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帛獎”中國國際青年設計師作品大賽決賽及頒獎典禮于3月25日在北京盛大開啟。該項賽事因歷史悠久,最具國際性和專業性,而成為中國乃至國際時裝設計領域中專業設計賽事的引領者。
本屆大賽主題傳承·匠新,旨在邀請全球的青年設計師以全新的形式將古老的非遺技藝與當代藝術相結合,賦予古老的民族文化全新的生命力。此次大賽共收到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優秀稿件979份,經評委們甄選最終有25位選手獲得決賽資格,挑選你最喜愛的服裝作品,投出寶貴的一票,看最強網絡人氣大獎花落誰家!
活動開始時間:2018年3月15日 10:00
活動截止時間:2018年3月25日 00:00
投票規則:每人每天一次投票機會,次日可再投票
一經發現刷票行為,將取消選手網絡人氣獎參評資格
“漢帛獎”第26屆國際青年設計師時裝作品大賽
入圍效果圖及設計說明
1號
姓名:李新鈺 (中國)
作品名稱:The disappeared 90s
設計說明:
靈感來源于90年代的老家裝和我母親的婚禮,以老藝術品時效性的角度,從頂棚紙,老式被罩中提取元素,運用了真絲絎縫,編織,吹玻璃等工藝,將已經消失的90年代的藝術品收集再設計,營造出我記憶中小時候的90年代的氣氛。讓人們對老藝術品和吹玻璃等非遺藝術重新思考。
2號
姓名:Libby Bowler (英國)
作品名稱:Line up
設計說明:
這組設計將服裝和“生存技藝”相結合,如“生存手袋和外套”都采用了古老的因努伊特手工工藝,這些工藝包括使用海豹腸道去創造新穎的男士大衣。我從生存指南說明中得到借鑒,使用具有功能性的攀巖繩索和聚乙烯結合的設計完善了手工線縫紉的技藝。服裝顏色的運用是通過珠穆朗瑪峰的夏爾巴搬運工文化,特別是尼泊爾藝術研究得來。
3號
姓名:蔣璐璐 (中國)
作品名稱:從前慢
設計說明:
靈感源于一首詩《從前慢》。引人深思,在以“數字”和“速度”為衡量指標的今天,讓人遙思的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 不只為了精神充電,更應成為一種習慣與常態。遠離山水?;氐郊抑?,即便面對的是一把椅子、一個龍頭、或是一只蒸鍋,卻也能從一些設計良品中發現時間沉淀下來的美麗與生活的詩意。作品結合中國傳統手工藝刺繡及納縫,以麻紗、色織真絲雙宮織為主要面料,與服裝結構相匹配,展現璀璨的中華文明。
4號
姓名:曾成 (中國)
作品名稱:匠意
設計說明:
傳統花邊工藝和面料經過復雜的激光切割改良,重新詮釋經典元素,如通風嵌條,膠木色和中世紀設計,色彩流露出復古韻味,而又帶有現代的清新感,這些濃郁的色調彰顯經典和跨季風范,唯美而不花哨,有機棉和植物染色,破舊磨損的邊緣細節處理為服裝注入二手格調,工藝也大膽打破了傳統的比例,以非完美的處理打造手工藝感。棉麻與亞麻混紡呈或平坦或凹凸,與簡約高檔的輪廓搭配,為這些極簡款式賦予質樸的表面更新。
5號
姓名:Marysol Kim (加拿大)
作品名稱:Dialectics of Nature
設計說明:
我的設計靈感來自于自然界的動態形式。自然中的圖案和形狀是一種通用語言,并且可以視之為視覺藝術中用來理解某一文化或是歷史遺產中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元素。
聯系到漢帛的主題,每件服裝都包含著對傳統手工技術的探索,例如氈化、串珠、融合了現代激光切割技術的絲網印刷還有利用了天然面料(例如棉、羊毛和皮)的箔技術,以創造出以自然為靈感的巖石和骨骼表面。
6號
姓名:Laura Isabel Nu?ez del Arco(西班牙)
作品名稱:Conversations
設計說明:
