人才成長規律,挖掘培育鄉村各類技能人才,分類分層精準施策,設立一批鄉村工匠工作站、名師工作室、大師傳習所,激發鄉村工匠內生動力,促進技能鄉村建設。

三是維系鄉土文化生態。紡織非遺的歷史厚重感和文化多樣性,構成了鄉土文化的“根”和“魂”,有利于不斷強化共居者的身份認同與情感凝聚,形成獨特的美學識別,完成紡織文明的薪火相傳,建立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在實施城鄉融合推動鄉村振興過程中,要充分運用好鄉土文化“根”和“魂”的力量,做好復興鄉村文化這篇大文章。重點在于:一是要以新品牌重塑紡織非遺的藝術感召力,打造具有符號意義的紡織非遺品牌與時尚活動平臺,形成鄉土文化品牌建設體系的聚合效應。二是要以新消費重塑紡織非遺的市場感召力,通過深度挖掘鄉村紡織非遺文化內涵和技藝特征,開發具有地域性、民族性鄉村氣息而又不失現代風味的特色紡織非遺產品,加速主題IP孵化。三是要以新科技重塑紡織非遺的場景感召力,基于數字經濟與消費文化的新變遷,通過數字新媒介,構建紡織非遺數字新社區,打造“元宇宙”空間場景與鄉土文化生態的虛實交融與和諧共生。

四是實現共同富裕生態。構建紡織非遺城鄉融合發展生態圈,從產業生態、宜居生態、鄉土文化生態等方面去發力,有利于推進鄉村振興的產業振興、文化振興,有利于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共同富裕,紡織行業也能從中汲取傳統文化與傳統工藝精髓養料,促進自身的轉型升級和文化軟實力的增強,是利國、利民、利行業的大局大事。重點在于:一是堅持生態立業、生態強業、生態富業,把生態作為紡織非遺復興的生產力,推動紡織非遺生態產品的綠色致富,探索以紡織非遺為主題元素的鄉村休閑、生態旅游、綠色康養等興業富民多元業態。二是開展紡織非遺職業技能專項培訓,結合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深化產業人才培養機制改革,結合鄉村工匠培育,對參加教育培訓的脫貧人口、防止返貧監測對象等給予實質性的幫扶政策。三是遵循共同富裕的人本邏輯,實施“志智雙扶”,以紡織非遺為切入點,對城鄉融合發展下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和人力資源做創造性的重組,帶動群眾家門口創業,激活鄉村非遺事業的內生動力。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中國紡聯未來將做出持續努力,與有志于促進非遺領域城鄉融合發展的政府部門及相關機構開展積極合作,投入行業資源、開展試點探索;同時也誠摯希望業內外的傳承人、企業家、設計師、投資人、品牌商、渠道商、專家學者、媒體人及地方協會、社會相關機構、國際同行,為共同構建紡織非遺城鄉融合發展生態圈而努力奮斗。

同志們、朋友們,構建紡織非遺城鄉融合發展生態圈,關乎古老紡織技藝在新消費中的豁然開朗,關乎美麗鄉村建設在新生活中的璀璨綻放,關乎中國城鄉融合在新格局中的交相輝映。未來,我們要有所發現、有所創造,遵循和組合產業邏輯、市場規律與文化語法,在神州大地書寫錦繡文章。

讓我們共同努力,成為這篇錦繡文章的書寫者、見證者與鑒賞者!

祝本次大會圓滿成功!



撰文 / 本報記者 王育楠 
編輯 / 鄭玉冰

制作 / 王亦一

文章來源:中國紡織報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