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尋找SHEIN
車子從廣州市海珠區新滘路的一個布匹檔口開出,行駛50分鐘,到了番禺區的石碁鎮,市蓮路石碁村段185號。
此地是一處園區,周圍行人不多。透過圍欄往里看,是一棟棟標著阿拉伯數字的樓宇,都很樸素。園區門口有保安室,但沒有銘牌和廣告牌,只能從園區最外一棟樓上看到5個醒目的英文字母——SHEIN。
SHEIN(希音),一家非常低調的跨境電商公司,在全球獨角獸排名中目前估值僅次于TikTok和SpaceX。由于其產品上新速度大大優于ZARA和H&M這兩家快時尚公司,《經濟學人》為其專門創造了一個新詞——實時時尚(real-time fashion)。
大約9年前,在南京做女裝跨境電商的80后創業者許仰天,在拿到第一筆500萬美元風險投資后,南下廣州,尋找合適的服裝加工廠。不久,SHEIN將運營總部遷到了番禺。
“沒有廣州,SHEIN不會像今天這么成功。因為SHEIN最重要的模式是‘小單快反’,就是先少量生產多種款式的服裝,投入市場測試,再根據反饋對‘爆款’快速跟單,對冷門款進行修改和再測試,然后向海外銷售。這種模式需要有非常完善的供應鏈,能夠做到小批量、多批次、快速交貨。廣州恰好有這樣的條件,一城之內,從纖維加工、服裝設計到打板、出樣、制衣,最終驗收發貨,基本能在24小時內完成。這種‘配套全+響應快+上新多’的供應鏈效率,其他地方難以復制?!睆V州市場商會秘書長李英對我說。
在SHEIN番禺總部周邊一兩個小時車程,核心的供應商就有幾百家。
整個番禺目前有三四萬家服裝企業,其中7000多家是工廠,南村鎮塘步東村方圓3公里內有上千家制衣廠。很多工廠并不那么高大上,但一直保持著根據訂單快速組織生產資源、準時完成交付的習慣。它們之所以有如此的效率,一個重要原因是開車不到一小時,在海珠區中山大學南邊幾平方公里內,有著全球規模最大的面料輔料市場——中大布匹市場。一切材料在這里都能一站式搞定。
大市場+制造產業帶+SHEIN,再加上廣州極為便利的交通和物流,讓番禺南村鎮、大龍街、大石街、洛浦街、石碁鎮等鎮街的大量中小制衣廠,用不斷更新的產品擁抱著全世界的妙齡女郎。
我關注SHEIN數年,這次到廣州,我說哪怕進不去也要去看一眼。問了好多人,都說不知道在哪里。最后是一個朋友開著導航,把我送到了番禺石碁村。
朋友說:“真想不到在廣州的城鄉結合部,有這么一家神奇的企業?!?/span>
其實他導航的這個地址并不是SHEIN的運營總部,總部在萬博商務區的四海城,今年初剛遷入。我們所去的,只是一個“新織造園區”。
我所喜歡的廣州故事
作為一個在廣州邁出了職業生涯第一步、始終對這座城市懷抱深情的觀察者,SHEIN的故事,就是我所喜歡的廣州故事。
?首先,它是關于市場的故事。
SHEIN所依托的是廣州自然生長出來的,豐富而高效的專業市場以及產業帶。倘若追根溯源,這些市場最初可能只是幾個小商小販為了謀生,在相對寬容的監管環境中扎堆而成的一種存在。你可以說它難登大雅之堂,但它充滿活力,而且因為某些機緣會大放異彩。
在我看來,當代中國的市場經濟史,就是從廣州的市場、深圳的蛇口工業區、東莞的“三來一補”加工廠等等開始起步的。當年要了解什么是市場經濟,最便捷的方式之一就是到廣州,到各種市場里走走,看看,聊聊。
