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維護供應鏈安全穩定、為產業鏈“輸血融通”的重要手段,供應鏈金融自2022年被定義為央企司庫體系建設的高級功能。當前越來越多央國企針對供應鏈金融平臺進行創新升級,在服務、產品、模式方面尋求突破。
根據廣東省供應鏈金融創新合規實驗室的統計數據,2022年國內逾30家企業基于前沿科技或創新模式建設并上線供應鏈金融平臺。其中約六成的平臺由多個大型國企、央企以及地方政府部門主導發起,包括中國五礦司庫體系供金服務平臺、湖北交投集團供應鏈金融平臺“楚道云鏈”、云建綠砼數字供應鏈平臺“砼信通”等,其余平臺則由部分民企、金融機構搭建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在推動供應鏈金融數字化的過程中,更有不少平臺型供應鏈金融企業、第三方科技服務企業參與其中,它們通過更高的開放性和專業度為供應鏈生態注入活力,成為供應鏈金融鏈條中的重要節點。
數據來源:廣東省供應鏈金融創新合規實驗室
開展供應鏈金融是服務國家大局、滿足市場需求的必然之舉
過去一年里,國家各個部委鼓勵央國企站在更高的視角看待產業鏈,更好地承擔起作為供應鏈中的“鏈主”角色,在自身發展的基礎上帶動產業鏈上下游的中小企業共同成長。
頻密出臺的政策成為引領供應鏈金融加速發展的風向標。從2022年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關于開展“攜手行動”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2022-2025年)的通知》,到202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質量強國建設綱要》,都先后提及了“發展供應鏈金融”、“創新產業鏈供應鏈金融服務方式”等意見。
“供應鏈金融從產業鏈供應鏈整體價值的視角,直接介入了實體經濟中具體的業務運作,不僅使采購、生產、運輸、倉儲、銷售等供應鏈更加邊界順暢,更重要的是發揮核心企業賦能、錨定物流增信等作用,破除產業鏈、供應鏈一體化發展的短板、瓶頸和效率等問題,”談及實體經濟發展和供應鏈金融的聯系,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劉國宏分析,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大幅降低了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的創新創業門檻,提高了市場輻射服務的廣度和深度。
除了政策層面的鼓勵因素,對于央國企目前積極開展供應鏈金融的客觀成因,劉國宏指出,在目前宏觀經濟承壓的環境下,實體經濟中的市場主體,特別是市場“活力之源”的中小微企業,它們具有對接國企良好的商業授信、較低的資金成本、較大業務外包等需求,因此央國企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并搭建相關科技服務平臺是服務國家大局、滿足市場需求的必然之舉。
此外,央國企作為全國的經濟版圖里的“壓艙石”,也是產業鏈當中的核心角色,其龐大的供應鏈網絡蘊藏著豐富且優質的供應鏈金融交易場景。劉國宏認為,從主觀層面來看,央國企依托供應鏈金融服務能夠拓展新的空間、對接新的資源,加強對供應鏈上下游的管理,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業務規模。
數字化浪潮釋放供應鏈金融平臺效能,央國企實現精益化管理
從單一粗放傳統的供應鏈金融模式,到搭建現代化的數字科技服務平臺,核心企業在參與開展供應鏈金融的過程中不斷創新,推動產業鏈整體協同升級。當前,數字債權憑證、線上保理、票據類產品、與供應鏈金融相關的資產證券化產品為央國企中接受程度較高、應用較為廣泛的供應鏈金融產品。
與此同時,數字化浪潮以及新興技術的大規模商用,給核心企業推進供應鏈金融轉型提供了先決條件和絕佳契機,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落地逐步破解了供應鏈金融長期存在的痛點,幫助央國企作為核心企業適當調節上下游企業以及自身應收、應付的時間節點,并利用司庫體系和新興科技實現業財融合,在盤活資源基礎上改善產業鏈現金流,更好地釋放供應鏈金融平臺效能。
以湖北交投集團“楚道云鏈”供應鏈金融平臺項目為例,該平臺在發揮湖北交投集團優質信用和規模勢能的基礎上,構建了“產業場景+科技賦能+金融支持”的供應鏈服務體系。截至2022年12月,“楚道云鏈”平臺上線運營僅3個月,已成功開展電子債權憑證開立、拆分、轉讓、融資等全業務類型,累計簽發“楚道E信”規模突破10億元。
在“楚道云鏈”供應鏈金融平臺搭建的過程中,湖北交投集團通過和國內供應鏈金融科技解決方案提供商聯易融進行合作,引入多項前沿科技能力為鏈內企業提供靈活、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務,實現資源精益化管理和產業生態圈協同發展。
引入第三方科技支持,提升供應鏈金融服務的開放性和專業度
在貿易關系發展和產業價值鏈日益復雜的趨勢下,身處于數字化浪潮的央國企作為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對供應鏈金融科技解決方案的需求在不斷增長。在開展供應鏈金融的過程中,不少央國企通過引入第三方科技支持,搭建一個可增加供應鏈透明度、整合支付、融資及供應鏈管理的一體化系統。
在這一過程里,平臺型供應鏈金融企業和第三方科技服務商在供應鏈金融鏈條中逐漸成為重要節點。與核心企業和金融機構相比,它們在交付針對供應鏈金融量身定制的科技解決方案方面擁有豐富經驗和技術優勢,所提供的服務或產品可以跟隨交易主體隨機分布,不受時空約束,具有更大的覆蓋面、便利性和開放性。在上述2022年新上線的30余家供應鏈金融平臺當中,有10家平臺由供應鏈金融科技服務商聯易融參與合作搭建。
“從供給方看,企業是有邊界的,邊界就是一項業務的內部管理協調成本大于外部的市場交易成本,企業通常把該項業務放給市場,以市場交易獲得服務。從需求方看,企業自建自營同品質附加服務,可能會增加客戶的支付成本,即便一定程度上讓利,但仍然會對客戶體驗造成沖擊。”劉國宏表示,這也是不少央國企在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時,選擇和第三方科技企業進行合作的重要因素。
目前數字技術和金融科技相互交織融合,未來供應鏈金融將從數智化特征逐步發展過渡為更明顯的的生態化特點。劉國宏認為,伴隨著平臺型的供應鏈金融企業、第三方科技服務商服務質量大幅提升、專業水平快速迭代、規模效應極大釋放,未來這類型企業也必然會在供應鏈生態圈內擔任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文章來源:產業互聯網大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