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質量整體水平進一步全面提高,中國品牌影響力穩步提升,人民群眾質量獲得感、滿意度明顯增強,質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更加突出,質量強國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質量強國建設綱要》,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建設質量強國是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我國經濟由大向強轉變的重要舉措,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徑。為統籌推進質量強國建設,全面提高我國質量總體水平,制定本綱要。質量是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質量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質量強國建設取得歷史性成效。全民質量意識顯著提高,質量管理和品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產品、工程、服務質量總體水平穩步提升,質量安全更有保障,一批重大技術裝備、重大工程、重要消費品、新興領域高技術產品的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商貿、旅游、金融、物流等服務質量明顯改善;產業和區域質量競爭力持續提升,質量基礎設施效能逐步彰顯,質量對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和促進經濟發展的貢獻更加突出,人民群眾質量獲得感顯著增強。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引發質量理念、機制、實踐的深刻變革。質量作為繁榮國際貿易、促進產業發展、增進民生福祉的關鍵要素,越來越成為經濟、貿易、科技、文化等領域的焦點。當前,我國質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質量發展基礎還不夠堅實。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必須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培育以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等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新優勢,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堅定不移推進質量強國建設。(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統籌發展和安全,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提高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深入實施質量強國戰略,牢固樹立質量第一意識,健全質量政策,加強全面質量管理,促進質量變革創新,著力提升產品、工程、服務質量,著力推動品牌建設,著力增強產業質量競爭力,著力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效益,著力提高全民質量素養,積極對接國際先進技術、規則、標準,全方位建設質量強國,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質量支撐。到2025年,質量整體水平進一步全面提高,中國品牌影響力穩步提升,人民群眾質量獲得感、滿意度明顯增強,質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更加突出,質量強國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經濟發展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單位GDP資源能源消耗不斷下降,經濟發展新動能和質量新優勢顯著增強。——產業質量競爭力持續增強。制約產業發展的質量瓶頸不斷突破,產業鏈供應鏈整體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一二三產業質量效益穩步提高,農業標準化生產普及率穩步提升,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達到86,服務業供給有效滿足產業轉型升級和居民消費升級需要,質量競爭型產業規模顯著擴大,建成一批具有引領力的質量卓越產業集群。——產品、工程、服務質量水平顯著提升。質量供給和需求更加適配,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和食品抽檢合格率均達到98%以上,制造業產品質量合格率達到94%,工程質量抽查符合率不斷提高,消費品質量合格率有效支撐高品質生活需要,服務質量滿意度全面提升。——品牌建設取得更大進展。品牌培育、發展、壯大的促進機制和支持制度更加健全,品牌建設水平顯著提高,企業爭創品牌、大眾信賴品牌的社會氛圍更加濃厚,品質卓越、特色鮮明的品牌領軍企業持續涌現,形成一大批質量過硬、優勢明顯的中國品牌。——質量基礎設施更加現代高效。質量基礎設施管理體制機制更加健全、布局更加合理,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實現更高水平協同發展,建成若干國家級質量標準實驗室,打造一批高效實用的質量基礎設施集成服務基地。——質量治理體系更加完善。質量政策法規更加健全,質量監管體系更趨完備,重大質量安全風險防控機制更加有效,質量管理水平普遍提高,質量人才隊伍持續壯大,質量專業技術人員結構和數量更好適配現代質量管理需要,全民質量素養不斷增強,質量發展環境更加優化。到2035年,質量強國建設基礎更加牢固,先進質量文化蔚然成風,質量和品牌綜合實力達到更高水平。(三)增強質量發展創新動能。