今天,在總建筑面積300萬平方米,由59個市場、2.3萬家商鋪、1.6萬多個市場主體集聚的中大布匹市場,經營著10萬種品類的面料輔料,無限齊全,無比新潮,價格便宜,交易、交通都很便利。
在這里可以看到,簡簡單單的一塊布,竟然有那么多顏色、材質和花紋,不管你想要什么,總有一款適合你。這里的市場分工非常精細,一個小老板可能在不同市場里都開著檔口,針對不同客戶群體的細分需求,分別經營不同檔次的輔料。甚至,在同一個市場,你讓他把檔口往旁邊移幾十米他也不愿意,因為客戶習慣在哪里拿貨就會走到哪里。檔口移到幾十米外,客戶的類型和客流量就可能不同。
?其次,它是關于開放的故事。
山東淄博人許仰天南下廣州成就大業,他在這里不用看誰的臉色,領導想見他也見不著,大隱隱于市,但所有市場資源、產業資源都向SHEIN的訂單開放。他在廣州實現了將中國供應鏈和世界市場的極致連接。
?最后,它是關于創新的故事。
在很多人看不太上的城中村、城鄉結合部,沉淀著各種生產要素和人力資源,SHEIN通過數字化的供應鏈管理,倒逼傳統的小作坊轉型為敏捷柔性的“快反工廠”,依靠更高的效率和成本的優勢把素以供應鏈見長的ZARA拋在了后面。
5月以來,圍繞專業市場的作用和高質量發展,我兩次到廣州調研,深感“長出來的市場經濟”比“造出來的市場經濟”更可靠,“生成”比“造成”更重要。
一個值得反思的“造成”的案例,是號稱“廣州第一民企”的“世界500強”雪松控股,最近已經被立案查處。這家企業和SHEIN一樣,也做供應鏈業務,但特征卻是“融資性貿易”,即通過自身體系內的“閉環”不斷空轉,做大交易量,然后以所謂“應收賬款”作為底層資產發行理財產品,或拉扯上國企合作、為其輸血。這種靠“空轉貿易”去融資、投資的模式當然不能持久。
雪松的玩法并不復雜,有人說,雪松之所以越“做”越大,是有些領導覺得恒大把總部遷往深圳后,廣州民企一個世界500強也沒有了,所以對雪松的地位很看中,對其問題則采取“寧信其無”的態度,有的政府國資平臺就是因為按領導要求給雪松提供了太多服務,深陷其中,苦不堪言。
曾幾何時,某些領導染上了“高大上崇拜”,以為“高大上”才是高質量發展,而不問其基礎是否扎實,業務是否可靠,效益是否真實。這種心態為那些敢吹會吹的“運作高手”提供了空間,不斷得手。
同時,政府急于求成,拼力“創新”,消耗了大量資源,造起了不少外表風光,里面卻并沒有多少內容、人氣空空的這個園區那個中心,更有一些“先進”項目沒多久就爛了尾。所有這些,反而成了對“高質量發展”的諷刺。
我喜歡SHEIN這樣的廣州故事。SHEIN并不是政府招商引資招來的,而是一個了不起的創業者,充分認知到廣州既有的市場與產業價值,在有著市場經濟自然肌理的土壤里,樸素而有力地長出來的。如果不是SHEIN成了一個超級獨角獸,它所依托的那些市場、產業帶和大量有活干有錢掙的工作崗位的價值,可能還是得不到充分認知,甚至被視為中低端產業的落后代表。
從中大布匹市場到番禺的服裝產業帶,我好像重新上了一堂課——
市場,是廣州的根。
市場意識,是廣州的魂。
市場價值與廣州底蘊
1990年我剛到廣州工作時,是從區莊夜市、西湖路夜市開始體會市場二字的含義的。那時的理解很膚淺,就是覺得熱鬧、方便,同時對廣州人白天上班晚上擺攤、一點不覺得掉分的形象留下了很深印象。
這次調研中感到,市場是錨,是網,是“產業+就業”的驅動器,是環環相扣、多元共生、外部性極強的連接器,也是潮流、品牌、新生活方式的窗口與舞臺。