服裝系列設計的靈感來源于現在與過去之間,藝術與時尚之間這種隱喻的對話關系,將當代后現代藝術材料運用在古代手工技藝中是許多國家呈現文化遺產的常見的表現。版本控制技術,如瓷器的編織,樹脂的隔音材料或者是將攝影師的作品用手工編織機編織而成。每一種古老技藝的目的都是在嘗試尋找用新的流行且時尚的語言支撐起全新的身體和藝術的融合。
7號
姓名:張抒筱(中國)
作品名稱:追溯者
設計說明:
我一直偏愛著藍色的事物,都是源于自己對海的喜愛。一直著迷于研究江河湖泊匯聚于海的自然歷程,像是一種對成功的信念。人類存在與歷史的長河之中,我們當下所擁有的都是過去的積累,追溯歷史的長河,將過去的璀璨一直蔓延到未來。此系列運用了傳統的扎染、印刷的染色方法,將手工編織面料與當代纖維、漆皮面料結合,服裝上部分采用將服裝裁片用綁帶的方式將衣服裝連接,使得傳統技藝與當代材料結合。
8號
姓名:崔月贏(中國)
作品名稱:Needle in the Haystack
設計說明:
靈感來源于中國特有的治療疾病的手段--針灸。從針灸的歷史、原理、文化、發展過程中提取元素,并從針灸的治療方式和影響方面得到了創作靈感。針灸作為一種可以讓人們從苦海中解脫出來的醫術受到人們的尊重和歡迎,但是人們更渴望心靈的解脫,所以人們苦苦尋覓。采取針灸分布穴位的形態、和針灸的動作分解用于衣服的廓形上面并用“中醫陰陽太極和穴位”的形式來包裹人體,運用傳統手工藝扎染來完成面料的再造,衣服上的不同規則的幾何形態就像迷失大海之中,如同大海撈針。
9號
姓名:Sandra Soriano(西班牙)
作品名稱:The Figure of the Painter throughout History
設計說明:
靈感來自于繪畫和用顏料涂色以表達思想或情感的歷史中那些不可動搖的事實;從史前到現在恒久不變的本質。一個使某一天變成經典傳承的被捕捉的瞬間。這是我自己染繪的空白畫布,在這里我描繪、焊接和編織我的情緒。
10號
姓名:楊鎮源(中國)
作品名稱:章
設計說明:
《章》以傳承匠心為出發點,時間為靈感源,真菌為載體,講述在這個物質注定會變質消失殆盡的世界,事物的發展與延續過程。蘑菇作為分解者,是生命中重要的部分,生物在這一環節回到初始,完成輪回。
11號
姓名:陳丹琪(中國)
作品名稱:LET THE CLAY DODS BLOW
設計說明:
中國吉祥文化是古老而神秘的,我的靈感來自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淮揚民間玩具“泥泥狗”泥塑。它作為民間玩具,有著“祈福消災、趨吉避禍”的寓意,這滿足了人們的精神訴求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我以泥泥狗泥塑為靈感,提取出它的廓形和紋理,用布的形態模擬出泥塑的凸起。并結合中國傳統手工藝,將泥塑的形態和花紋中點線面的元素與高級成衣結合,表達出”最傳統的也是最時尚的”理念。
12號
姓名:馬仙景(馬來西亞)
作品名稱:追遠
設計說明:
靈感來自于新馬電視劇“小娘惹”劇中祠堂出現的《追遠》牌匾;其涵義為飄洋過海到南洋的祖先對后人說的話,告訴我們要飲水思源,勿忘自己的根源,尋找自己的根。峇峇娘惹(土生土長華人)是中國文化和馬來文化的結晶,形成綜合獨特之文化,故與中國文化息息相關。
蠟染布「峇迪」是馬來西亞非遺傳統技藝之一,在娘惹文化中廣泛被使用于傳統服裝上,因此我之系列設計裡大量應用不同圖案設計的「峇迪」布來導致視覺上沖擊。款式設計上也使用百家被的車縫技巧,有祈福避禍及接納百家含義;荷葉邊與層次堆迭的設計則是要表現娘惹文化綿延不斷,世世代代相傳之意。
13號
姓名:白夢冉(中國)
作品名稱:1.48m
設計說明:
這是我的好朋友,樓焱。她的名字是由三個火堆組成的,所以我們都叫她“three fire floor”(三火)。這作品是為她做的,我受夠了長腿的時代,我只是想證明,148才是王道!你準備好了嗎?