建立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質量創新體系,協同開展質量領域技術、管理、制度創新。加強質量領域基礎性、原創性研究,集中實施一批產業鏈供應鏈質量攻關項目,突破一批重大標志性質量技術和裝備。開展質量管理數字化賦能行動,推動質量策劃、質量控制、質量保證、質量改進等全流程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加強專利、商標、版權、地理標志、植物新品種、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等知識產權保護,提升知識產權公共服務能力。建立質量專業化服務體系,協同推進技術研發、標準研制、產業應用,打通質量創新成果轉化應用渠道。(四)樹立質量發展綠色導向。開展重點行業和重點產品資源效率對標提升行動,加快低碳零碳負碳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高耗能行業低碳轉型。全面推行綠色設計、綠色制造、綠色建造,健全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大力發展綠色供應鏈。優化資源循環利用技術標準,實現資源綠色、高效再利用。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推動建立國際互認的碳計量基標準、碳監測及效果評估機制。建立實施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標準體系。建立綠色產品消費促進制度,推廣綠色生活方式。(五)強化質量發展利民惠民。開展質量惠民行動,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推動企業加快產品創新、服務升級、質量改進,促進定制、體驗、智能、時尚等新型消費提質擴容,滿足多樣化、多層級消費需求。開展放心消費創建活動,推動經營者誠信自律,營造安全消費環境,加強售后服務保障。完善質量多元救濟機制,鼓勵企業投保產品、工程、服務質量相關保險,健全質量保證金制度,推行消費爭議先行賠付,開展消費投訴信息公示,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讓人民群眾買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六)強化產業基礎質量支撐。聚焦產業基礎質量短板,分行業實施產業基礎質量提升工程,加強重點領域產業基礎質量攻關,實現工程化突破和產業化應用。開展材料質量提升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和應用驗證,提高材料質量穩定性、一致性、適用性水平。改進基礎零部件與元器件性能指標,提升可靠性、耐久性、先進性。推進基礎制造工藝與質量管理、數字智能、網絡技術深度融合,提高生產制造敏捷度和精益性。支持通用基礎軟件、工業軟件、平臺軟件、應用軟件工程化開發,實現工業質量分析與控制軟件關鍵技術突破。加強技術創新、標準研制、計量測試、合格評定、知識產權、工業數據等產業技術基礎能力建設,加快產業基礎高級化進程。(七)提高產業質量競爭水平。推動產業質量升級,加強產業鏈全面質量管理,著力提升關鍵環節、關鍵領域質量管控水平。開展對標達標提升行動,以先進標準助推傳統產業提質增效和新興產業高起點發展。推進農業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全面提升農業生產質量效益。加快傳統制造業技術迭代和質量升級,強化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質量、管理協同創新,培育壯大質量競爭型產業,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加快培育服務業新業態新模式,以質量創新促進服務場景再造、業務再造、管理再造,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完善服務業質量標準,加強服務業質量監測,優化服務業市場環境。加快大數據、網絡、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深度應用,促進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融合發展。(八)提升產業集群質量引領力。支持先導性、支柱性產業集群加強先進技術應用、質量創新、質量基礎設施升級,培育形成一批技術質量優勢突出、產業鏈融通發展的產業集群。深化產業集群質量管理機制創新,構建質量管理協同、質量資源共享、企業分工協作的質量發展良好生態。組建一批產業集群質量標準創新合作平臺,加強創新技術研發,開展先進標準研制,推廣卓越質量管理實踐。依托國家級新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等,打造技術、質量、管理創新策源地,培育形成具有引領力的質量卓越產業集群。(九)打造區域質量發展新優勢。加強質量政策引導,推動區域質量發展與生產力布局、區位優勢、環境承載能力及社會發展需求對接融合。推動東部地區發揮質量變革創新的引領帶動作用,增強質量競爭新優勢,實現整體質量提升。引導中西部地區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促進區域內支柱產業質量升級,培育形成質量發展比較優勢。推動東北地區優化質量發展環境,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促進產業改造升級和質量振興。健全區域質量合作互助機制,推動區域質量協同發展。深化質量強省建設,推動質量強市、質量強業向縱深發展,打造質量強國建設標桿。(十)提高農產品食品藥品質量安全水平。嚴格落實食品安全“四個最嚴”要求,實行全主體、全品種、全鏈條監管,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制定農產品質量監測追溯互聯互通標準,加大監測力度,依法依規嚴厲打擊違法違規使用禁限用藥物行為,嚴格管控直接上市農產品農獸藥殘留超標問題,加強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推行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推進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良好農業規范的認證管理,深入實施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推進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試點。