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互聯網雖然是很好的平臺生態模式,但是有如下明確的特征。符合這種特征的企業,可以嘗試,反之,非但不合適,還會將企業拖入無底深淵。
1. 從產業鏈局部開始,再擴展更多環節。
從產業鏈的一個環節做強、做大開始,然后再逐漸覆蓋至產業鏈其他環節。企業在產業鏈當中,沒有發展至一定規模,在細分產業鏈當中,沒有達到一定地位,一個環節都尚未成熟,規模尚未達到一定體量,則需要謹慎對待,比如,小米的生態鏈部門,是在2014年才成立,彼時的小米手機營收已達743億。這就是哈佛商學院三巨頭之一的麥克波特教授,在競爭戰略當中一直強調的,要么前向一體化,走向消費端,要么后向一體化,走向生產端。不可能一蹴而就。很難有企業成功的同時踏入兩個方向、兩條河流。
以中國的電商為例,是百億規模才開始籌劃布局。如果時機不成熟,尚處于嬰幼兒階段,就開始急于擴展至其他環節,資金、人力將被嚴重分散,消費端還沒做好,又急于整合上游廠商的供應鏈,短期內很難見效,不但難以成功,還會讓企業背上沉重的負擔,營收非但不會增長,反倒會斷崖式下跌,會讓企業元氣大傷。
2. 資本支持下,跑通商業模型。
無論淘寶、天貓、京東,還是小米、美團和字節,沒有資本的長期投入,上述企業虧損多年還想實現“不動如山”,是不可能做到的。S2b2C的模型,看似簡單,但實施起來難度很大,淘寶作為國內這種模式的鼻祖,踩了很多的坑,方才成功地跑通了這個模型。因此S2b2C,由阿里的曾鳴提出,也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這方面反面教材也很多。比如,4年燒光100億的每日優鮮,已強制解散員工,欠供應商的錢,高達16億,股價從13美元跌到了0.24美元,累計跌超98%,妥妥的“奔馳跑車進,二手三輪車出”。而真正的犧牲品,是底層的普通員工、供應鏈源頭的農民們,2021年剛剛在美國敲鐘,風光無限的生鮮第一股,一年時間淪落至此。2014年,徐正首創前置倉模式,倉庫建在社區周邊,縮短配送時間,30分鐘即可送達,商業理念很美好,乍一看,能夠賦能供應鏈各個環節,大幅度提升供應鏈效率。然而,整合上游生產商、電商運營、騎手配送、冷鏈倉儲,整條產業鏈的成本更高。
2015年,中國互聯網燒錢模式正式開啟,搶入口,奪流量,資本如脫韁野馬一般,在中國大地橫行,資本和互聯網大佬們,不計代價地下注,賭博似的尋找下一個商業流量的入口,幸運的每日優鮮,撞上了風口,連拿五輪融資,2019年建立超過五千家前置倉,上碼社交電商、便利購等項目,這些全都無疾而終,年年虧損,只能靠融資續命,一旦擊鼓傳花失敗,崩盤只需一根稻草。生鮮領域之外,更不乏這種模式的犧牲品,前有摩拜,后有瑞幸。盒馬生鮮、社區團購依然在前行,3年虧損114億的叮咚買菜,也還在繼續,遭受重罰的滴滴,共享空間的WeWork,商業資本在貪婪的狂笑中,從過去的豪橫不差錢,進入了如今冰冷的寒冬期。最終,只能是一地雞毛的爛尾項目。
3. 先自身強大,再賦能他人。
在產業互聯網當中,通過IT、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多種技術,對產業各環節進行賦能。只有企業自身熟練地運用這些技術,能夠賦能企業內部各個環節,讓企業自身強大,在此基礎上才能賦能產業鏈的其他環節。否則,賦能只能是消耗自己,最終拖垮自己。
比如,2003~2008 年,淘寶實現了從0到1的野蠻生長。彼時的阿里,剛剛跨越了生存期,明智地選擇了第三方提供服務,淘寶提供平臺連接,而不是由阿里來提供服務,為入駐淘寶的商家進行各項賦能,正是這樣的選擇,阿里開放性的協同網絡由此而生。而當淘寶平臺擁有幾十萬賣家和上千萬種商品時,消費者按照類目瀏覽購物的效率大幅下降時,阿里才開始選擇用數據和智能手段,協調網絡中非常復雜的交互關系,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阿里收購了雅虎中國,200多人的技術支撐淘寶的技術升級,淘寶的流量占比之王,很快從類目變成搜索,競價排名的數字廣告模式由此形成,阿里因此獲得了營收的爆發,也對入駐的商家進行了更多的流量和數據賦能。而淘寶基于數據的智能化,對消費端形成的千人千面,直到2014年,才開始正式上線。顯然,賦能的前提條件,是先通過生長,實現自身強大,才能賦能他人。
總結:產業互聯網,是長期的大工程,不應以“涼”或“熱”來評判。
產業互聯網,是互聯網技術、服務,發展到不同階段、延伸至產業鏈更多環節的產物,這種商業模式,是互聯網模式與更多傳統產業深度融合的模式,是眾多商業模式中的一種。過去原本就不應該被神話,現在更應該理性客觀看待。
同時,我們看到,產業互聯網平臺,是長期而浩大的工程,任何一家企業都需要大資本投入,并且分階段覆蓋,跑通商業模型,才能逐漸形成平臺。很顯然,這樣的模式,有些企業適合,也有很多企業是不適合的。火候不到,強行模仿,先驅就成了先烈。
產業互聯網之所以誕生于互聯網企業,是因為互聯網企業從一開始,其商業模式的本質就是“連接”。馬化騰在《互聯網+》中談到,騰訊最早通過QQ和微信連接“人與人”,其后是連接“人與物”,繼續下去是連接“物與物”,最終形成“萬物互聯”。中國的電商平臺,連接供給側的廠商、流通側的經銷商、消費側的終端用戶,改變了產業鏈的結構,最終將互聯網的技術賦能到整條產業鏈。
企業需要選擇與自己當前發展最合適的模式,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方為正道。互聯網也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萬能金鑰匙。馬云曾言,未來,沒有純粹意義上的互聯網企業,未來的產業風口,是通過新技術,變革自己的傳統產業。
文章來源:產業互聯網大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