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

近年來,沭陽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抓實體經濟一定要抓好制造業”的諄諄囑托,始終堅持“工業強縣、產業興縣”不動搖,圍繞打造“蘇北工業強縣” 定位,把建設現代產業體系作為中心任務,打好內培外引“組合拳” ,集“群”聚“鏈”,形成一批有特色、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和產業鏈條。
-
建成蘇北唯一一家落戶縣級城市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
擁有5110家工業企業(其中988家規上企業),形成覆蓋35個工業大類、151個中類和362個小類的較為完備的工業體系 -
綠色家居產業成為全省規模總量最大、產業鏈條最為完備的木材產業集群 -
高端紡織產業在蘇北率先形成全產業鏈 -
機電裝備產業占據全市“半壁江山” -
電子信息、健康醫療、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培育方興未艾 -
初步建成“3+3+X”主導產業發展格局,重點推動16條重點產業鏈建設
“十四五”期間,沭陽圍繞打造蘇北工業強縣目標定位,重點建設超千億、超五百億、超百億產業集群,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工業經濟發展不斷邁向高質量。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圍繞“擴大增量、優化存量、提升總量”思路,一手抓招商引資,一手抓企業培育,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加快形成“百億級航母引領、十億級龍頭跟進、億元企業推動、規上項目支撐”發展格局。聚焦“6+3+X”現代制造業產業體系,“一鏈一策”精準推動強鏈補鏈延鏈。深入推進“千百億”級產業培育,推動綠色家居產業由“小而散”向“大而專”轉變、紡織服裝產業由“傳統加工”向“智能制造”轉型、機電裝備產業由“單打獨斗”向“鏈式發展”轉變。
創新體系不斷完善
強化科技型企業招引和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42家、科技型中小企業451家。實施科創載體提升行動,積極推動產學研合作,先后與東華大學成立沭陽技術轉移中心、與武漢紡織大學共建沭陽產業技術研究院,累計建成省級以上研發機構98家。大力開展人才引領服務發展“五聯五強”行動,引進高層次人才30余人,獲批省“雙創人才”52人、市“領軍計劃人才”138人。
企業實力加速提升
深入實施“5321”工程,助力龍頭企業、骨干企業、 小微企業發展壯大,培育開票超億元企業265家、 超10億元企業17家、超100億元企業1家,獲評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家、全國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家。積極開展“龍頭智造、千企上云、萬企聯網”工程,推動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獲批省星級“上云”企業453家、五星級“上云”企業8家、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3家,打造省級智能工廠1個、智能示范車間7個。
綠色發展深入轉型
創建綠色示范體系,積極推進企業綠色化改造,獲批國家級綠色工廠2個、省級綠色工廠2個,國家級綠色設計產品2個,國家級綠色供應鏈企業1家。實施木材產業“四個一批”轉型升級,為高端產能發展騰出空間。大力開展工業用地提質增效行動,積極推動“騰籠換鳥”“鳳凰涅槃” ,實現由“項目等地”到“地等項目” 的轉變。
載體平臺有力支撐
大力推進“234”產業園區體系建設,促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不斷轉型升級、提檔進位,推動昆沭高新區持續做大規模、提升質態;將3個小城市工業集中區納入經開區“一區多園”管理,培育打造3個市級產業園;圍繞高速公路出入口打造4個道口經濟產業園,建設240萬㎡標準化廠房,有力支撐產業發展。
面向未來,沭陽將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始終把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作為重中之重,積極融入國際國內“雙循環”發展格局,大力培育“鏈主”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持續做強“234”產業載體,壯大產業聯盟,不斷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競爭力。
來源:沭陽發布
編輯/王昕彤
校對/趙婷婷
審核/ 張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