深入實施食品安全戰略,推進食品安全放心工程。調整優化食品產業布局,加快產業技術改造升級。完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推動食品生產企業建立實施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體系,加強生產經營過程質量安全控制。加快構建全程覆蓋、運行高效的農產品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強化信用和智慧賦能質量安全監管,提升農產品食品全鏈條質量安全水平。加強藥品和疫苗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動臨床急需和罕見病治療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提速,提高藥品檢驗檢測和生物制品(疫苗)批簽發能力,優化中藥審評機制,加速推進化學原料藥、中藥技術研發和質量標準升級,提升仿制藥與原研藥、專利藥的質量和療效一致性。加強農產品食品藥品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完善信息化追溯體系,實現重點類別產品全過程可追溯。(十一)優化消費品供給品類。實施消費品質量提升行動,加快升級消費品質量標準,提高研發設計與生產質量,推動消費品質量從生產端符合型向消費端適配型轉變,促進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加快傳統消費品迭代創新,推廣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推動基于材料選配、工藝美學、用戶體驗的產品質量變革。加強產品前瞻性功能研發,擴大優質新型消費品供給,推行高端品質認證,以創新供給引領消費需求。強化農產品營養品質評價和分等分級。增加老年人、兒童、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的消費品供給,強化安全要求、功能適配、使用便利。對標國際先進標準,推進內外貿產品同線同標同質。鼓勵優質消費品進口,提高出口商品品質和單位價值,實現優進優出。制定消費品質量安全監管目錄,對質量問題突出、涉及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消費品,嚴格質量安全監管。(十二)推動工業品質量邁向中高端。發揮工業設計對質量提升的牽引作用,大力發展優質制造,強化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售后服務全過程質量控制。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發,強化復雜系統的功能、性能及可靠性一體化設計,提升重大技術裝備制造能力和質量水平。建立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檢測評定制度,加強檢測評定能力建設,促進原創性技術和成套裝備產業化。完善重大工程設備監理制度,保障重大設備質量安全與投資效益。加快傳統裝備智能化改造,大力發展高質量通用智能裝備。實施質量可靠性提升計劃,提高機械、電子、汽車等產品及其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可靠性水平,促進品質升級。(十三)強化工程質量保障。全面落實各方主體的工程質量責任,強化建設單位工程質量首要責任和勘察、設計、施工、監理單位主體責任。嚴格執行工程質量終身責任書面承諾制、永久性標牌制、質量信息檔案等制度,強化質量責任追溯追究。落實建設項目法人責任制,保證合理工期、造價和質量。推進工程質量管理標準化,實施工程施工崗位責任制,嚴格進場設備和材料、施工工序、項目驗收的全過程質量管控。完善建設工程質量保修制度,加強運營維護管理。強化工程建設全鏈條質量監管,完善日常檢查和抽查抽測相結合的質量監督檢查制度,加強工程質量監督隊伍建設,探索推行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委托社會力量輔助工程質量監督檢查。完善工程建設招標投標制度,將企業工程質量情況納入招標投標評審,加強標后合同履約監管。(十四)提高建筑材料質量水平。加快高強度高耐久、可循環利用、綠色環保等新型建材研發與應用,推動鋼材、玻璃、陶瓷等傳統建材升級換代,提升建材性能和品質。大力發展綠色建材,完善綠色建材產品標準和認證評價體系,倡導選用綠色建材。鼓勵企業建立裝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產、施工、安裝全生命周期質量控制體系,推行裝配式建筑部品部件駐廠監造。落實建材生產和供應單位終身責任,嚴格建材使用單位質量責任,強化影響結構強度和安全性、耐久性的關鍵建材全過程質量管理。加強建材質量監管,加大對外墻保溫材料、水泥、電線電纜等重點建材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力度,實施缺陷建材響應處理和質量追溯。開展住宅、公共建筑等重點領域建材專項整治,促進從生產到施工全鏈條的建材行業質量提升。
(十五)打造中國建造升級版。堅持百年大計、質量第一,樹立全生命周期建設發展理念,構建現代工程建設質量管理體系,打造中國建造品牌。完善勘察、設計、監理、造價等工程咨詢服務技術標準,鼓勵發展全過程工程咨詢和專業化服務。完善工程設計方案審查論證機制,突出地域特征、民族特點、時代風貌,提供質量優良、安全耐久、環境協調、社會認可的工程設計產品。加大先進建造技術前瞻性研究力度和研發投入,加快建筑信息模型等數字化技術研發和集成應用,創新開展工程建設工法研發、評審、推廣。加強先進質量管理模式和方法高水平應用,打造品質工程標桿。推廣先進建造設備和智能建造方式,提升建設工程的質量和安全性能。大力發展綠色建筑,深入推進可再生能源、資源建筑應用,實現工程建設全過程低碳環保、節能減排。
文章來源:財富經紀人王蕾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