14號
姓名:張贊輝(中國澳門)
作品名稱:扇子
設計說明:
作品靈感來自于中國扇文化。扇子不只是文人雅士的必備品,它還乘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甚至與淵遠流長的竹文化及佛教文化都有密切的關系。
作品選用仿竹麻為材,四套服裝分別以黑、白、紅、藍為主色調,并以澳門區花──蓮花為主要設計元素,綻放的蓮花搭配葡國磚印花,將澳門特有的異國風情融入作品中,體現文化共融;此外,為增添作品的韻味及層次感,在頸項、臂膀、裙襬處運用了大量的扇形折迭。
15號
姓名:盛倩(中國)
作品名稱:布衣游水
設計說明:
靈感來源于《逍遙游》,莊子追求絕對的人生觀。只有把魚的自由與布衣的逍遙結合達到無己 無名 無利的布衣境界——無所依憑而游于無窮,才是真正的逍遙。也體現了本系列服裝想要表達無拘無束的主題。
16號
姓名:Giovanni Fotia(意大利)
作品名稱:傳承匠新
設計說明:
我的靈感來源于從粗糙到高級這一概念,用這一概念更好的去詮釋 “紳士化”一詞。我想召回一些混合的元素,比如使用丹寧和一些未完的成織物或印花部分相結合等,將它們連同在一起表現出高級的時尚感、品質感、以及精湛的工藝、再創造出全新的設計。甚至將這一混合的概念用在服裝的結構上,把有序僵硬的結構變為無序但撩人的裝束。對我來說,當今的時尚就像兩種界限趨于混合,互相緊握著彼此。
17號
姓名:徐巖霞(中國)
作品名稱:Flightless bird
設計說明:
對于非遺文化的傳承與服裝設計創新結合的思考是本系列作品設計的最開端。作品靈感來源于中國貴州黔東南苗族堆繡手工藝術,作品主題“無翼鳥”,借此暗喻堆繡藝術的現狀,傳承缺失,亟待整理和保護。也期望未來世界非遺文化豐滿羽翼,展翅高飛。系列作品采用真絲綃、歐根緞等面料,以及對堆繡紋樣在表達形式上的創新來詮釋作品主題,體現“無翼、生長、豐羽”的過程。
18號
姓名:徐沛(中國)
作品名稱:夢里不知身是客
設計說明:
這個系列的靈感來源于苗族七千年遷徙的歷史與近代中國如農民工、北漂等人口遷徙潮的比照,進而探討在后現代或者說后后現代在不同城市穿梭的大部分人類對故鄉、歸屬感的模糊。而這與這個時代息息相關,西方社會里,自從上帝死后,人不可能進入天堂也不可能回歸自然,人有了一種深層的無家可歸的流亡感。
所以我扼住時間的脖頸,用運動的瞬間連續表達時間的凝止,對于漂泊的我們,是否有一刻曾覺得時間凝止,空間模糊,鼎沸的人聲于耳后漸漸混沌,我們想起過往和來時的路,記憶也越來越模糊,那一秒我們仿佛百感交集,那一秒我們也放佛失去所有情感和思維,整個人被架空于這個空間……可能在一場美夢里,我們才切實地感覺自己屬于腳下這個地方。
19號
姓名:李華雪(中國)
作品名稱:呼吸
設計說明:
靈感源于中國傳統醫藥,中藥以草為本,各具特性和作用。將其與中國傳統植物染色技法:草木染相結合,將部分中草藥材作為染料對面料進行染色,是對自然資源的合理運用。染出來的顏色色澤柔和、自然舒適,染色過程可使對環境的污染降到最低,對于制作者與衣著者也有呵護保養的作用。比如本次設計中使用到的蘇木與紅花,就有利于促進血液循環;梔子能瀉火除煩;茶葉與五倍子有很好的抗菌與保健功能。
20號
姓名:Julia Pauline Terese(挪威)
