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消費級互聯網創業紅利的逐漸消失,很多企業這幾年開始將目光投向了產業互聯網。To B已經成為新一輪的“兵家必爭之地”,但在遠望資本創始合伙人、迅雷創始人程浩看來,想要從C端轉型到B端并非易事,其中牽涉到商業模式、組織構成、思維觀念等一系列迭代。為此,他總結出企業做To B業務時最易犯的9類錯誤,希望幫助該領域的創業者少走一些彎路。
問題一
將售后服務等同于客戶成功
To B企業第一個容易犯的錯誤是,用To C業務那樣簡單的售后服務形態,來處理To B業務。
一般來說,To C業務是把東西賣出去、消費者收到貨,或者是把App上傳到應用市場,用戶下載安裝后使用,就完成了價值交付。但對To B來講則不然,賣出產品僅僅是一系列工作的開始,要實現產品價值,還有漫長的過程。
B端獲客周期長、獲客成本高,能否維護好客戶關系,讓其在下一年繼續訂閱產品,是企業發展成敗的關鍵。因此,To B企業首先要把實施交付做好,另外還要設立“客戶成功”部門,針對客戶留存而展開維護工作。該部門需要第一時間確保客戶把產品使用起來,不管是提供咨詢、服務還是培訓,都要確保客戶持續使用產品。
可見,To B的客戶成功絕不是售后服務這么簡單。尤其是SaaS(軟件即服務)類產品,都非常依賴客戶留存帶來的持續性收入,例如客戶按年或季度付費。因此,To B對于留存的重視程度,比To C要高很多,要做的工作也重很多。
問題二
對客戶需求進行主觀臆想
To B企業第二類容易犯的錯誤是,用To C的心態來做To B。
對于To C創業者來說,大部分情況下自己就是所開發產品的核心用戶,他們在定義用戶需求時,一般不會犯特別低級的錯誤。例如,我當年做迅雷,自己就是核心下載用戶。但To B的創業者多數情況下并不是自己產品的核心用戶,因此對需求的把握就會難很多。
To B的復雜之處還在于,其客戶的決策者和使用者有時不是同一類人。不僅如此,在To B業務流程里面,有些看似反常的地方其實是合理的。這是因為,To B業務的痛點經常是在工作場合的一個特定場景下產生的,這時候很難通過傳統的調研和觀察的方法來獲取。

所以,企業想要做To B業務,就要在需求探索和客戶訪談中多花幾倍的精力,詳細了解對方的需求是什么,以及什么是他們的剛需。否則你做出來的產品,可能只是“你覺得”對方需要的產品。
問題三
決策人與使用人的利益難平衡
在To C行業中,購買者和使用者往往是同一人;但To B行業中,客戶的決策者和使用者往往由不同的人構成。對于這一點,一定要做好區分。
一般來說,大多數企業軟件,其決策人與使用人往往不是同一撥人。決策人通常是這項業務的負責人或者公司老板,使用人則通常是他的下屬。當然,決策人也不是完全不使用軟件,只是他使用的頻率會比較低,例如每周看看報表,每個月看看進展等。
所以,只搞定部門負責人或老板是不行的。雖然老板是決策買單的人,但如果他發現自己的員工不會使用的話,他以后也不會續費。因此,這兩撥人都要搞定,既要讓老板買單、肯定你產品的價值,又要讓其員工真正使用,讓產品在客戶的企業里創造價值。
需要注意的是,決策人和使用人的利益有時候是沖突的。比如,釘釘與微信最主要的一個功能區別,就是聊天中的“已讀”。在釘釘上,老板知道他所發的信息有誰看過,如果你是老板,你肯定需要這個功能;但如果你是員工,肯定不想要這種被監視的感覺。所以,對于To B端的產品經理,在產品設計時到底該偏向哪邊,還需要謹慎權衡。
問題四
做To B業務急于求成
企業做To C產品,一般都有爆發性的增長機會。比如,滴滴打車僅用3年就沖上100億美元市值,在大家驚嘆之時,這個紀錄又被拼多多打破,后者用3年就實現了300億美元的市值,成立到現在不足5年時間,拼多多的市值已經超過1000億美元。
但這樣的速度,只有在To C領域才能發生,To B是不太可能實現的(當然也有特例)。一般來說,To B企業的收入都是線性增長的,假如能夠做到每年百分之幾十的增長,就已經是很不錯的To B企業了。

要想獲得真正的客戶需求,To B企業無疑需要較長的周期,其研發速度也就相應地慢下來;而到了采購階段,To B用戶決策流程也會偏長,導致獲客周期變長。通常客單價越高的產品,客戶決策周期越長;到了交付產品的時候,To B還要面臨實施周期的問題。
所以,To B企業的創業節奏相對于To C會慢很多,很少聽說哪個To B公司3年就能成為獨角獸的。因此,做To C的人轉行去做To B,心態千萬不能崩,不要急于求成。
問題五
標品難以滿足個性化需求
對于To B企業來講,更大的問題其實是定制化。雖然定制化服務也能掙錢,但很難實現規模化。在我看來,企業服務的核心壁壘是:要用標準化產品滿足碎片化需求。
當然,C端也有碎片化需求和標準化之間的沖突,但沒有B端這么明顯。在B端,每個客戶企業的業務流程、經營環境和要解決的實際問題都不相同。企業服務的競爭力核心,就是如何盡量用標品、盡量用產品化的方式,來解決用戶不同的問題。
在服務客戶的過程中,To B企業不要圖省事直接把客戶需求當成“項目”來做,而是要把需求抽象為一個產品功能——想想用戶提的這個需求是不是一個通用需求,或者哪類客戶可能有同樣的需求,甚至未來這個需求能不能獨立包裝成一個可收費的模塊。
標準化不僅僅要體現在產品上,還要體現在銷售上。一名真正好的銷售,不僅要能把產品賣出去,還要能說服客戶在前期放棄或者推遲一些個性化需求。比如,你可以勸說客戶,他的需求雖然有道理但研發周期長,能否先解決最緊迫的問題。
問題六
重產品而輕銷售
To C的從業者去做To B業務,經常會犯“重產品、輕銷售”的錯誤。這是因為To C創業公司的老板一般都是首席產品經理,而To B公司的老板則往往是首席銷售。

