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將對紡織品從生產到廢棄物的全生命周期進行監管。新監管法規適用于在歐盟銷售的任何品牌,只要在歐盟地區銷售,無論其產地在哪里,就必須遵守該法律。同時法國、德國和荷蘭自行制定的新法律即將生效。
歐洲議會大廈,比利時布魯塞爾 / 來源:Getty Images
從歐盟法規以及各國在2023年生效的新法律,將使歐洲的服裝業和鞋業發生重大變化。歐盟長期以來一直是可持續發展政策的領導者,它對時尚和紡織品的要求更加嚴格。有幾項立法正在進行中,新規則和指導方針預計將在今年開始推出,各國的目標是根據可持續紡織品的總體戰略,到2030年對該行業進行全面改革。“至少在歐洲,紡織業正在從一個相當不受監管或自我管制的行業轉變為一個非常受監管的行業。這確實是一個巨大的變化,我們的公司可能還不了解或不理解,但這種變化正在發生,”歐洲服裝和紡織品協會總干事Dirk Vantyghem說。該戰略于去年3月發布,旨在解決快時尚、紡織品廢料和未售出紡織品的銷毀問題,以推動該行業朝著更可持續及更透明方向發展。“從歐盟的角度來看,時尚行業將在幾年內受到從頭到尾的監管。它將從基本沒有可持續發展立法的零基礎,到涵蓋從生產到設計再到廢棄物管理等所有方面。因此,在未來兩年內,如何嘗試以有效的方式管理所有這一切,將成為行業旋風,”Ohana公共事務公司的高級可持續發展顧問Rannveig van Iterson說。“到2030年,我們將有一個非常、非常不同的框架,我們的公司將需要在這個框架內運營。當然,這需要他們在整個供應鏈的溝通方式、產品標簽方式,以及更根本的生產方式方面進行大量改變,”Vantyghem補充道。根據該紡織品戰略,各種相互關聯的立法將在不同的時間表生效,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要求將在未來兩到三年內推出。歐盟正在制定具體的可持續性、循環性和生態設計法規的細節,預計將在2023年達成一些重要的里程碑。今年年初,隨著“綠色聲明的證明(Substantiating Green Claims initiative)”倡議,預計將發布更嚴格的可持續發展定義和新指南。這些都是為了澄清歐盟使用的200多個認證和標簽,并要求公司使用環境足跡方法來支持其營銷。預計第二季度,將出臺廢棄物框架指令提案,其中涉及“生產者延伸責任制(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EPR)”、回收和廢棄物預防。根據生產者延伸責任制,公司為其出售的每件服裝支付用于回收和處理的費用。到2025年,成員國必須建立單獨的紡織品廢棄物收集系統。預計今年第四季度,還將提出一項關于處理微塑料的提案,一項旨在阻止在全球南部傾倒舊衣物的新廢物運輸法規正在議會和成員國中通過。這僅僅是旨在徹底改革服裝和紡織品的行業冰山一角。可持續產品生態設計法規(Eco-design for Sustainable Products Regulation,ESPR)于2022年3月公布,目前正在進行立法辯論。它著眼于耐用性、能源使用、回收、碳足跡和環境足跡以及數字產品護照,將按照嚴格的報告要求深入了解服裝的采購和制造。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的高級政策經理Valerie Boiten說:"就產品層面的監管影響而言,ESPR可能是最具影響力的立法,因為它將設定一些產品需要滿足的標準,否則它們不能在歐盟單一市場上銷售。歐盟的新法規將適用于在歐盟銷售的任何品牌,無論其產地在哪里,只要在歐盟任何地方銷售,公司必須遵守該法律。每年有大約250億件服裝進口到歐盟,從襪子到連衣裙等,希望通過在產品的原產地應用這些標準,將有助于全球制造商和供應商接受和執行更嚴格的環境標準。但如何執行,特別是對來自流行快時尚網站和應用程序的郵購服裝將如何執行規定,仍有待探討解決。“大變革即將來臨,這讓我們的公司感到焦慮。但我們一直在說,如果這個新的監管框架是一個好的框架,那么它實際上可能會幫助我們的行業更具可持續性,并保持競爭力,”Vantyghem說,并指出,“如果這些法規只適用于歐洲,而其他國家/地區不遵循,它可能使歐洲公司處于不利地位。我們需要非常非常小心,不要因為公平競爭的環境完全消失,從而抹殺歐洲產業。”然而,隨著立法的進行,歐盟想要顛覆紡織行業的愿望顯而易見,很多品牌已經在做出改變,Boiten說,“我們不必等到2030年才能看到行業的變化,公司正在實施方案......做好準備總比坐以待斃要好。”在荷蘭,一項新的生產者責任延伸法預計將于7月1日對服裝和家用紡織品生效。新法律規定“誰污染誰付費”的方式,要求荷蘭市場上的產品生產商和進口商要對他們在該國銷售的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的廢棄物負責,特別是要讓大型時裝連鎖店承擔收集和處理其服裝的費用,而不是給城市增加負。公司將為每件進入獨立收集系統的產品支付費用,并且必須實現服裝的再利用、再加工和再回收的目標。目標是到2030年將主要原材料的使用量減半,到2050年過渡到循環經濟。屆時,市場上一半的服裝必須由回收材料組成,政府的目標是實現零紡織廢料。具體細節尚未最終確定,但早期的討論將其定在每件衣服0.10至0.15美分之間。早在2007年,法國就引入了紡織產品、家用亞麻制品和鞋類的生產者延伸責任的概念,但該國現在正變得更加嚴厲。1月1日,根據該國的《反廢物和循環經濟法》,一系列關于服裝和鞋類環境標準的新法規開始生效。其中一部分是新的“數字護照”,它提供了供應鏈每一環節的制造和材料的具體信息,以及服裝和鞋子的真正可回收性。2023年,它會影響到在法國銷售的營業額超過5000萬歐元和25000種產品的大品牌,并分階段擴大到小公司。該法律還明確定義了“可回收”一詞,消除了在目前的收集、分類、技術和規模下實際可以做到的任何模糊之處,并試圖打破消費者放在商店垃圾桶里的東西實際上可以變成新衣服或T恤衫的神話。結果是,這個詞將是稀缺的,因為根據新的定義,大多數衣服不能被回收。該法的部分內容還涉及到綠色洗滌問題,適用于所有品牌,無論其規模大小。任何聲稱產品是“環保的”、“可生物降解的”或任何其他類似的環境聲明都將不復存在。所有這些包裝必須在1月1日前從貨架、網站和產品說明書中刪除。罰款范圍從15,000歐元到年營業額的10%不等,并可根據違規情況增加到誤導性聲明的廣告費用的80%。“碳中和”、“零碳”和其他類似的術語也受到了新的監管,最高可被罰款10萬歐元。在德國,《供應鏈盡職調查法》于1月1日生效,公司現在對其整個供應鏈負責,從采購部件到產品的生產方式和地點。這是一個大問題,新法律適用于人權和環境影響,旨在針對童工和奴隸勞動,以及制造國的土壤破壞、水資源浪費和污染。從1月1日起,任何在德國開展業務且員工人數超過3000人以上的公司都有責任進行報告,到2024年,這一門檻將降至1000名員工。對大品牌來說,這里的懲罰是很嚴厲的,罰款最高可達其年收入的2%。
可見,環保,可持續等已不再是單純口號那么簡單,如有出口歐盟的企業,請務必把握標準要求,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