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香蕉久久_精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综合欧美亚洲日本_国产在线一区不卡

梧桐臺 —— 紡織服裝產業服務平臺

服飾產業互聯網服務平臺,線上線下,助您快速實現商業價值

新用戶注冊 立即登錄
換一個
獲取短信驗證碼
×
×

服務型制造 江蘇走在前面

發布時間:2023-02-28  閱讀數:23397

服務型制造 江蘇走在前面



江蘇有18家單位入選第四批國家級服務型制造示范名單,顯示一部分江蘇企業已成為向服務型制造轉型的“開路先鋒”。他們通過定制化服務、全生命周期管理、共享制造等模式創新,將產業鏈向上延伸到研發設計,向下延展到品牌服務,成功實現了從生產加工到制造服務的轉型。

作為制造與服務融合發展的新業態,服務型制造正在像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一樣,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

比如,在紙包裝行業,個性化定制服務正在興起,通過采用網絡協同設計,用戶只需將原始圖稿、結構要求在線提交,設計人員便可進行3D成型模擬,實現“即見即所得”。在機械制造業,全生命周期管理已成現實,借助云服務平臺,客戶可隨時遠程了解設備的設計、生產、物流、安裝和運行情況,而服務團隊則能實時為客戶提供故障預警和診斷服務,極大提升了運維效率。

由單純的制造向“制造+服務”轉型,不僅成為一些制造企業做大變強的“密碼”,更讓區域傳統制造業煥發出新的光彩。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服務型制造示范名單,江蘇省上報的10家示范企業、4個示范平臺(含共享制造類示范平臺1個)、3個共享制造示范項目、1個示范城市(常州市),共計18家單位全部入選,數量位居全國省級單位第一。

01

什么是服務型制造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工程院在2016年共同發布的《發展服務型制造專項行動指南》的定義,服務型制造是指制造業企業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通過創新商業模式、優化生產組織和運營管理,不斷增加服務要素在投入和產出中的比重,從生產性制造為主轉為“制造+服務”,從單純提供產品向提供“產品+服務”整體解決方案轉變,進而延伸和提升企業產品價值鏈。

不少經濟專家都認為,服務型制造是制造與服務融合發展的新型產業生產方式和產業形態,是基于制造的服務和面向服務的制造,也是基于生產的產品經濟和基于消費的服務經濟融合的新業態。顯然,這是產業競爭的新領域新賽道,對于中國經濟發展有著深遠意義。

目光投向作為制造業大省的江蘇。2020年江蘇就發布了《關于推進服務型制造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到2023年,服務型制造創新發展體系構建完善,企業服務型制造發展水平保持全國前列。

近年來,江蘇省高度重視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深入開展服務型制造“十百千”工程,圍繞定制化服務、供應鏈管理、檢驗檢測認證服務、全生命周期管理、總集成總承包、節能環保服務等服務型制造創新模式加強培育引導,注重創新、鼓勵融合、突出成效,全省服務型制造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水平顯著提升。當前,江蘇已累計培育國家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19家、示范平臺10個、示范項目10個、示范城市3個。

02

定制化服務滿足客戶需求

帶給消費者個性感受,不會出現需求抱怨和生產過剩是服務型制造的一個重要特征。在服務型制造的探索道路上,眾多江蘇企業發力定制化服務,他們在客戶參與或與其交互的情境下,不斷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

以成功入選國家第四批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的南京鋼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鋼”)為例。近年來,隨著下游服務對象和客戶需求的變化,南鋼深刻意識到,要適應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高端裝備、綠色環保及航空航天等戰略新型產業對基礎材料行業的需求變革,要把服務滲透到產業鏈上下游的每一個環節。

圖片

南京鋼鐵集團車間

為此,南鋼提出“一切業務數字化,一切數字業務化”,以數字化作為服務型制造轉型的重要手段之一,打造基于JIT+C2M模式的定制服務能力,以客戶為中心推動流程變革、業務變革、模式創新,圍繞生產制造、產業鏈協同、智慧產業化和綠色產業化加速業務流程優化與產業生態構建,實現從經營產品到經營客戶、從經營市場到經營數據、從經營企業到經營生態的三個轉變。

在生產制造方面,南鋼在現有信息系統基礎上,將物聯網、工業互聯網、數字孿生、大數據與云計算、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數字技術深度融入鋼鐵制造和運營決策過程中,打通鋼鐵制造全工序的信息壁壘,對鋼鐵制造過程控制和業務流程進行優化升級,實現端與端的協同信息交互與生產過程的智慧化控制,全面培育鋼鐵發展新動能。

在產業鏈協同方面,改變以往信息線下傳遞方式,構建以E2E、GMS等為代表的采購、招標、營銷、服務等全鏈條的平臺化服務,實現產業鏈數據的無縫銜接,形成與用戶的直接觸達,促進協同業務流程優化和價值鏈增值,瞄準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和行業發展方向,主動參與到客戶的產品研發、生產、倉儲物流、信息化等各環節中去,讓傳統制造轉變為適應個性化需求的精益化、敏捷化、柔性化、智慧化、低成本的智造,構建產業鏈協同新生態。

在智慧產業化方面,南鋼成功孵化了金恒科技、鑫智鏈科技、鋼寶股份、鑫洋科技、金宇智能等一批具有獨角獸屬性的工業互聯網服務高科技企業,將自身的數字化能力對外持續輸出,并以鏈主的身份牽頭建設蘇鏈聯盟鏈和蘇鏈公信鏈。通過智慧產業化發展,南鋼建成江蘇省首批工業互聯網平臺,目前平臺已匯集176個產品與解決方案,服務22個行業,超過14000個企業客戶,帶動相關行業創新發展。

