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越來越多年輕人,參與戶外的第一件事,都是研究穿什么,并引發了 Gorpcore 戶外山野風,一股兼顧戶外活動和日常穿著的熱潮,尋求在都市和山野間取得平衡。
在戶外穿搭風潮席卷之下,國內與其相搭配的時尚產業正在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
據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國內戶外服飾相關企業 1 萬余家,其中,2022 年新增注冊企業 210 余家;近三年中 2020 年新增注冊企業增速靠前,達到 3.4%;成立于 1-5 年的相關企業占到 81.3%。
《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 年)》指出,2025 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將達到 5 萬億元。淘寶天貓運動戶外行業總經理米瀾表示,其中,運動戶外零售市場將突破 1.1 萬億,成為下一個萬億藍海賽道。與歐美日相比,中國運動戶外服飾在整個服飾類目里滲透率處于低位,屬于發展空間寬廣的高增長品類。
頭部運動品牌的戶外服飾線在中國市場業績增長明顯。2022 年,安踏旗下戶外品牌 Descente、Kolon 及其他品牌合計收益上升 26.1% 至 44.1 億元。自 2019 年收購始祖鳥母公司 Amer Sports 后,2022 年 Amer Sports 中國市場業務收入及利潤創歷史最佳,全年扭虧為盈,2021 年底則虧損 3.5 億元。
國內也涌現 ACMEITEM、UPPERVOID 二普緯度等,試圖滿足年輕消費者需求的戶外服飾品牌。雖然國產戶外功能性服飾企業早已扎根多年,但目前能成為全球戶外服裝品牌的寥寥無幾。國內戶外時尚,也還未凝聚為一個具有吸引力的集體風向。整個戶外服飾市場,充滿著巨大潛力和想象空間。

蕉下聯合艾瑞咨詢發布的《輕量化戶外行業白皮書》指出,到 23 年底,中國戶外用品市場規模有望突破 2000 億,消費者會將 77.5%的金額投入到輕量化戶外用品的購買上,用戶期待的是防護功能更全、輕巧便攜,同時兼具實用性與時尚性的產品。
戶外服飾的功能性與時尚也在融合,呈現出日常化、輕便化的趨勢。尤其是,當城市戶外、精致露營開始占據一部分專業 BC 露營和硬核戶外的市場份額后,與之相對應的是,日式山系、歐美城市機能山野等輕戶外服飾的潮流化正在加速。
圖片來源:戶外雜志《GO OUT》
從去年開始,一些歐美都市戶外服飾品牌開始入駐中國線下商場;UR、優衣庫等時尚品牌推出山系風格;Nike 的 ACG、Adidas 的 TERREX、FILA 的探索系列,則是傳統運動鞋服品牌推出的戶外分支。
近兩年,國產戶外服飾新品牌發力,資本青睞有加。創辦于 2020 年的 UPPERVOID 二普緯度品牌獲得融資,專注于面料與工藝,產品均價千元左右;在杭州成立三年的 ACMEITEM,致力于一切有關于 " 輕 " 的事," 輕量材質科技 "" 輕松便捷功能 "" 輕簡時尚設計 " 是其標準 .......
