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原紡織工業部辦公廳主任吳鶴松同志追思座談會在京召開。吳鶴松同志于2022年8月份在京去世,享年93歲。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秘書長夏令敏、原副會長陳樹津,國資委紡織離退休干部局局長李戰紅,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辦公室主任段紅以及行業媒體代表等參加了座談會。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秘書長夏令敏首先高度贊揚了吳鶴松同志對紡織行業的杰出貢獻和家國情懷,特別是在創建《中國紡織報》,擔任《中國紡織》雜志社社長期間,對紡織媒體建設以及行業信息化等方面所做的工作表示肯定。他表示,吳鶴松同志是一位德高望重、值得尊敬的老領導。召開追思座談會,一方面是要深切緬懷,銘記吳老對紡織行業的貢獻,學習他對行業的熱情和赤誠,無私奉獻、勇于擔當的精神,一方面是要傳承前輩精神,在傳承與創新中,加快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講好新時代紡織故事,為中國式現代化紡織高質量發展再立新功。
國資委紡織離退休干部局局長李戰紅代表紡織離退休干部局表達了深切哀思,并回憶了與吳老的生前過往。她表示,吳老是一位特別值得尊敬的老領導、老專家、老黨員,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一生都在為紡織行業發展殫精竭慮,耄耋之年依然筆耕不輟。召開吳老追思座談會很有意義,深切緬懷吳老勤勉敬業的一生,不僅要傳承老前輩的精神,更可以激勵年輕一代,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傳承和發揚老前輩的精神,是對他最好的紀念。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原副會長陳樹津深切懷念了與吳鶴松同志一起工作的歲月。陳樹津講述,吳鶴松同志任辦公廳主任期間按照紡織工業部黨組的要求,籌備成立了“中國紡織經濟研究中心”、“中國紡織報”、“中國紡織職工政治工作研究會”。中國紡織經濟研究中心提出了很多紡織行業發展戰略、經營策略、經濟體制、經濟法規等,研究成果形成用于實際的產業政策,比如在整個紡織系統實行“三個轉移”,一是以國內市場為主轉移到保證國內市場的同時,著重抓出口創匯上來,二是出口紡織品要從以量取勝轉移到以質取勝上來,三是所有一般性生產轉移到調整產品結構,發展最終產品,創造更多的附加值上來。陳樹津表示,吳鶴松同志還主持了在全國首創的“中國紡織政治函授學院”的工作,該學院不僅讓上千名紡織企業和單位負責政工工作的干部學習到了相關的知識,提高了工作水平,更獲得了國家認可的學歷和職稱。在陳樹津的心目中,吳鶴松同志是一個把身心全部奉獻給我國紡織事業的領導。
吳鶴松同志退休后也沒有離開紡織行業,他組織陳義方、張國和、薜慶時等老同志先后編寫了多部反映中國紡織工業面貌、重要歷史時刻的書籍,他們更是傾盡全力,花費幾年時間,編寫了反映中國紡織百余年歷史的《中國紡織工業發展歷程研究(1880-2016)》,長達81.2萬字,此書被國家出版署列為“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辦公室主任段紅表示,雖然吳老已經離我們而去,但是他體現出的老一代紡織人“不忘初心,產業報國”的家國情懷,以及“超越自我,不為名利”的“勤勞自強精神”,值得我們永遠學習,在今后工作中一定要將這一精神傳承發揚下去。
吳鶴松同志一手創辦了《中國紡織報》,并擔任第一任社長,《中國紡織報》副總編輯王冰在會上發言緬懷了這位創刊社長。吳鶴松同志任辦公廳主任期間,還兼任《中國紡織》雜志社社長,會上《中國紡織》雜志社總編輯居新宇和副社長肖瑩回憶了2022年前往吳老家中采訪他的情景。
