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萬沿海服裝行業人員返鄂,回鄉怎么創業就業?湖北如何承接沿海紡織企業梯度轉移?4月28日,湖北發展智庫懇談會2023年第一場——“湖北承接沿海紡織服裝產業轉移”懇談會在華中師范大學舉行。
“湖北承接沿海紡織服裝產業轉移”懇談會現場。記者胡義華 攝
蹲下身子搞調研。華中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夏立新在致辭中介紹,學校積極主動對接國家和省域重大戰略,聚焦經濟社會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鼓勵師生積極開展決策咨詢研究,撰寫高質量資政報告,為國家和湖北的經濟、社會等發展建言獻策,充分發揮了大學服務社會發展的作用。
作為《湖北承接沿海紡織服裝產業轉移》課題組組長、華中師范大學教授、湖北省財務共享服務學會會長李聞一,帶領團隊,對湖北承接沿海紡織服裝產業深入調研,獲得了大量一手資料,撰寫了見解深刻、操作性強的調研報告。
《湖北承接沿海紡織服裝產業轉移》課題組組長、華中師范大學教授、湖北省財務共享服務學會會長李聞一在做課題匯報。華中師范大學提供
在調研中,課題組團隊發現,湖北紡織服裝產業規模超千億,已形成完整產業鏈并具有12個產業集群,自主品牌3000余個,數字化水平逐漸提高。李聞一教授介紹:“引導67萬沿海返鄂紡織服裝人群回鄉創業就業,以及承接沿海紡織企業梯度轉移,對建成萬億級紡織服裝時尚產業、構筑強縣工程和新發展格局先行區意義重大。”
李聞一教授團隊建議,全省一盤棋制定“服裝+時尚”產業承接和提升規劃,強健產業鏈與提升品牌號召力和全球搶單能力,鑄“111+N”模式打造高質量承接平臺,推“三化”同步提升服裝時尚產業全球競爭力。
何謂“111+N”模式?哪“三化”同步?李聞一教授解釋:建設一個中心,武漢服裝時尚設計創意中心;打造一經濟帶,江漢平原紡織印染服裝經濟帶;搭建一平臺,服裝時尚產業國家級共享平臺;做強N個生產基地。而“三化”則是指品牌化、數字化、智能化。
在懇談會上,湖北省經信廳、省委宣傳部、省政府研究室、省科技廳、省商務廳、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荊州市政府、相關企業代表依次發言。政府部門就紡織產業發展前景進行分析研判,企業代表就紡織產業規模優勢和行業壁壘進行回應和提出訴求。
武漢紅人時尚集團董事長唐冠頤說,要打造核心品類,產業集群化發展很重要。她建議:“武漢能否進一步拓展大衣的研發能力,形成‘漢派大衣’集群?”
現在的紡織行業,已經進入高科技領域。省政府研究室一處處長張斌建議,服裝要進入數字化定制時代,而且服裝市場也要細分,“設計依賴于時尚,時尚掌握著流行的定義權、話語權”。
湖北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劉愛國。華中師范大學提供
湖北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劉愛國指出,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湖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了努力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的目標定位,為此次智庫懇談會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政策遵循。希望與會代表以此為契機,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新機制,以成果為導向,探索打造更多的智庫平臺載體。省社科聯將繼續支持和引導專家學者,將湖北發展智庫懇談會辦成政界的參謀會、學界的咨詢會、業界的助力會,為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荊楚篇章增光添彩。
來源:長江日報? 記者胡義華 通訊員毛軍剛 岳崢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