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市位于江蘇省東部沿海地區,市域總面積1184平方公里,人口87萬,轄10個區鎮,擁有國家級開發區、省級高新區、省級商貿物流園區。2021年海安列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第24位、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縣市第7位,全國工業百強縣第17位。
紡織產業是海安市傳統產業和優勢產業,經過多年培育,全市已形成集紡、織、染、后整理、服裝生產加工、家紡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色織布、錦綸長絲、蠶繭產量、真絲機織面料年產量江蘇第一。2021年全市共有規模以上紡織企業262家,實現產值502.95億元,全市實現工業應稅銷售1842.8億元,紡織業占比27.3%,其中出口交貨27.12億元,占比29.9%。年化纖生產能力389354噸,棉紗錠50萬錠,棉布織機4088臺,紗10.8萬噸,布4.10億米,蠶繭產量1.8萬噸,年產生絲5700噸,年產真絲機織面料3100萬米。海安紡織業集群化發展趨勢明顯。擁有常安現代紡織產業園、時尚錦綸產業園、墩頭化纖產業園和聯發紡織工業園等四大園區,形成四大紡織板塊,催生集群效益。海安市搶抓《中國制造2025》戰略機遇,采取“低位淘汰、中位提升、高位滲透”策略,大力實施“三品”工程,鼓勵生產模式、服務模式、商業模式創新,加快企業產業調整、產品優化、經濟轉型,引導全市紡織業邁向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促進紡織業邁向中高端。強化頂層設計,提供產業政策保障? 海安市專門成立紡織產業培育辦公室,編制海安紡織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制訂新型工業化發展意見,產業集群培育、全產業鏈培育、創新型行業單打冠軍企業考核辦法等一系列激勵性政策文件,鼓勵企業創新驅動、高質發展,形成板塊規模,加速向專業園區集聚,助推集群發展。強化科技創新,提高企業研發實力? 市政府每年牽頭舉辦“創新創業在海安”、“兩院(中科院、中國工程院)專家走進海安”和“服務企業科技行”等多種形式的產學研活動,推進億元以上紡織企業產學研實現全覆蓋。建成院士工作站,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國家認可實驗室(CNAS)、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海安)纖維新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等科技創新平臺,多次獲江蘇省科技進步獎,中紡聯科技進步獎,聯發紡織獲評工信部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強化金融服務,增強企業供血能力? 每年舉辦紡織業“銀政企攀新高”活動,出臺《海安市常安紡織產業園綠色金融扶持政策》,吸納金融界人士加入行業協會,努力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縮短信貸資金周轉時間,提高服務效率,免除企業后顧之憂,增強發展后勁。強化品牌培育,推動產品提檔升級??積極實施“三O”品牌策略,擁有5個中國馳名商標,1個“江蘇精品”,3家企業連續多年躋身“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競爭力500強”,海安色織布獲評工信部重點培育紡織服裝百家品牌,獲省長質量獎、市長質量獎各1家。參與50多項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制定。強化能耗雙控,推進產業綠色發展? 鼓勵企業開發節能降耗、循環利用技術改造,推進屋面光伏工程建設,將印染業全部企業納入實時監控監測網絡,實行企業績效評價機制,堅決淘汰落后紡織產能。建成國家循環經濟試點示范企業1家,工信部國家級綠色工廠2家、綠色設計產品1個,省級綠色工廠2家,省級節水型園區1個,省級智能化車間4個。目前產業仍存在部分問題,一是自主創新能力有待提高;二是品牌效應發揮的還不夠;三是裝備智能化水平不高;四是用工難、融資難困擾企業發展;五是能耗總量和污水處理能力的不足制約了行業發展。未來主要措施???一是加快向專業園區集聚;二是擴大終端產品比重;三是融入“一帶一路”戰略;四是提升綠色制造水平。
編輯/王昕彤
校對/趙婷婷
審核/?張海燕
文章來源:中國紡織產業集群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