座談會上,《紡織服裝周刊》總編輯劉萍、中國紡織經濟信息網副主任黃瑋發言追思懷念吳老。
夏令敏在總結發言時表示,此次追思座談會,就是要深切緬懷吳鶴松同志,傳承老前輩的精神,把這種精神發揚光大,成為我們新時期建設紡織強國的內動力。概括起來,一是專業精神,不斷學習、筆耕不輟;二是奉獻精神,無私忘我、愛崗敬業;三是創新精神,敢于創新、勇于開拓。正是在這一精神的引領下,我們的行業,特別是紡織行業媒體,才有了0到1的突破和創新,披荊斬棘,乘風破浪。新時期,我們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所創新、有所創造,講好新時代紡織故事,更讓人多人了解紡織、認識紡織,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紡織高質量發展。
原紡織工業部辦公廳主任吳鶴松同志于2022年8月份在京去世,享年93歲。幾個月以來,老主任的音容笑貌一直縈繞在我的思緒和腦海之中。老主任整整大我二十歲,是我深深敬愛的老前輩。1978年3月25日,我從天津紡織系統調到北京國家紡織工業部工作,第一位接見我的領導就是吳主任,當時他任紡織工業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從這天開始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這十幾年時間里,我一直在他的直接領導下工作。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正是改革開放初期,小平同志設計了改革開放總體的方向、原則,但是具體到每條戰線、每個行業、每個部門應該如何實行,完全有賴于各個戰線、行業甚至單位本身的探索和創造。無疑,紡織工業這條路如何走好,做為全國紡織工業的領導機關,紡織工業部擔負著歷史的重任,而部里的政策研究室又有著特殊的地位。吳主任帶領一批長期研究紡織行業問題的專家,為部領導擔負起“智囊團”的作用。而作為“智囊團”的組織者,如果沒有領略全局的視野,沒有深厚的行業管理經驗,沒有對改革前沿動態的掌握和勇于創新敢走新路的精神,是組織不好這項工作的。這期間,吳主任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成立“紡織工業經濟研究中心”。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振興紡織業再度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面臨新情況、新問題,迫切需要把整個紡織系統的調研力量組織起來,探索改革開放新時期推進紡織業發展的新思路、新政策。部領導決定成立“紡織工業經濟研究中心”,以辦公廳原有調研力量為基礎(1982年政策研究室與辦公廳合并),加上從各業務司局抽調的一批專家,組成以研究紡織業實際問題見長的研究隊伍,由辦公廳主任吳鶴松和資深經濟學家俞鯉庭主持,同時,由部領導出面,聘請馬洪、于光遠、陶力、蘇星、季崇威、鄭戈恒、張彥寧、吳俊揚、董輔礽等三十多位國內著名經濟學家為“研究中心”顧問,并請地方上紡織主管部門、紡織高校、經濟研究機構等為“研究中心”成員單位,一起研究紡織行業發展戰略、經營策略、經濟體制、經濟法規等,研究成果形成用于實際的產業政策。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取得豐碩成果。如調整產業結構,致力于深加工,發展“三大類”最終產品,使之成為紡織業的三大支柱;在整個紡織系統實行“三個轉移”,一是以國內市場為主轉移到保證國內市場的同時,著重抓出口創匯上來,二是出口紡織品要從以量取勝轉移到以質取勝上來,三是所有一般性生產轉移到調整產品結構,發展最終產品,創造更多的附加值上來;充分肯定鄉鎮紡織服裝業特別是產業集中地區的地位和作用,并通過適當的政策扶持、行業管理、信息服務,引導其健康持續發展;宣傳“由買方市場轉向賣方市場”的判斷,使紡織業的生產和銷售較早適應賣方市場新形勢,取得主動等等。