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50.2萬億元,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同比名義增長10.3%。”近日,在以“加快數字中國建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主題的第六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發布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以下簡稱“《報告》”)顯示。
早在今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就提出,到2025年,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到2035年,數字化發展水平進入世界前列,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重大成就,并從夯實數字中國建設基礎、全面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強化數字中國關鍵能力、優化數字化發展環境等方面作出部署。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發展數字經濟也成為各省市日常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例如,上海市提出:“要進一步增強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敏銳性和緊迫感,牢牢掌握數字化發展主動權。”江蘇省提出:“著力建設‘數實融合第一省’,打造數字中國建設江蘇樣板。”浙江省則提出:“搶先機、快破題、拔頭籌,把數字經濟創新提質‘一號發展工程’做實做細做出成效。”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表示,各地紛紛將數字經濟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突破口,通過數字化來實現產業突破,同時通過數字化來獲取數字經濟發展的主導權。“目前,在發展數字經濟方面,各地已經形成你追我趕的競爭態勢。”
數字經濟成中國穩增長促轉型重要引擎
“我國數字基礎設施規模能級大幅提升,多項指標位居全球前列,數字經濟正成為中國穩增長促轉型的重要引擎,數字中國建設已進入整體布局、全面推進的新階段。”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曹淑敏在發布《報告》時如是表示。
《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年底,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占GDP比重已提升至41.5%。開通5G基站231.2萬個,5G用戶達5.61億戶,全球占比超60%;移動物聯網終端用戶達18.45億戶,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中首個實現“物超人”的國家;算力總規模位居世界第二,年增長率近30%。
《報告》還顯示,我國數字經濟全要素生產率進一步提升。從整體看,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全要素生產率為1.75,相較2012年提升了0.09,數字經濟生產率水平和同比增幅都顯著高于整體國民經濟生產效率,對國民經濟生產效率提升起到支撐、拉動作用。
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數字經濟全要素生產率小幅上升,第二產業數字經濟全要素生產率十年間整體呈現先升后降態勢,第三產業數字經濟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成為驅動數字經濟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關鍵力量。
對此,盤和林告訴記者,數字經濟的影響力主要體現在數字信息通信、信息軟件和云計算等方面,這些領域不僅可以賦能傳統產業,推動產業實現降本增效,還能促進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對存量經濟提質、對增量經濟培育新動能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報告》同時指出,隨著數字技術創新能力持續提升,2022年,我國信息領域相關PCT國際專利申請近3.2萬件,全球占比達37%。2022年,我國市值排名前100名的互聯網企業總研發投入達3384億元。
在第六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還發布了2022年數字中國發展地區評價,浙江、北京、廣東、江蘇、上海、福建、山東、天津、重慶、湖北等地區數字化綜合發展水平位居全國前10名。
各地“一把手”牽頭研究數字化轉型
記者注意到,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作為傳統的數字經濟強省(市),正由地方“一把手”牽頭研究數字化轉型,搶抓數字經濟發展先機。
4月10日,在上海市城市數字化轉型工作領導小組會議上,上海市委書記、城市數字化轉型工作領導小組組長陳吉寧指出,要進一步增強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敏銳性和緊迫感,堅持整體性構建的頂層設計,形成全方位賦能的工作格局,把握分領域推進的實踐路徑,保持持續性領先的目標追求,牢牢掌握數字化發展主動權,繼續當好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
上述會議指出,要加強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整體布局,以技術整體性提升工作整體性,強化重點應用和關鍵場景牽引。根據不同領域數字化轉型特點需要,科學制定有針對性和操作性的數字化實施方案和工作舉措,推動經濟數字化、生活數字化、治理數字化深入發展,更好為經濟社會發展賦能,提高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
無獨有偶,浙江省也在4月召開實施數字經濟創新提質“一號發展工程”大會。
浙江省委書記易煉紅表示,浙江省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在把握大勢、積蓄優勢、再創勝勢中,搶先機、快破題、拔頭籌,把數字經濟創新提質“一號發展工程”做實做細做出成效,探索一條高水平數字發展的浙江路徑。
據了解,浙江省聚焦數字技術創新、新興領域布局、數據基礎制度、領軍企業培育等領域,著力培育萬億元級數字產業集群。2022年,浙江省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達8977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11.6%,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營業收入達3.28萬億元。今年起,浙江省成立了數字經濟創新提質“一號發展工程”專班,出臺方案,全面建設“1358”數字經濟創新提質發展體系。
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也在近日撰文稱,與傳統基礎設施不同,數字技術迭代更新速度快,信息化發展日新月異,建設數字基礎設施必須更加注重把握前瞻性、堅持需求牽引、突出適度超前。同時,江蘇制造業規模位居全國第一,數實融合發展的需求巨大、空間巨大、潛力巨大。
信長星表示,一方面,江蘇深入推進產業數字化,推動紡織加工等50條重點產業鏈構建“云”上產業鏈、風電裝備等30條優勢產業鏈創建“5G+工業互聯網”產業示范基地、生物醫藥等10條卓越產業鏈創建國家“5G+工業互聯網”先進制造業融合應用先導區;另一方面,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集中資源力量做大集成電路、新型顯示、通信設備、物聯網等產業規模,全力培育壯大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工業互聯網等新興數字產業。
成為企業、產業發展新動能
“數字化轉型已經是當下企業發展的必經之路,能夠為企業提質增效發掘新的業績增長點。除了企業內部和供應鏈的數字化,蔡司將轉型重點在外部即數字營銷,這讓蔡司與渠道商、消費者的交集更為緊密。”蔡司光學中國區市場總監朱睿敏向記者說道。
自2017年加入蔡司光學以來,朱睿敏一直在主導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工作。“數字化轉型的基石是數據,有了海量數據才能創造更多的價值。”朱睿敏表示,今年蔡司光學將著重數智經營,通過全流程、全鏈路的數字化戰略,優化商業模式,提高運營管理效率,還專門成立了數字賦能中心及數字化委員會。“未來,我們還希望借助數字化平臺,為消費者提供終生視力健康管理。”
除單個企業外,數字化對于推動產業轉型也至關重要。“中國實木床,三分南康造。”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是中國重要的家具產業集聚區,昔日有近6000家大小作坊,卻一度面臨“產業大而不強、企業多而不精”的窘境。
記者了解到,通過運用“5G+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互聯網”技術,南康區打造了一個家具產業智聯網平臺,聯通了產業鏈上下游,重塑了整個產業鏈的資源、物流分配,形成了整個產業鏈的網絡化生產、集約型供應和智能化服務,推動了家具產業“供產銷”的產業大閉環,實現了南康家具智能化、個性化、品牌化鏈式發展,帶來產業的量、質雙提升。
“對大型企業而言,需要更加注重個性化的產品制造,所以數智化系統定制是最好的方式。”盤和林建議,中小企業受制于成本因素,可以考慮通過標準化數字轉型方案來實現數字化,這就要發揮數字平臺企業在數字化轉型方面的作用,提供通用性較好的數字化方案。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3年)》也認為,要構建多層次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加強大企業對中小企業的技術指導和人才交流合作。大力培育工業互聯網龍頭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形成大型企業引領、中小企業廣泛參與的健康可持續生態圈。同時,深化重點行業拓展,廣泛開展供需對接,加強工業互聯網在重點產業鏈普及,以工業互聯網的規模化應用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文章來源:產業互聯網大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