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上方音頻可收聽朗讀
日前,11組央企專業化整合項目集中簽約。此次簽約跨行業、跨領域、跨企業,項目涵蓋電力供應資源整合、智能制造、股權與資產委托處置等合作領域,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和示范性。
國務院國資委明確了央企專業化整合的具體方向。今后一個時期,央企專業化整合的主要任務是重點圍繞“突出實業、聚焦主業、做精一業”目標,從“進、退、整、合”四個方面加大力度推進工作,包括聚焦重點領域加大國有資本投資布局,堅決退出非主業、非優勢業務資產,深入開展企業間同一業務或同質業務的整合,促進企業進一步提升核心競爭力。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背景下,國企改革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目標,持續深入推進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特別要在檢驗檢測、醫療健康、裝備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云計算、鋼鐵、物流等重點領域和戰略性、前瞻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競爭能力強、資源配置優的一流企業,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專業化整合成為今年央企間合并重組的主流模式
專業化整合,是指企業通過資產重組、股權合作、資產置換、無償劃轉、戰略聯盟等方式,打破企業邊界,將資源向優勢企業和主業企業集中。專業化整合是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的重要手段,是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的有力舉措,也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有效路徑。
近年來,中央企業經濟效益穩步增長,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截至2021年底,中央企業資產總額達75.6萬億元,比2012年底增長約1.4倍。為進一步提高央企整體功能和配置效率,2020年11月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新時代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的意見》,進一步推動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
按照部署,專業化整合成為今年央企間合并重組的主流模式。特別是今年下半年,也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最后半年,多個央企在諸多領域展開了專業化整合,打造了一批央地合作的新典型,實施了一批央企間協同的新項目,形成了一批有效發揮專業平臺功能的新樣板。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黨的二十大報告賦予國資央企新使命、新任務,為央企專業化整合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積極探索基金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模式
國投集團人士透露,國投在央企中較早成立了國有資產處置平臺,通過市場化機制推動結構調整,累計退出項目2000多個,回收資金320億元,全部投向國家重點發展的行業和區域。
據了解,前期國投設立國啟資產管理公司,充分發揮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在資產管理方面的專業優勢。
“此次,航天科技、中國電信將非主業、非優勢企業參股股權交由國啟資產管理公司進行處置優化。中國電子與中國國新擬設立平臺公司,盤活中國電子產業開發有限公司、江蘇彩虹永能新能源有限公司等12戶非主業企業,就是投資、運營公司專業平臺與產業集團協同推動的典型案例。”國資委人士表示。
據了解,2022年初,在國資委的指導下,國投公司牽頭組建了中央企業“兩非兩資”資產管理處置平臺公司,開展非主業剝離和同質化業務整合,推進中央企業低效無效資產處置工作,助力相關央企完成剝離目標任務。
“我們聚焦生態環保、新材料、檢驗檢測等細分領域,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的直接投資力度,努力培育有競爭優勢、有核心技術、有市場影響力的‘專精特新’‘隱形冠軍’企業。”國投公司人士表示。
2021年,國投戰略性新興產業板塊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6.79億元,完成長期股權投資55.79億元,分別占集團總投資的13.5%、26.5%。目前,國投共有高新技術企業48家,較2020年初新增24家,新增部分中約70%為通過投資并購實現。
目前,央企也在積極探索基金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模式。
截至2022年7月底,國投管理基金認繳規模合計2138億元,實繳出資1574億元,累計投資了963個項目。
“很多都是突破產業瓶頸、打破國際技術壁壘、攻克‘卡脖子’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的行業領軍企業,有47家基金直投企業亮相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基金投資的107個項目在科創板上市。發揮了‘頭雁效應’,形成了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獨特競爭優勢。”前述國投人士表示。