那十幾年,每年都要開一次全國紡織廳(局)長會議,總結過去一年工作,部署下一年工作。會議之前,部黨組還要向黨中央、國務院書面匯報一次工作,請求幫助解決的問題,這樣就勢必要形成一個“匯報提綱”、一個“部領導講話”,這兩個文件起草任務都由研究室來承擔(1982年后由調研處承擔),這些任務都是在吳主任領導下完成的。1982年國家機關進行一次精簡機構的改革,部里政策研究室與辦公廳合并,吳主任擔任辦公廳主任,辦公廳有十幾個處室,包括值班室、機要室、調研一處、調研二處、秘書處、財務處、檔案處、信訪處、基建處、接待處、保衛處等。除此之外,吳主任任職期間還按照部黨組的要求,籌備成立了“中國紡織經濟研究中心”、“中國紡織報”、“中國紡織職工政治工作研究會”,并且都非常好地運轉起來。吳主任還主持了在全國首創的“中國紡織政治函授學院”的工作,這個學院使得上千名紡織企業和單位負責政工工作的干部不僅學習到了相關的知識,提高了工作水平,而且還獲得了國家認可的學歷和職稱,前途充滿了希望。這些都顯示了吳主任超強的組織能力。八、九十年代的紡織工業管理體制是這樣的:國家有紡織工業部,省級有紡織工業廳(局),地市級有紡織工業局,縣級有紡織工業公司,各個機關都有綜合部門--辦公室。而辦公室主任大多是當地主管部門的棟梁,個個能文能武,尤以“筆桿子”著稱。如上海市局施頤馨、江蘇省廳龐群、山東省廳周鐵民、湖北省廳王潤生、河南省廳張鶴亭、遼寧省廳顧石民、北京市局張耀之、天津市局張連山等等。吳主任每年都主持召開一次“全國紡織工業廳局辦公室主任會議”,每次開會各地都踴躍參加,一起研究交流行業經濟工作和行政工作。每次會議辦公室主任都是感到收獲很大,了解了許多新信息、新情況、新經驗,對回去后指導工作,做好參謀助手,很有幫助。吳主任歷來十分重視發揮中央新聞單位媒體記者的作用。記者到部里采訪,他經常親自接待,適當時機,他還把各路記者組織起來,搞成采訪團,到全國主要紡織工業城市、基地或企業進行大規模采訪,讓記者們了解全國紡織工業的新動向、新經驗,也包括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那時新華社有“內參組”,專門通過“動態清樣”和“內部參考”向中央領導直接反饋重大情況,吳主任與這些記者都很熟悉,如新華社陳日同志、張超同志、李安定同志,人民日報的李茜同志、莫新元同志等。紡織工業的許多情況就是通過這個渠道反映上去的,這也使得中央能及時了解紡織工業的情況。在我的心目中,吳主任是一個把身心全部奉獻給我國紡織事業的領導。吳主任一直都是在想工作、干工作,沒有休息日、八小時工作時間的概念,也沒有游山玩水的想法。我跟吳主任出差數十次(那時單位出差時間都很長,一般10天左右),印象中大概有三次休閑活動。一次是在湖北沙市調查國企改革情況,中間趕上一個星期天,我們看了一場沙市京劇團演出的《紅鬃烈馬》;一次是在杭州調研,趕上中間“五一”休假一天,我們在西湖逛公園,并在蘇堤漫步時與陳云同志和幾位隨員相遇;還有一次在蘇州調研,適逢周末,晚上看了一場蘇州評彈演出,記得當時他和陳義方同志一邊聽一邊點頭,有時還開懷大笑,而我確是一頭霧水(聽不懂蘇州方言),難得吳主任有這樣的時候。吳主任退休后一直沒有閑著,他組織陳義方、張國和、薜慶時等老同志先后編寫了多部反映中國紡織工業面貌、重要歷史時刻的書籍,特別是八十歲以后(四人均是如此),他們更是傾盡全力,花費幾年時間,編寫了反映中國紡織百余年歷史的《中國紡織工業發展歷程研究(1880-2016)》,長達81.2萬字,此書被國家出版署列為“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
(本文作者曾任紡織工作部政策研究室處員,辦公廳秘書處副處長、處長,部長辦公室主任,辦公廳副主任。1998年國家機關機構改革后曾任國家紡織工業局企業改革司司長,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副書記、副會長。)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