廣州的專業市場最多時有1000多家,今天在總量規模、品類齊全、輻射能力等方面仍處于全國領先。截至2022年底,廣州共有專業市場551家,商戶超過18萬家,億元以上市場108個,涵蓋了41個工業大類中的35個。
中大布匹、流花服裝、站西鞋材、三元里皮具、一德路海味、芳村茶葉、增槎路農副產品、番禺珠寶等十多個市場集群享譽全國乃至全球。在紡織服裝、皮具、中藥材、茶葉、水產品等領域,“廣州價格”已經成為國內外同類商品生產與銷售的風向標。
市場不是孤立的,而和產業緊緊連在一起。
白云區的三元里商圈,是中國最大的皮具市場集群,有35個市場,1.2萬家營業戶,1200多個皮具品牌,年交易額400多億元,帶動了上萬家工廠、超百萬人口的就業規模。
以美博城、白云美灣廣場為代表的美妝日化市場,廣州有近10家,是亞太地區最大的化妝品市場集群。廣州的化妝品生產企業接近2000家,占全國的1/3以上,是產業鏈最完整的產業集聚區。
讓我特別意外的,是全國每銷售10件高端鉆石首飾,至少有3件是在番禺設計、切割和鑲嵌的。番禺及周邊地區已成為全球重要的珠寶產業集聚地,國內最主要的珠寶生產和出口基地。歐盟、美加、東南亞等地銷售的很多鉆石首飾都是“番禺造”,經過香港輻射出去。
廣州會做市場,市場鐘愛廣州,這并非偶然,而有著天時地利人和的深厚底蘊。
廣州的商業文化源遠流長,早在秦漢時期就開始進行海上貿易。
廣州也是世界城市史上罕見的,歷經千年而不衰的商都。清代廣州因有外貿之利,每年為宮廷“采辦官物”,圓明園內的西洋樓的洋玻璃燈、地氈、自動玩具、機械鐘表、西洋鏡、銅版畫等物件,均由粵海關通過廣州的洋行商人采買運京。
1957年廣交會創立,鼎盛期占全國出口量的一半以上。飛天茅臺酒就是在廣交會上聽從了港商建議,將帶有砂眼的黑陶酒瓶改成樂白瓷瓶,將紅星商標改成參考敦煌壁畫、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飛天商標。
改革開放后,廣州在水產品領域率先進行允許價格波動、隨行就市的改革,開中國市場經濟之先河。
70年代末,時任廣州市水產局局長的尹春晏在調研中發現,市民沒魚吃的根本問題在于市場關閉、價格管死,解決吃魚難的根本出路在于開放市場、搞活價格,于是向市委建議,逐步開放水產市場,先把屬于“非計劃產品”的生魚、鯽魚、塘虱、泥鰍等河鮮雜魚和小水產放開。
不久,在一德路辦起了全國第一家水產品行欄貨?!獜V州河鮮貨棧,河鮮雜魚實行自由購銷,隨行就市,議價成交。
有了市場,把市場搞活,價格信號就會有效引導供給側的變化。“活”價促產,以“活”引貨,市場上的魚很快就多了,都是活的,還要猛的,所以叫“生猛”。
自古而今,廣州和市場,冥冥中一起生,一起長。
市場,就是千年商都的基業,千年商魂的載體。
一方水土一方人,商脈滋養城脈,廣州人的勤力、守信、開放、務實、自由自在樂享生活等等氣質,就是在這樣的商業環境中,潤物無聲又異常堅韌地形成了。
清初學者、“嶺南三大家”之一屈大均曾說,珠三角魚農是“左手數魚,右手數錢”。80年代有一部以廣州市場為背景的電影《雅馬哈魚檔》,歌中唱到,“街邊仔,街邊女,我開個魚檔來做生意,雅馬哈魚檔真威風,這里的鯇魚又大又生猛”。
靠市場、靠自己、靠奮斗,加上一條“和氣生財”,“伺候”好顧客,這就是我到廣州后不久就認識并認同的文化精神。
遺憾與教訓