中糧集團通過專業化整合已經形成了糧食領域的絕對話語權。
以中紡集團為例,其前身為創建于1951年的中國紡織品進出口總公司,2016年,中紡集團整體并入中糧集團。并入前,中紡集團作為三大國有糧食企業之一,主要經營“糧、棉、油”等大宗農產品貿易及下游產業,其中糧油業務年經營量近1200萬噸,進口油菜籽壓榨量位居國內第二;紡織業務進口棉花經營規模位居全國第一,年產針織印染面料位居亞洲前三。
中糧集團人士表示,中糧、中紡實施戰略重組后,中紡集團以打造“國際大棉商”為戰略目標,“由多元化集團轉型為專注棉花及紡織業務的專業化公司,大力推進國內棉花紡織產業整合。基于中糧集團相關業務多布局在沿海地區、側重生產加工環節的優勢特點,中紡集團采取‘先在海外設立貿易公司、組織貨源,再發展下游產業鏈,投資并購加工企業’的發展路徑,有效實現了主要產區、加工區以及貿易區的網絡對接”。
“通過上述一系列整合舉措,中紡集團主責主業更加聚焦,產業結構更加清晰,發展動力更加強勁。同時,有序推進兩大集團在糧貿業務、油脂業務、飼料業務等相同領域的資源整合,將中紡集團的糧食貿易業務并入中糧貿易、油脂加工業務并入中糧油脂、飼料業務并入中糧飼料。”中糧集團人士稱。
海外投資可用淡馬錫模式
翁杰明表示,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切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斷深化對專業化整合重要意義的認識,推動中央企業專業化整合取得更大成效,促進企業進一步提升核心競爭力、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完成國內企業整合的基礎上,國企在國際上的整合活動面臨著挑戰。
2022年11月5日,在北京市國有資產法治研究會啟動大會上,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市國有資產法治研修會副會長鄭志剛表示,當很多企業在走出去的時候其實面臨很當挑戰,比如最近的中概股,美國在2021年出臺了外國公司問責法,這些信息為國企走出去制造了障礙,很多企業特別是巴黎機構面臨很多挑戰。
鄭志剛建議,“學習淡馬錫模式,要做的就是簡單的投資管理,我主張要淡化監管色彩,未來更多強調國資和其他社會資本一樣,從事的是投資管理。”
三年行動國企改革方案即將收官,未來重點思考國有管理體制如何建設,是研究領域關注的問題。
新加坡是“一家淡馬錫”模式。“中國未來的國資投資管理體系也許是‘N家淡馬錫模式’,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在借鑒學習淡馬錫模式,香港最近成立香港投資,它的背后就是淡馬錫,不僅僅中國在學習,很多地方的國家都在學習,這是關于淡馬錫模式。淡馬錫背后有很多邏輯是經過多少年實踐總結出來的,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鄭志剛說。
他認為,我們可能要變成“N家淡馬錫”模式,真正把精髓引進來,形成中國式的現代化,這是未來思考很重要的一個方向。
近期爆發村鎮銀行經營問題,與上市金融機構進行對比,就會發現淡馬錫模式的優勢。
“與村鎮銀行近期暴露的治理問題相比,上市的國有商業銀行治理問題相對不嚴重,與這些銀行上市時引入戰略投資,并在治理中扮演積極角色有一定的關系。” 鄭志剛說,“大家看到,正是由于淡馬錫引進來了,在很多問題上,比如中國銀行在損害它的利益的時候,它會站出來說‘不’,正是由于這樣的治理構架,可以幫助我們的國有商業銀行在治理問題上表現得非常平穩。”
除此以外,北京市國有資產法治研究會會長鄧峰認為,國有企業高標準發展面臨三個挑戰:國際化資本市場的高標準問題、國有企業靈活性管理問題以及國有資產流動性和保值增值問題。
延伸閱讀:建材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正式發布
鼓勵領軍企業兼并重組
日前,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等四部門聯合發布《建材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下稱《方案》)。
《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間,水泥、玻璃、陶瓷等重點產品單位能耗、碳排放強度不斷下降,水泥熟料單位產品綜合能耗水平降低3%以上。“十五五”期間,建材行業綠色低碳關鍵技術產業化實現重大突破,原燃料替代水平大幅提高,基本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產業體系。
《方案》要求,鼓勵建材領軍企業開展資源整合和兼并重組,優化生產資源配置和行業空間布局。鼓勵設立產能結構調整基金或平臺,探索市場化、法治化產能退出機制。
建立健全綠色建筑和綠色建材政府采購需求標準體系,加大綠色建材采購力度。并支持金融機構對符合條件的建材企業碳減排項目和技術、綠色建材消費等提供融資支持,支持社會資本以市場化方式設立建材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基金。
同時,加強建材行業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控制,研究將水泥等重點行業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鼓勵建材領軍企業開展
資源整合和兼并重組
《方案》明確強化總量控制,引導能耗高、排放大的低效產能有序退出。鼓勵建材領軍企業開展資源整合和兼并重組,優化生產資源配置和行業空間布局。鼓勵設立產能結構調整基金或平臺,探索市場化、法治化產能退出機制。