作品名稱:Gáhtta Bivttasvierru
設計說明:
我的這個項目聚焦于斯堪的納維亞土著服裝傳統。作為一個主要的焦點,我將馴鹿皮和流蘇(薩米手工技藝的兩種元素)結合到斯堪的納維亞街頭時尚中。流蘇使用了一種特別的打結技術,我將其引入到我的概念中。為了使街頭時尚和Sami歷史遺產相結合,我把傳統的羊毛紡織品和馴鹿毛與當今的運動裝和街頭時裝融合在了一起。
21號
姓名:江口圭介(日本)
作品名稱:surréalisme
設計說明:
對于在東京這個日本都市居住的我來講,大自然的景致已然是超現實主義。著眼于雪山的嚴寒中呈現出的美麗景色,為了御寒護體,想采用具有防寒性的外套這一要素,去模仿雪山的一部分。邁入脫離現實的大自然,把現實與非現實的相反事物相結合創造出新的可能性。染上純白色的雪山與冰河。在長年累月下變化萬千的大地的氣魄。與不經人手加工的實物相融合。作為一年能經常用到的具有實用性的道具,設計了以羽絨服,運動裝為底,具有流行趨勢的大體輪廓的街頭休閑服飾。
22號
姓名:羅蒙萌(中國)
作品名稱:匠新
設計說明:
我的靈感來源于“匠心”經過時間打磨而變得模糊的非遺文化,就像運動者一次次重復動作時給衣服留下的痕跡,再通過傳承古匠心文化做新時代創新創意性匠新文化傳承。此系列采用破壞性雕刻的手法和結合非常規的水晶膠做自制腐蝕面料來詮釋時間對事物帶來的磨損感覺,從而產生半浮雕的磨損性肌理,再把現代運動裝與傳統工藝相融合,吸取中國傳統工藝精髓的同時,用流線型來表達傳承文化的連貫性,將運動精神孕育在傳統工藝的執著中,復興中國傳統工藝,碰撞不同文化精神,形成具有現代科技感運動裝。
23號
姓名:張若楠(中國)
作品名稱:印記
設計說明:
本系列名為“印記”,想表達流淌在血脈中中華文化的印記,同時也表現了文物出土時留下的斑駁的印記。服裝造型的靈感來源于古代兵俑甲胄,模仿中國古代服裝層疊的穿搭方式,款式運用解構的設計手法,將西服與休閑裝相結合。既有傳統的理念又符合現代人的審美。
服裝色彩主要為灰色系,面料模仿出土文物的質感,再造手法結合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漆器的髹漆與制作方法。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古老的非物質文化技藝承載人類在歷史長河中智慧的結晶。我們是華夏的子孫,即使是生活在當代的我們,也有著歷史留下的,無法磨滅也無法忘卻的印記。文化的精髓,在于傳承。
24號
姓名:朱磊(中國)
作品名稱:集體癔癥
設計說明:
上個世紀90年代迪廳音樂文化中,牽引著一群不愿受桎梏的年輕心靈,渴望在音樂的世界來發覺隱藏在生活中的無限樂趣,同時與豐子愷先生的山水畫相結合,表達當下年輕人極具矛盾心理的存在主義個性風格。這一群年輕的心靈在音樂中深刻體會到生活的純粹與無拘無束。采用中國傳統工藝“絎縫”相結合,直率的“性格”一直就是絎縫的特點,表達年輕心靈的純粹。
25號
姓名:黎胤源(中國香港)
作品名稱:傳承 匠新
設計說明:
運用中國山水畫和剪紙的古代傳統手藝作靈感,混合現代人像攝影,制造出用水墨形式表達人像的剪影圖案加入底面反轉的剪裁設計,重新演繹現代男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