圖片來源:UPPERVOID 二普維度官方旗艦店
但對于整個輕戶外市場,老玩家們具有更強的價格、功能和品牌影響力優勢。包括國內戶外領域銷量第一的駱駝、國內第一家戶外上市品牌探路者、沖鋒衣的價格比肩國際一線戶外品牌的凱樂石,以及海外品牌,迪卡儂、始祖鳥、Columbia、Patagonia、Kolon 等。
如果被問到," 年輕人為什么一定要去穿你的服飾去參與輕戶外?" 與傳統專業戶外品牌不同,多數戶外服飾品牌的答案或許是,在硬核戶外和時尚風格兩極化的市場現狀下,切入中間的空白點。
實際上,戶外時尚不是新鮮事。Gramicci(小野人)、Stone Master、And Wander、Norbit 等品牌早已出圈,它們既能融入城市生活 ,又兼具戶外美學和機能潮流。但這樣的國內品牌一直少之又少。
圖片來源:Penfield
戶外生活方式品牌 Penfield 中國區負責人 Scotie Li說,Penfield 在國內獨立運營后在推出一些戶外生活、科技類款式,例如用羊毛面料或看起來像牛仔的面料做出具備一定防水功能的服飾;美式復古和山系結合也是一個思路,比如在延續戶外復古的基礎上,使用具有特殊紋理的起皺水洗面料及具有超強防撕裂性能的 Cordura 面料,結合多口袋設計,融合機能要素,把專業性極強的純正戶外風格進行 " 軟化 ",將戶外和時尚融合于日常。

在實際經營中,即便不定位為專業硬核戶外品牌,戶外服飾的躬身入局者還是面臨諸多門檻。與時尚休閑類服飾不同,供應鏈對戶外服飾來說起了決定性作用。
時尚服裝與戶外服飾的工廠不存在重合,完全是兩條線。因為面料、工藝不同,戶外、輕戶外都與潮牌、快時尚服飾,在生產設備和供應鏈上有區別很大。
時尚、快時尚服裝的面料都是現貨,而戶外服飾的供應鏈非常復雜,一件產品的每一個扣子、拉鏈、縫紉線,都需要找到最先進的工藝與技術的原材料。要做到柔性供應鏈,品牌需要具備強勢的上游優勢。而很多原材料也需要經過長久的研發,無法直接在市場上買到。
難題也在于,戶外服裝創新的流程太長了,幾乎所有創新都來源于材質創新。擁有二十年戶外服裝從業經歷的楊先生表示," 實際上,戶外沖鋒衣、羽絨服再怎么解構,也沒有那么多款式。假如你去看始祖鳥、Patagonia、The North Face,把 Logo 遮掉,可能不一定分得出來哪家是哪家的沖鋒衣。"
戶外服飾每年的款式變化不大,但對面料和產品研發更迭要求很高。例如,一些頭部戶外品牌都會雇傭龐大的研發和供應鏈管理團隊,研發周期以年為單位,成本高昂。而能提供優質面料和纖維開發、工藝研發的工廠對企業的訂單量要求也不會低,這導致很多初創企業前期很難跟的上節奏。
戶外功能性服飾品牌熱醒 Rexing 創始人 Sophia 此前曾在 The North Face 和纖維公司英威達工作,她說,熱醒 Rexing70% 產品根據數據反饋,補貨周期在 7~20 天內。但在成立熱醒 Rexing 之前,她花了五年時間整合國內的上游供應鏈,才打磨出功能性紡織品聯盟體系,包括加工廠、面料廠、紗線廠等 23 家戶外高功能性紡織品相關工廠。
" 這 23 家工廠形成一個生態,使得我們能對面料進行快速反應,跑通市場不斷研發新產品。其中,沖鋒衣、羽絨服這類高功能產品需要參考戶外大牌的趨勢,使用和一線大牌相同水準的材料和技術,進行提前研發。"
圖片為熱醒 Rexing 的戶外產品
復雜供應鏈之下,庫存也是戶外服裝面臨的一大痛點。" 庫銷比也是戶外服飾的重要一詞,關鍵時候能不能少做,少做的時候能不能有好產品,這是最難的痛點。"Sophi 表示,目前行業內很少有企業可以根據數據下單與做未來預測,這也是熱醒 Rexing 為什么對標 Shein 和 Lululemon 的原因。
" 線上什么款式好賣,熱醒 Rexing 就開始做什么準備,然后再根據趨勢做出判斷與調整,數據上升時又需要快速上架,整體非常考驗供應鏈本身的內核能力。"
而在材質、設計與工藝創新上,國內戶外服飾行業人才短缺。多位戶外服飾從業者表示,國內大多數從業者缺乏深度的專業知識積累,與海外頭部戶外企業相比存在明顯差距。
業內普遍認為,相較運動服飾,國內戶外服飾市場還存在 3~5 年的增長紅利期。在這期間,品牌需要真正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并形成文化滲透。可以想象,屬于這一行業黃金時代的新畫像即將被勾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