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紅軍夜渡于都河,用信仰和生命開啟了改變中國前途命運的偉大遠征。如今,走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可以深情回望長征的崢嶸歲月,在跨越時空、永放光芒的長征精神洗禮下,汲取信仰的力量,勇毅前行。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小眾到集群,于都縣紡織服裝業發展迅猛,時尚“出圈”。行走于都城鄉,山里T臺通山外,每月一場時裝秀,紡織服裝企業隨處可見,“智能制造”“私人訂制”成為百姓交談的高頻詞,“買衣服、到于都”成為新潮流,“時尚之都”的品牌更加響亮……紡織服裝是于都縣的傳統行業。長期以來,于都手藝人以精湛的技藝走南闖北,于都“三錘三匠”聲名鵲起,聞名天下。在新征程上,于都縣接續奮斗,推動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挺起贛州紡織服裝產業帶于都核心區“脊梁”,先后榮獲“中國品牌服裝制造名城”“中國服飾文化與紅色文化融合創新基地”“國家紡織服裝外貿轉型升級基地”“中國服裝優質制造創新示范基地”等稱號。努力沒有白費。如今的于都,是一座活力迸發的青春之城、引領潮流的創新之都。2022年,全縣紡織服裝企業達3000余家,其中規上企業121家,全行業總產值達800.11億元。
在于都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一臺老舊的縫紉機仿佛在講述它和主人開國大校葛接調的長征故事:1929年,有裁縫手藝的葛接調參加了紅軍。在長征路上,他一有空就轉動縫紉機給戰士們縫補衣服。“我繼承了爺爺的好手藝。”在于都工業園一家服裝生產車間,46歲的葛九長高興地對記者說。1993年,葛九長從于都前往廣東一家服裝企業務工,用上了電動的裁剪縫紉平車,“效率比手搖腳踩的老機器高了不知多少倍!”一條時尚牛仔褲引領了村里的潮流。當葛九長穿著自己生產的牛仔褲回到老家于都縣葛坳鄉塘泥村時,引起村民好一陣圍觀。如今,葛九長已是于都縣工業園一家服裝廠的生產組長。他介紹,目前,于都縣從事紡織服裝產業的人數超過30萬,相當于每3個于都人中,就有一人從事紡織服裝工作。10年前,張國標把在廣東的工廠搬回于都縣梓山鎮,在家門口辦起了制衣廠。隨著《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贛州市紡織服裝產業規劃》等文件出臺,于都縣實施規劃引領、建強平臺、招大引強、培育龍頭、補鏈強鏈“五大舉措”,建成智造基地、設計中心、服裝學院、面輔料市場等十大平臺,推動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式發展,紡織服裝首位產業快速壯大,從“小散亂”到“集群化”,由“低端制造”邁向“高端智能”,呈現出“勢頭強、平臺全、轉型快、后勁足”的良好態勢。
目前,于都建成FDC時尚產業綜合體、品牌服裝一條街,引進安踏、寶姿、娜爾思等一線品牌200多個,10余家紡織服裝上市企業在于都設立供應鏈基地,扶持新增自主品牌42個。萊素、仔衣庫、歌潤達等本土品牌企業品牌知名度顯著提升。“時尚潮牌隨處可見,高端配套越來越完善,家門口還有國際時裝秀。于都時尚范越來越足了。對于未來的發展,我們信心滿滿。”前不久,參加2022江西紡織服裝周暨江西(贛州)紡織服裝產業博覽會后,張國標告訴記者。
為推動于都紡織服裝產業“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于都縣研究提出,力爭把于都建設成為“世界級紡織服裝高端優質制造高地”和“全國紡織服裝產業智能制造示范區”,打造中國制造時尚話語權新高地。推動服裝先進制造裝備應用。于都縣推進企業數字化、智能化工廠建設,發展壯大基于5G互聯網新技術的“數智”能力,逐步形成涵蓋測體、設計、加工、檢測、倉儲、物流、客戶服務等全流程的自動化、智能化集成管理體系,提升紡織服裝產業智能智造水平。不斷完善產業平臺鏈條。目前,中紡標檢測中心、紅星面輔料商城、服裝訂單中心、武漢紡織大學于都牛仔產業研究院等平臺有序運營。元宇宙工業設計中心(拙雅)、面輔料市場、全國羽絨服裝檢測基地(中紡標新增項目)等平臺項目穩步推進。聚人氣、引資源、擴影響。