同時,防范過剩產能新增,嚴格落實水泥、平板玻璃行業產能置換政策,確保總產能維持在合理區間。加強石灰、建筑衛生陶瓷、墻體材料等行業管理,加快建立防范產能嚴重過剩的市場化、法治化長效機制。支持開展國際產能合作。
《方案》指出,推動原料替代,強化產業間耦合,加快水泥行業非碳酸鹽原料替代,加快低碳水泥新品種的推廣應用,并研發含硫硅酸鈣礦物、粘土煅燒水泥等材料,降低石灰石用量。
加快提升固廢利用水平,支持在重點城鎮建設一批達到重污染天氣績效分級B級及以上水平的墻體材料隧道窯處置固廢項目。并推動建材產品減量化使用,加大高性能混凝土推廣應用力度,鼓勵固碳礦物材料和全固廢免燒新型膠凝材料的研發。
轉換用能結構上,加大替代燃料利用,支持生物質燃料等可燃廢物替代燃煤,推動替代燃料高熱值、低成本、標準化預處理。完善農林廢棄物規模化回收等上游產業鏈配套,形成供給充足穩定的衍生燃料制造新業態。
加快清潔綠色能源應用,引導建材企業積極消納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促進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高于本區域最低消納責任權重,減少化石能源消費。加強重點用能單位的節能管理,樹立能效“領跑者”標桿,推進企業能效對標達標。
支持社會資本設立建材行業
綠色低碳轉型基金
加快技術創新上,《方案》指出,加快研發重大關鍵低碳技術,突破水泥懸浮沸騰煅燒、玻璃熔窯窯外預熱、窯爐氫能煅燒等重大低碳技術。加快突破建材窯爐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加強與二氧化碳化學利用、地質利用和生物利用產業鏈的協同合作,建設一批標桿引領項目。
在水泥、玻璃、陶瓷、石棉等行業加快推廣節能降碳技術裝備,每年遴選公布一批節能低碳建材技術和裝備,到2030年累計推廣超過100項。
水泥行業:低阻旋風預熱器、高效燒成、高效篦冷機、高效節能粉磨等節能技術裝備;
玻璃行業:浮法玻璃一窯多線等技術;
陶瓷行業:干法制粉工藝及裝備;
巖棉行業:電熔生產工藝及技術裝備;
石灰行業:雙膛立窯、預熱器等節能技術裝備;
墻體材料行業:窯爐密封保溫節能技術裝備。
同時,加快推進建材行業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探索運用工業互聯網、云計算、第五代移動通信(5G)等技術加強對企業碳排放在線實時監測,追蹤重點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建立行業碳排放大數據中心。針對水泥、玻璃、陶瓷等行業碳排放特點,提煉形成10套以上數字化、智能化、集成化綠色低碳系統解決方案,在全行業進行推廣。
《方案》還提出,推進綠色制造,構建高效清潔生產體系,推動制定“一行一策”清潔生產改造提升計劃,推動一批重點企業達到國際清潔生產領先水平。在水泥、石灰、玻璃、陶瓷等重點行業加快實施污染物深度治理和二氧化碳超低排放改造,到2030年改造建設1000條綠色低碳生產線。
另外,還要加快綠色建材生產和應用,鼓勵各地因地制宜發展綠色建材,培育一批骨干企業,打造一批產業集群;并通過政府采購支持綠色建材促進建筑品質提升試點城市建設。
在保障措施方面,《方案》明確,加大對建材行業低碳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綠色建筑和綠色建材政府采購需求標準體系,加大綠色建材采購力度。
同時,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支持金融機構對符合條件的建材企業碳減排項目和技術、綠色建材消費等提供融資支持,支持社會資本以市場化方式設立建材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基金。
另外,要加強建材行業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控制,研究將水泥等重點行業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多部門動作頻出,助力
綠色建材產業發展
10月28日,銀保監會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指導政策性開發性銀行用好用足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額度和8000億元新增信貸額度,鼓勵商業銀行按照市場化原則予以支持,對重大項目的中長期資金支持力度不斷加強。前三季度,制造業貸款、基礎設施建設貸款分別增加4.2萬億元、3.4萬億元。基建融資支持力度不斷加大。
近日,財政部、住建部、工信部聯合發布《關于擴大政府采購支持綠色建材促進建筑品質提升政策實施范圍的通知》提出,決定進一步擴大政府采購支持綠色建材促進建筑品質提升政策實施范圍。
一是試點范圍從原先6城擴大至48個市(市轄區),項目包括醫院、學校、辦公樓、綜合體、展覽館、會展中心、體育館、保障房等政府采購工程項目,到2025年實現政府采購工程項目政策實施的全覆蓋;
二是在政府項目立項、采購、施工與驗收環節,嚴格落實綠色建材采購與使用要求;
三是探索實施對通用類綠色建材的批量集中采購,通過電子化采購交易提高采購效率和透明度;
四是完善綠色建筑和綠色建材政府采購需求標準;
五是優先開展工程價款結算,納入政策實施范圍的工程,要提高工程價款結算比例,工程進度款支付比例不低于已完工程價款的80%。
平安研報指出,從政策影響看,綠色建材推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產品品質要求,或將加速建材行業低端落后產能退出。在“雙碳”目標下,發展低碳環保的綠色建筑乃大勢所趨,綠色建材產業有望加速發展,利好具備品牌、產品優勢的頭部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