廣州的市場也有過遺憾和教訓。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北京路仰忠街自發形成了賣珠鏈、耳環等小飾品的專業市場。1995年,區政府有官員認為存在臟亂和安全隱患,影響城市形象,應該搬遷。商戶強烈反對,甚至寫了一副對聯:
撤市場,仰忠街人丟飯碗;
迎國檢,政府大人戴紅花;
橫批:各得其所。
迫于商戶壓力,區里遂將附近一處物業改建為室內批發商場,引導入室經營,但因周邊民居、單位紛紛將房屋出租為商鋪,又產生了違章搭建、噪音擾民等問題。最后,2000年,擁有700多名商戶的飾品市場被整體搬遷到1.5公里外的一處精品市場。還想留在原地的,工商、消防部門反復檢查,最后一個不剩。
不料新址的人氣遠沒有原來暢旺,不少飾品大戶干脆轉戰浙江義烏,成為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崛起的中堅力量。直到今天,義烏一些做飾品的大戶還常說,仰忠街批發市場很可惜,沒有做好承接轉移,多年積淀一朝而散。而義烏對市場高度重視,有統一合理的規劃和優質的服務,后來而居上。
2008年亞運會前夕,廣州進行新一輪批發市場的升級改造,一德路的玩具精品批發市場——藝景園,因涉及違建,被強制搬遷。這次廣州吸取了仰忠街的教訓,先找好了承接地,將李嘉誠旗下兩大集團和廣州國際玩具中心有限公司聯手開發、一期就有800個商鋪的黃埔區廣州國際玩具禮品城作為安置點,黃埔區政府還給搬來的每家商戶1500元的補助。
但這個項目又成了教訓,開業五六年了,開門的商鋪還不到兩成,當初規劃的配建項目也改建成商品房。很多商戶又搬回了一德路。
從政府角度看,引導老城區的專業市場遷到郊區外圍,有充分理由,也用心良好,但常常事與愿違。最近的一個案例,是位于番禺化龍的廣州國際商品展貿城。政府希望老城區的專業市場升級為展示中心,將批發功能都遷到這里。但這個號稱“全國最大商品展貿城”的龐然大物,出租率也遠遠低于預期。
無論仰忠飾品街的“一搬就死”,黃埔玩具城的“搬而不動”,以及化龍商貿城的步履遲緩,教訓背后的規律值得深思。
很多地方的建設與發展,都喜歡做增量,做新規劃、新建設、新形象,而且很急迫,總是想迅速舊貌換新顏,卻往往忽視了市場的自然肌理的生成因素,忽視了市場、商圈和產業、企業間的血脈交融關系,忽視了打造產業生態不能想當然,一個生態固然需要參天大樹,也需要灌木和小草,而且簡單移植的存活率往往很低。
究其本,還是前面所說,市場是生成的,不是想造就能造成的。
以中大布匹市場為例。最初是在上世紀80年代,廣州海印橋橋底有一群擺地攤、賣毛線的“走鬼”(流動小販),非?;钴S。1987年政府整頓市容,他們無處藏身,決定遷到中山大學南邊的一片荒蕪之地。一開始還是擺地攤,后來附近村子的農民用鋼架、石棉瓦搭了一些鐵皮屋作為簡易檔口,租給攤販,慢慢形成了一個專做布匹的市場。
90年代中后期,市場里的鐵棚檔口改成了磚結構的商鋪,攤販們開始入室經營。圍繞市場,周圍幾個村的村民建起了出租房,每個房子就是一個小小的服裝加工廠,很簡陋,“廠住不分”,好處是靈活,響應速度很快。
以此為雛形,為基礎,經過不斷升級換代,到了今天,中大布匹市場從外觀看已是不乏一棟棟現代化商業樓宇的繁華商務區,從內涵看則從單純的布匹市場發展成由布料交易、成衣加工、服裝配件、物流倉儲、辦公、展覽等組成的產業集群。從當年的若干間鐵皮屋到今天全世界最大的紡織類專業市場商圈,滄桑巨變,用了30余年!