“未來,南鋼將持續進化生產運營機制和商業模式,將南鋼的服務型制造經驗總結沉淀為低成本、易維護、快速部署的解決方案,為鋼鐵生態圈搭建一個信息共享、數據互聯的平臺,打造鋼鐵與外界雙向合作賦能的橋梁。”南鋼相關負責人表示。

03

“共享制造”為中小微企業降本增效

同樣是發力服務型制造,蘇州澳拓美盛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澳拓美盛”)走出了一條不一樣的道路,這條路的名字,叫做“共享制造”。

圖片

澳拓美盛共享工廠

每天,在澳拓美盛位于蘇州市吳江開發區公司的數據大屏上,實時更新著青島膠州制帽工廠的生產數據。

膠州市李哥莊鎮是“全球制帽之鄉”,這里匯聚了400多家制帽企業,出產全球三分之一的棒球帽。400多家企業中,中小微企業占85%以上。近年來,隨著人工成本的攀升,加之國際貿易局勢的不穩定,作為勞動密集型的制帽業面臨嚴峻挑戰。

澳拓美盛引入“共享制造”模式,變挑戰為應戰,解決了單個企業存在的技術質量薄弱、人力資源不足、運作效率低下等劣勢,為中小微制造企業降本增效、轉型升級提供了全新的路徑。

在澳拓美盛的“共享工廠”里,可以看到這樣一幅生產場景:占地1500多平方米的工廠里,智能化機器高速運作,工人們有的做帽子織帶,有的做帽檐間線,他們操作簡單,無需穿針引線、縫制剪裁,只需通過觸摸屏操控機器,將原材料送到指定設備前,隨后再將制作完成的產品送至倉儲區。

在業內人士眼中,“共享制造”通過共享廠房設施、技術人才、智能設備,為企業提供來料加工、技術輸出等服務,形成“共享制造+工業互聯網”的制造業新模式。其通過平臺整合產業鏈上下游的客戶、資金、資源,實現了傳統制造業的集約資源和共享制造。

2021年,“澳拓美盛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共享制造示范項目”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服務型制造示范項目,是國內首家通過智能設備服務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共享制造示范項目。據悉,這一共享模式在全國115個紡織服裝產業集群推廣使用,助力傳統產業集群中小微企業轉型升級。

04

全生命周期管理讓企業高效應對變化

不只是定制化服務和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也逐漸成為一種服務新模式,活躍于江蘇制造業企業。

盛虹集團有限公司打造的“全生命周期智慧化印染服務平臺”是第四批國家級服務型制造示范平臺之一。該平臺是一個綜合性、高度集成的數字化生產經營管理和供應鏈協作平臺,從全生命周期角度促進紡織產業鏈供給側信息服務對接,使生產過程更加標準化、大幅提升產品品質,降低綜合成本,為整個紡織印染行業管理的創新探索了新的模式。

作為“智慧平臺”最早入駐的企業用戶,昆山一家紡織品有限公司的生產經理王興表示:“通過手機的移動終端,我們的訂單進展到哪一步、什么時候出貨、物流到哪個環節都可以一目了然,最關鍵的是,不用派人在工廠跟單就能隨時隨地掌握這些信息。”

另外一家紡織企業總經理華文方對成本端的感受更加明顯。“對于做貿易而言,訂單數量達到一定程度后,其實成本核算是有一定誤差的,自從加入盛虹這個平臺后,我們的成本核算數據全部實現在線精準統計,對跟單、財務等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大大降低,實現了綜合成本的下降。”

盛虹印染信息化部經理王平勛介紹,目前平臺可以實現從坯布進倉流程-印染生產-成品儲存-客戶提貨的工藝自動化、信息化和質量的全程管控,用戶通過遠程操作,實現一鍵下單、流程監控、財務對賬等功能,實時追蹤從白坯到成品整個生產環節;更重要的是,上下游企業可以通過平臺,加快數據和信息流通,快速應對國際趨勢和需求變化。

目前已經有近3000個企業用戶入駐該平臺。智慧平臺上線以來,盛虹印染的染色一次成功率較同期提升約15%,生產效率提高15%,用工減少20%,能耗降低10%,供貨周期平均縮短2天。

05

向“服務型制造”轉型企業可以這樣走

不難看出,在全國多地發力探索“服務型制造”的當下,一部分江蘇企業用自身的模式創新率先走出了一條道路。

而對于更多的制造業企業來說,該如何把握機遇?來自《人民日報》的評論指出,發力“服務型制造”,企業需要通過向產業鏈上下游環節拓展,不斷增加服務要素在投入和產出中的比重,從加工組裝產品為主向“制造+服務”轉型,從單純出售產品為主向“產品+服務”轉變。

事實上,無論從經濟學理論還是產業實踐來看,向服務型制造轉型都是傳統制造業拓展盈利空間、重塑競爭優勢的一條必由之路。從微笑曲線看,在價值鏈中,附加值更多體現在兩端,即設計和銷售,處于中間環節的生產附加值相對較低,服務型制造有助于企業向高附加值攀升;從世界制造業發展實踐看,制造業服務化已是大勢所趨,一些著名制造企業的服務收入占比已超50%,通過拓展服務路徑,業務規模和效益實現大幅增長。

需要注意的是,轉型并不是轉行,從專注“賣產品”到兼顧“做服務”,向服務型制造轉型必須牢牢立足于制造業的基礎之上。如果說服務模式創新是企業不斷向外擴的“枝葉”,那么核心技術突破則是緊緊向下扎的“根莖”,自主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人才隊伍的持續壯大,才是企業更好服務客戶、拓展盈利空間的核心競爭力。

圖片


來源:《江蘇商報》2月24日第A03版報道,記者:芮天舒。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