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媳婦工程是由河南省服裝行業協會根據行業的內生需求而發起的產能下沉、人力資源整合、讓留守婦女就近就地就業的民生工程、富民工程!商水縣自2012年起,大力發展巧媳婦工程,以服裝服飾為主的加工業發展尤為突出,幫助大量留守婦女實現了家門口就業,促進貧困戶增收脫貧,取得良好效果。2016年榮獲河南省巧媳婦工程先進縣、中國巧媳婦工程唯一示范縣。2017年2月,央視《新聞聯播》《新聞直播間》欄目相繼對該縣巧媳婦工程產業扶貧情況進行了專題報道,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2017年10月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河南(商水)產業扶貧研討會上,與會學者、專家一致認為,該縣巧媳婦工程是破解中原傳統農區縣城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途徑,是傳統農區產業扶貧的有力抓手,為中原傳統農區產業扶貧、區域發展提供了好做法、好經驗。

一、發展概況
商水縣是農業大縣、人口大縣、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人口121.4萬人,外出務工30萬人,留守婦女20萬人。該縣立足外出務工人員多、農村留守婦女多的實際,發揮比較優勢,大力開展巧媳婦工程建設,走特色發展之路。歷經六年,巧媳婦工程已覆蓋服裝飾品、針織紡織、無紡布制品、箱包玩具、毛發加工、漁網編織、工藝電子、食品加工等20多個產業領域。共有巧媳婦工程示范基地、企業、加工點582家,穩定從業人數11萬人以上,人均增收1.2萬元,年創產值46億元,帶動近2萬名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成為全縣脫貧增收的主要渠道。初步實現了兒童不留守、老人不空巢,促進家庭和諧、促進社會穩定,確保增加農民收入、確保形成支柱產業的發展目標。
商水縣服裝服飾加工企業、站點共計159家,分布19個鄉鎮,從業人員近2萬人,年產值10億多元。其中,以河南阿爾本制衣有限公司為龍頭。該公司由南通阿爾本落戶商水產業集聚區,總部占地面積188.84畝,現有標準化廠房5萬多平方米,現有員工3360余人,宿舍、食堂、員工活動中心等共4.1萬平方米,年銷售收入7000萬美元,集品牌設計、智能制造、個性化定制銷售為一體,主要生產中、高檔服裝,產品80%以上出口到國外。該公司積極響應國家精準扶貧號召,以巧媳婦工程實體+手工點為載體,大力實施產業扶貧,幫助困難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實現脫貧致富。目前,已解決就業崗位3360余個,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2000余戶。2018年將再增加就業崗位1000個,增加定向扶貧2000余人,預計3年時間內,該公司將在商水縣產業集聚區打造一個能容納萬人就業的服裝智能化制造的工業園區。
二、發展模式與目標
商水縣巧媳婦工程實行“協會搭橋,政府引導,企業領辦,留守婦女參與,零風險保障,市場化運作”的模式,采取企業總部在產業集聚區、鄉村設分廠、家里當車間的方式,靈活組織生產。對在村里設置加工點的帶貧企業,縣里在場地建設、機械購置方面給予到戶增收項目支持或財政以獎代補,引導企業將生產器具、原材料送到地域偏遠、因病、因殘、因年齡等不能進廠務工的人群手中,送設備材料上門、回收產品上門,讓不同年齡、不同技能、不同身體狀況的人群,均能有活干,實現家門口就近就業,有力促進了“巧媳婦”工程的快速發展。
三、主要措施
一是強化政府引導。堅持把巧媳婦工程確定為全縣最大的民生工程、產業扶貧工程、書記工程,縣委書記親自掛帥,成立專門機構,制定工作方案,采取縣委書記現場辦公,每周一次碰頭會,每月一次專題會,半年一次推進會,強力推進;將巧媳婦工程納入年度目標管理,與單位獎懲、人員使用、工作經費三掛鉤;把巧媳婦工程納入全縣十三五規劃,統籌布局。
二是大力宣傳扶持。通過報紙、電視臺等媒體,開設“巾幗風采”“巾幗創業”等欄目,宣傳巧媳婦工程涌現的勤勞致富典型,吸引更多留守婦女參與。對成績突出的巧媳婦加工基地、加工站點和先進個人進行表彰獎勵,充分調動多方參與的積極性。
三是堅持分類指導。組織開展“下基層、訪婦情、做婦女群眾貼心人”活動,針對農村留守婦女的年齡段和不同文化程度選擇不同的發展項目,根據企業技術含量要求和工作強度,搞好分類用工對接。四是政策支持。先后出臺《關于在貧困村實施巧媳婦工程的意見》、《關于加強巧媳婦工程推動產業扶貧的意見》、《商水縣支持以巧媳婦工程為主的產業扶貧企業發展實施細則》等一系列文件,明確發展理念、總體思路、工作措施和具體要求,確保產業扶貧務實、有效、可持續,真正探索出一條適合本地實際的脫貧攻堅的新路子。
四、強力推進 全力發展
堅持把巧媳婦工程放在產業化發展的高度來謀劃,創新發展方式,著力打造中國巧媳婦工程第一品牌,推動全縣2018年脫貧目標的實現。一是推行“四專”機制。實現專人負責、專班推進、專案制定、專業人員參與。成立專業招商隊伍,引進巧媳婦工程鏈條企業。研究制定支持巧媳婦工程發展的扶貧資金使用、基礎設施建設、企業準入、建設用地審批、用工培訓、項目融資貸款優惠政策等方式,強化專職機構、編制專項規劃、開展專業招商、出臺專門政策,加快推動巧媳婦工程快速發展。二是凝聚發展合力。建立巧媳婦工程例會、脫貧攻堅和巧媳婦工程聯席會議制度,明確縣直各部門責任分工,進一步加強職能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扶貧、工信、婦聯、發改、財政、人社、教育、土地、交通、電力、金融等縣直各相關部門和各鄉鎮強化“一盤棋”思想,分工協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三是突出地域特色。按照“一村一品、一鄉多業”原則,堅持區域差異化發展,推動形成以縣城區為中心的服裝飾品、針紡織、“朝拜巾”加工基地、以巴村鎮為中心的毛織、玩具加工基地、以胡吉為中心的箱包加工基地、以練集鎮為中心的毛發加工基地、以譚莊為中心的襪業加工基地、以縣域東北片區為中心的漁網編織加工基地等巧媳婦工程特色發展項目,實現巧媳婦工程的規范發展,打造地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