從自然主義的初級市場,到更好的市場,越來越好的市場,這是一個過程??梢韵M煲稽c,但不能心太急,更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很想找幾個最早的“走鬼”,聽他們講昨天的故事。沒有他們當初的選擇,今天全球最大的布匹市場集群不一定在廣州。因為有了中大布匹市場,再加上流花、 十三行、沙河、新塘、石井五大服裝市場集群,廣州才形成了從面料輔料開始到時裝發布的完整生態圈,涉及數以萬計的企業,數以千計的品牌,上萬的設計師,數十萬的產業工人和相關服務人員。這還只是在廣州,如果考慮到廣州市場對全國、全球的帶動,這些數據還會增加很多。
這樣的創業與經營不光榮嗎?這不是高質量發展嗎?在我看來,14億人的衣食住行人間煙火就是最大的市場;在有著巨大現實需求的民生領域,抱著改善主義、漸進主義的態度,踏實進步,久久為功,這就是高質量發展。
相反,那種總是迷戀增量效應,動輒就搞大動作、先破后立、推倒重來的做法,其結果往往是增量遲遲起不來,存量則流失了一大把。而當市場的自然肌理被破壞,由市場牽引的整個產業的生命力也不復存在。
在新滘路一個布匹檔口,一對從汕頭來到這里十幾年的夫妻對我說:“如果中大這個市場搬走了,我們也就不做了,回老家了。我也不知道會有什么影響,反正周圍這么多住宅區的房價肯定會大跌?!?/span>
正在停摩托車的隔壁檔口的老板接了一句:“(如果市場搬遷)我也會走,因為客人習慣了來這里,我在這里才能很容易地拿到訂單?!?/span>
“商貿之都”需要合力,需要創新
之前我在廣州調研,主要是制造業企業,如歐派家居、視源股份、佳都國際、小鵬汽車、金發科技,也去過唯品會、匯量科技這樣的互聯網企業。
我在廣州第一高樓周大福金融中心的一間公寓寫這篇文章時,窗外就是世界級現代都市的夜景。非常美麗。所有這些,我都喜歡。
而對廣州專業市場的調研,則讓我重溫了那些30多年前吸引我、打動我的廣州因素。
他也許是沙河服裝市場的一個小老板,上午到中大布匹市場買好布料,交給附近的某個制衣作坊。作坊老板立即進行分工,可能還需要加多兩個零工,就走在外邊的路上,可以立即招來或借來。幾個工人通宵干一晚,裁布、縫紉、釘紐扣、熨燙、裝袋。就算半夜突然發現某種材料不夠,一個電話也有人馬上送貨上門。第二天一早,沙河市場的老板就能收到貨,發往全國。
這種樸素的市場經濟實踐,蘊含著關于服務、分工與專業化的深刻道理。
我在調研中也看到,無論是市場還是市場周圍的作坊工廠,都存在不少有待優化、升級的問題。市場的發展商、經營者、村里的作坊主應該跳出單一的經濟利益維度。唯有政、商、村、企、社(會)集思廣益,共同努力,才能讓市場既不脫離自發的邏輯,又能有自為的進化。
這是一盤棋,每個棋子都不能少。要是市場沒了,作坊工廠也就沒了。要是作坊工廠沒了,市場也會被架空。
事實上,廣州專業市場的高質量發展,已經摸索到了一些新辦法。
經營鞋材市場20多年的新濠畔集團負責人說,過去做市場當當房東、收收租金就可以了,現在他們拿出了1萬平方米免費讓頭部設計師進駐,要打造鞋業的流行趨勢中心?!皩I市場正從以前的個體市場轉變為品牌總部基地,轉型為涵蓋實力工廠、原材料、設計研發、展貿銷售的一站式服務中心,讓各環節的中小企業都能在商圈內滿足各種需求。”
美妝專業市場美博城,是廣州首批商品交易市場優化升級的試點市場。盡管遭遇疫情,他們仍然斥巨資從市場形象、服務功能、發展理念等方面實施了全面升級改造,環境高端了很多,人氣也旺了很多。
以前主要是拿貨看板的B端客戶進來,疫情中很多女性在家美甲,美博城升級后的環境很吸引她們,她們就在小紅書上發種草筆記,現在有不少網紅、C端顧客也常來打卡。
美博城還打造了線上展廳,突出專業性,與零售電商形成差異化競爭;打造了“好物臻選”線上平臺,拉動C端銷售;打造了國際館,引入物美價廉的小眾國際品牌。
著名的白馬服裝市場,創立了BM青年設計師孵化平臺,為有市場潛力的品牌和青年設計師提供專業的培育平臺。小程序“白馬嚴選相冊”在滿足采購商線上看貨、選貨、詢價需求的同時,也助力白馬自身,能夠更精準地招募和更好地服務采購商。