高效辦會,內育外引。2022年,于都縣共舉辦高端品牌服裝定制品鑒會、2022中國服裝論壇、2022江西紡織服裝周暨第三屆中國(贛州)紡織服裝產業博覽會等大型活動11場,累計簽約項目超50個、簽約金額超300億元,直播閱讀量超2000萬人次。大氣魄抓開放合作。于都堅持世界眼光、全球視野,大力發展跨境電商,在美國設立中國于都倉,挺進上海進博會、海口消博會、時尚深圳展,助力于都服裝揚帆出海,實現“買全球、賣全球”。瞄準頭部企業和細分市場招大引強,贏家服飾、日播、脈動智造等一大批企業在于都做大做強,中國(于都)國際時尚小鎮、贛深時尚創意產業園等大項目進駐落戶,必將實現合作共贏、創新發展。“眼下,我們正在加緊調試,為新廠投產作準備。”在江西興雪萊體育用品有限公司建設工地,技術總監徐茂文說,自2015年落戶于都以來,得益于當地持續深化簡政放權、優化服務,公司員工從最初的50余人增加到現在的560余人,年產值從開始的5000萬元增長到2021年的2.3億元。
人才是產業發展的希望。于都縣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人才集聚的若干措施》,從人才公寓、個稅返還、購房補貼、配套設施、社會保障等方面,拋出“一攬子”政策禮包,讓外來人才在園區安居樂業。“在引進外來人才的同時,我們積極探索建立高質量人才自主培養體系。”于都工業園管委會負責人段先有介紹,園區通過“院校定向+企業自培”方式,與武漢紡織大學服裝學院建立人才培養新渠道,同江西服裝學院共建“蘇區新長征班”。此外,大力支持企業與職業院校合作,開設產業工人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培養充足的后備技術力量。“頂崗實習生素質高,超過了我們的預期,上崗兩個月就能上手五至六道工序。”贛州鵬信德箱包有限公司負責人謝起亮說。據了解,2022年,全縣共為131家企業新招員工近1.15萬人。為幫助企業筑牢根基,于都縣推行企業掛牌、干部掛職制度,組織118家單位掛牌服務300余家企業,推選41名優秀年輕干部到企業掛職。2022年以來,幫扶企業1800余次,解決企業各類困難135個。依托“親清贛商”惠企政策兌現平臺,兌付182筆共6439.42萬元惠企資金。為解困扶強,高效落實金融扶持相關政策,大力推進政銀企合作,全縣發放“財園信貸通”貸款76筆3.64億元、“小微信貸通”貸款49筆6328.48萬元、“創業信貸通”貸款20筆603.85萬元,緩解了企業資金難題。
在于都縣興雪萊制造車間,前不久通過技改,公司新升級了車間橋接隧道系統,實現各個工種車間之間的運輸無縫銜接,生產效率提高了30%。
近年來,于都引導企業對現有生產線進行智能化升級、實施技術改造,充分發揮科技創新賦能行動“五組一辦”作用,建立了以獨角獸和瞪羚企業為龍頭、以高新技術企業為主體、以科技型中小企業為后備軍的高成長性企業培育庫。目前,推薦37家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新增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121家。下一步,于都縣將突出打好“時尚之都”品牌,深入實施優質制造提升、產業鏈提升等“六大行動”,以及產能拓展、設計提升等“二十項工程”,積極培育面輔料、銷售“兩個市場”,做強研發、營銷價值鏈“微笑曲線”的兩端,不斷提高紡織服裝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
來源:江西日報
作者:劉美春 唐 燕 宋嘉華
編輯:易明
審核:劉日強 段冬梅 黃海濤 盧平
總監:張東楊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