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面對新的發展環境,2023年中國服裝行業將走向何方?由中國服裝協會編撰出版的《2022-2023中國服裝行業發展報告》作了前瞻性預判,現將部分內容轉發,以饗讀者。此為第六篇。

在應對全球產業鏈發展新趨勢的背景下,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塑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必然選擇。疫情和貿易保護主義疊加催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向區域化、本土化、短鏈化加速重構,跨國公司在產業鏈布局上實施多元化戰略,以減少對單個經濟體的依賴,強化供應鏈的韌性和產業鏈的抗風險能力。中美經貿摩擦疊加國內要素成本上升,致使一些國內服裝企業陸續在東南亞國家投資建廠,將部分產業轉移至海外。我國服裝產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低成本競爭優勢已經弱化,正在以強大的市場空間、完善的產業鏈配套能力、日益增強的科技創新能力和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構筑產業鏈供應鏈競爭新優勢,產能在全球范圍內重新布局已經成為我國服裝企業戰略發展的重要內容。

首先,在國內循環上,要對接京津冀一體化、長三角洲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充分利用東中西部的比較優勢,持續推進服裝產業的梯度轉移和區域協調發展。東部地區成熟產業集群發揮科技創新和產業鏈配套優勢,運用現代技術提升智能制造、精益制造、綠色制造水平,培育國際水平的研發中心、設計中心和品牌中心,建設一批具有世界領先的創新能力、制造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世界級產業集群,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時尚策源地和品牌集聚地;中西部新興產業集群以產業園區為載體,與東部地區緊密協同發展,發揮龍頭企業跨區域布局的作用,帶動中西部中小企業融入全球服裝產業供應鏈,建設現代服裝產業制造基地。
其次,在國際循環上,要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整合全球優勢資源,全面推進服裝產業國際化戰略,深度嵌入全球服裝產業鏈價值鏈。一方面,順應全球供應鏈分散化布局的大趨勢,有序推進制造產能在東南亞地區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多元化布局,構建起更緊密的供應鏈網絡,并依托國內強大的供給能力和需求市場,進一步夯實中國服裝產業在亞洲乃至全球供應鏈中的深度主導地位;另一方面,持續加大國際品牌并購和研發投入,通過多種方式與國際知名設計師、研發中心、品牌推廣等機構合作,布局建立全球研發體系,提升我國服裝產業的核心研發能力。
文章來源:中國服裝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