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31日至4月4日,博柏利“手藝設計師”培訓公益項目第四期——走進彝族在云南省玉溪市舉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原副會長、中國十大非遺人物孫淮濱,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國際合作辦主任張蕾,中國紡聯非遺辦公室副主任陸茵,玉溪市婦女聯合會副主席張永慧,民革玉溪市委副主委賴明輝,玉溪市文化館副館長馬一雄,玉溪市安化彝族鄉黨委書記宋磊,昆明學院美術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段智毅,著名時尚藝術家、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金頂獎設計師、項目公益大使劉薇等領導嘉賓以及師資團隊代表、20位參培學員共同出席開班儀式。開班儀式及彝族文化參觀交流活動在安化彝族鄉傳習館舉辦。本次培訓針對彝族傳統手工藝者女性從業現狀和需求做了大量的課前調研,課程以“彝心同行”為創意設計主題,將理論教學與創意實踐相結合,聚焦辦公、家居、服飾、三大系列。彝族女子的刺繡功夫似乎是與生俱來的。挑花、堆繡、平繡、滾繡、疙瘩繡、亂針繡、貼布繡都難不倒專業的刺繡姑娘。刺繡是撒尼人表達情感的方式,在飛針走線中呈現日月山河。他們能夠根據穿繡人的衣著、性格繡出不同的圖案、顏色,因此也被人稱為大山里的“高級定制”。彝族支系龐多,各支系刺繡的圖案,顏色也有著各自特點,其中彝族(撒尼)刺繡也叫“撒尼十字繡”,彝語稱為“拿窩”,是流行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彝族支系撒尼人聚居區的一種民間刺繡藝術。撒尼刺繡針腳細密,工藝精湛,圖案構思巧妙,組織勻稱,色彩明麗,充分顯露出撒尼人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力,帶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2008年,彝族(撒尼)刺繡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5月,彝族(撒尼)刺繡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如何破解彝族刺繡產業發展瓶頸,如何讓長期徘徊于作坊式基礎循環的彝族刺繡走出大山等問題成為學員們與師資交流的重點話題。學員通過紡織類非遺現狀分析展望與政策解讀、傳統技藝與時尚設計融合表達、國內外知名品牌創意思維案例賞析、紡織類非遺產品定位與市場趨勢分析等內容的系統學習,深度了解彝族刺繡、彝族服飾、織錦等民族傳統技藝特點,重點提升了彝族學員設計審美能力、自主創意能力和成品轉化能力,在創意設計構思與實踐中得到授課老師的一一指導,學員紛紛表示受益匪淺。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培訓課程以前期針對彝族傳統手工藝調研為基礎,并結合前三期培訓經驗總結,對課程進行了優化調整,授課內容涵蓋紡織類非遺現狀解析、創意設計集訓、經典案例分享、創作實踐點評、產品營銷策劃及綜合素養提升六大板塊,特邀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原副會長孫淮濱,金頂獎設計師、項目公益大使劉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染織服裝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李薇,昆明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趙琛,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職業導師、品牌商業運營資深專家吳曉鸝等國內資深專家學者、頂尖設計師組建高水平師資隊伍。此外,本期培訓課程還通過網絡直播同步分享給以往三期學員,實現公益輔導和能量補充,為大家提供了更多交流學習機會。
結業儀式上,學員們身著民族盛裝,通過動態走秀形式分別展示自己“彝心同行”系列創意設計成果,并紛紛表示通過短暫學習獲益良多,在時尚認知、思維模式、設計理念等方面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會將培訓內容和收獲帶回家鄉,引領更多彝族繡娘用勤勞的雙手“繡”出美麗人生。本次培訓還萌生出了一個特別的驚喜。特邀學員游定美與彝族學員李興美在培訓期間結下了深厚友誼最終結對師徒,在全體師生的共同見證下進行了傳統拜師儀式。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此舉對于本期培訓來說意義重大,不僅賦予了彝族刺繡的傳承與接續,也說明青年一代正在將傳統技藝作為一項事業來組建自己的未來。
《紡織服裝周刊》記者了解到,博柏利手藝設計師培訓公益項目由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攜手博柏利集團共同發起,計劃3年內走進10個少數民族地區,針對具有一定傳統技藝的女性從業者進行設計審美能力提升培訓,并結合項目開展成果轉化、展覽展示、文化普及、公益宣傳等相關活動。2022年,項目已針對苗、畬、瑤三個少數民族60名女性學員開展了公益培訓,為助力女性創新創業、促進非遺傳承發展和鄉村振興做出大量有益嘗試。
攝影:王澤
文章來源:紡織服裝周刊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