一德路上的萬菱廣場,經營玩具、精品、家居飾品等,場內有1200萬種商品銷往全國。作為“廣州市市場采購貿易集聚區拓展試點市場”,萬菱廣場引入了進出口一站式外貿綜合服務,為廣大中小微企業提供報檢、訂艙、通關、外幣結算、國際物流、退稅、工商注冊、金融、財稅等一條龍服務,幫他們有效解決出口難、結匯難等問題,降低買單出口查驗率高、離岸賬戶被關停、地下錢莊失信失聯等稅收或法律風險。
顯然,專業市場正越來越專業,從傳統的商品交易市場轉型升級為全產業鏈的、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服務型市場和產業促進型市場。事實上,很多實體企業就是在專業市場里,找到了更好的產品研發、原材料、生產設備、電商直播、物流等合作伙伴,優化了資源配置,提升了效率和效益。
永遠做市場的朋友
5月5日舉行的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提出,堅持三次產業融合發展,避免割裂對立;堅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能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
從我的調研看,傳統市場不等于落后,而是基礎,是根,完全可以通過與時俱進的創新,發揮聚合性、牽引性的作用。
通過調研,我對廣州有如下建議:
1、進一步增強對專業市場重要性、有形價值和無形作用的深度理解。專業市場是廣州得天獨厚的稟賦,是廣州的優質資產和全球影響力的重要來源,是打造國內外雙循環商貿中心的基礎,是興業富民的良好平臺。
2、專業市場的轉型升級,首先是理念、功能、方法的轉型升級,而絕不等于一搬了之。一定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盡可能采取“現地主義+改善主義+數字化轉型”等方式,因為這樣易于延續商脈、人脈,而不會切斷市場和客戶、產業之間的有機聯系。
3、建議政府深入調研,廣納民意,對標全球和國內標桿,從頂層設計上充分滿足產業的發展趨勢和要求,從施政理念上更加善待和珍惜市場主體與產業主體,鼓勵、引導其往園區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專業市場以及由此而生的整個產業鏈,是重要的基礎設施。市場也不只是線下的集散中心,還是價格中心、信息中心、潮流中心,是商品流、資金流、物流、人流的晴雨表,利用這些數據可以開發信息產品、金融產品,讓廣州不僅是商都,也是商業信息之都。
4、建議政府在調研互動、明確未來廣州專業市場的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后,舉行專業市場高質量發展大會,表彰先進,鼓舞士氣,共啟未來。同時,在實操層面,對于市場升級等需要多部門審批的問題,要建立高效聯動機制,推動各部門形成合力,使申報流程清晰明確。在減稅降費、降低企業用電成本、發展普惠金融、促進消費優惠等方面,也有大量工作可做。
市場需要長期培育,目前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絕大部分專業市場都是租賃的,而且租約不長,影響了投入者的積極性。一些市場已經老舊,亟需改造,但受制于產權及租期,改造動力不足。大部分專業市場的產權是村集體的,城市更新特別是舊村改造應充分考慮到如何與產業緊密融合,為專業市場預留發展空間,讓城市更新也能成為存量產業上水平的助推器、加速器。
5、市場從業者也要主動參與,為政府建言獻策,以建設性的態度,采取更加符合新發展理念的規劃、投資、開發、運營方式,增加方方面面對市場的信任與信心。
在某種意義上,市場經濟就是關于市場的經濟。市興則城興,無市則無城。
擴大內需,發展產業,造福民生,解決就業,都離不開市場。千萬不能因為市場太過尋常,就不予應有的重視。長此以往,市場也可能失靈、失魂、失常。
萬涓成水,終究匯流成河。市場的力量,是無法阻擋的力量。
廣州,守住根,找到魂,可以從重新認識市場,高質量發展市場開始。
無論昨天的光榮還是曾經的教訓,都是今天的墊腳石,重要的是相信自我,超越自我,創造新未來——
做市場的朋友。做更好的市場的朋友。永遠和市場做朋友。
文章來源:秦朔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