做慣了首席產品經理再去做To B業務,會存在很大的風險。對B端來講,最早的Pilot Customer(試點客戶)都是CEO自己賣出去的,如果只重產品不重銷售,前期啟動都很難。另外,如果過于以產品為導向,你的公司也難以建立起為客戶服務的文化。我們都知道,以To B業務起家的阿里巴巴,“客戶第一”仍是排在首位的核心文化。
如果企業以產品和技術為優先,那么銷售文化往往就不夠狼性。當你認為客戶的某個需求不對時,應該客戶優先還是產品優先呢?如果不是銷售背景出身的創業者,往往就不會以客戶需求為第一導向,這其實不利于To B公司的發展。
在我們看來,優秀的 To B團隊一定是銷售和產品能力互補的團隊,甚至我們希望一把手本身就是超級銷售。在美國,許多軟件企業的老大都是銷售出身,比如甲骨文創始人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以及Salesforce的CEO馬克·貝尼奧夫(Marc Benioff)等。
所以,我們對To B創業公司CEO的畫像就是8個字——行業老炮+超級銷售。
問題七
重價格而輕價值
C端經常會用到的免費策略,對To B業務來說不一定是好事。設想一下,作為一個想要購買產品的客戶,當得知該產品免費時難免會懷疑其中是否有陷阱,他們也會心存疑慮:如果產品免費,那么這家公司靠什么生存?
對于采購方來說,他們最擔心的就是服務提供方的不可持續性,萬一哪天后者倒閉了對他們的打擊可想而知。對于To B業務來說,客戶寧可選擇付費,也會要求對方提供最好的服務。所以,To B是價值敏感,To C是價格敏感。

所謂價值敏感,其實就是我們在挑選產品時選擇那些對我們最有用的部分。比如,我們公司購買HRM(人力資源管理)軟件,一般可能會找三套備選產品,通過試用對比后進行打分,最終通過評分挑選出最適合我們的產品。可以看出,我們并沒有考慮價格的問題,而只是在乎哪一個對我們公司最有價值,當然我們也會有一定程度的討價還價。
所以,企業采購從來不是看誰便宜,而是看誰的價值最大。這一點和To C不一樣,To C對價格有相當大的敏感度,比如蘋果的產品質量再好,但因為貴也會喪失一些客戶。
問題八
忽視團隊和組織能力建設
從To C轉型做To B的人還容易掉的一個坑,就是忽視團隊建設和組織能力的打造。
通常來講,To B對組織能力的要求比To C更高。騰訊咨詢副總經理李曉紅就認為,To C的用戶需求相對標準化,3-5個人的小團隊如果能切準用戶需求,就有機會做出爆款。所以,To C業務的價值鏈比較短,通過產品就能完成用戶價值的交付,團隊對組織能力的要求也相應地沒有那么高。
相比之下,To B業務的價值鏈就長很多。首先,要做好產品本身就不容易,因為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多;其次,只做好產品還不行,還需要銷售、服務、客戶成功等多部門的協同配合,這就對組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神策數據創始人兼CEO桑文鋒在其新書《企業服務從 0 到 1》中寫道:“產品要經歷可用、可賣、規模化三個階段。”尤其是規模化,最早購買產品的都是“關系戶”,因此如何擴大規模也考驗著To B企業從業者的組織能力。
問題九
優先服務“大B”還是“小B”?
對于很多初創企業,先服務“大B”還是“小B”,是一個難以抉擇的問題。
2015年是中國的To B元年,當時To B企業的切入點是SME(中小型企業)。但這些 “前浪”創業者發現,SME不僅付費能力比較弱,而且死亡率高。如果客戶都是互聯網創業公司,你就會發現很多企業根本撐不過一年,那你自己實際上是虧損的。

之后,To B企業紛紛轉型,開始與政府和付費能力強的傳統企業做生意。做“大B”的好處是,客戶方有錢且信譽比較高,同時對你的品牌也有幫助。但做“大B”的缺點是個性化需求太多,如果不停地滿足對方的需求,就會陷入到項目中,而沒人做產品了。
現在,很多To B的企業又開始重視SME,這主要歸功于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做“小B”的好處是產品標準化程度高,但壞處也很明顯,就是“小B”付費能力弱,需要降低獲客成本。所以,做“小B”首先要考慮通過微信、釘釘這樣的已有平臺獲客,善用其平臺的流量紅利,把獲客成本降下來,同時實現業務的快速增長。
文章來源:產業互聯網大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