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
我們一起來看看
來自廣西日報的詳細報道
平南:在“東紡西移”升級版中實現共贏
——探訪中國(貴港)紡織服裝時尚新區
近日,在2023年全國紡織服裝產業園區工作會議上,中國(貴港)紡織服裝時尚新區(以下簡稱時尚新區)獲中紡聯授予全國紡織服裝產業園區(試點)共建園區。
貴港市副市長、平南縣委書記周仕志介紹,近年來,平南縣按照貴港市提出的“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抓創新、育品牌、拓市場”思路,以及打造培育木材加工、新能源(智能)汽車及電動車、紡織服裝、綠色建材、農產品精深加工五個千億元產業集群的目標,依托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良好的營商環境,聚力打造時尚新區,通過招大引強、精準承接,吸引了來自東部沿海地區的256個紡織服裝項目,合同投資額340多億元。目前投產(試產)企業34家,在建項目57個,實現了產業集聚新格局,并在打造“東紡西移”升級版中實現互利共贏。
01
訂單充足生產忙
5月11日,位于時尚新區的同生紡織公司生產車間,生產設備高速運轉,200多名工人在各自的崗位上嫻熟地操作各類機器有序忙碌著。廠長許兵介紹,該公司訂單充足,目前企業已經滿負荷生產,訂單已排到6月,運送原料的大卡車都排到了廠門口。“下一步還要繼續擴大產能。”

同生紡織公司成立于2020年11月,總投資2.5億元,用地57畝,是一家從事箱包、鞋面等帆布面料產品的織布企業。“目前有進口織布機40多臺,月均產能80萬米;印染設備40多臺,日生產能力10—12萬米。”許兵說,今年一季度產值2000多萬元,預計全年產值2億多元。
今年2月以來,平南紡織服裝行業迎來產銷旺季,時尚新區內的各大紡織服裝企業趕訂單、忙生產,車間內到處回蕩著機器轟鳴聲,一片火熱景象。
企業的發展帶動了當地不少群眾就業,在這里工作的200多名工人,70%來自周圍鄉鎮。訂單的火爆也讓工人的“錢袋子”鼓了起來,工人月工資6000元至8000元。家住平南縣上渡街道大成村的莫敏賢夫婦是最早一批進入企業工作的員工,不僅見證了企業的發展,也掙到了不錯的薪酬:“離家近,從家里過來車程10多分鐘,非常方便,我們倆的工資加起來有1萬多元。”
“同生紡織公司是目前園區最大的織布企業。”平南縣紡織服裝產業服務中心主任何仲武介紹,時尚新區內的大成園區已投產織布企業15家,去年織布約22萬噸,實現年產值58億元、稅收2億元。此外,還有14家印染企業已投產,5個配套項目竣工,即將開工建設51個項目,帶動了近5000人就業。
02
智能織造效率高
面對紛至沓來的訂單,如何保證生產能跟上?
“我們購置了一批先進的生產設備,不僅減少了人工,還提高了生產效率。工人只需站在一旁設置數值、檢查布匹質量等簡單的操作即可。”順著許兵指的方向,記者看到,6臺驗布打卷機一字排開,不停地進行驗布、打卷、切邊,隨后送上傳送帶進行包裝封口……這些工序全都自動進行、一氣呵成。許兵介紹,每臺驗布打卷機只需1—2名工人,勞動力成本比之前最少縮減了1/3,而且包裝質量更好。公司還從比利時引進了40臺全球同類設備中較為頂尖的必佳樂伽馬型劍桿織布機,“相較于普通的織布機,它的質量更加穩定,故障率低,同等時間里生產的布料更多、質量更好、效率更高。”
▲布嘉迪服飾公司實現智能化生產
同在園區的布嘉迪服飾公司生產車間,智能設備也被運用到生產中。只見一條U型生產線上懸掛著的一塊塊布料正被有序傳送到各個工位,工人將布料取下,完成相應操作后把布料掛回傳輸線上,按動控制按鈕,再自動傳輸到下一處工位。在每一個工位上方,還有一塊巴掌大的顯示屏,記錄著工人進行的工序、產量等信息。
“這是服裝吊掛生產線,從裁片到成品的所有工序都能在這完成,不需人工搬運,實現整個生產流程信息化與高效作業,節約了時間和成本。”廠長莫麗華介紹,目前公司正在加裝兩條服裝吊掛生產線,預計一個月后可投入使用。
“東部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很多紡織服裝企業選擇落戶平南,并不是將落后淘汰的設備、工藝轉移到這里,而是在產業轉移中實現技術升級和工藝換代。”何仲武介紹,平南縣積極引導東部企業通過技術升級、設備更新、工藝換代,在打造“東紡西移”升級版中實現合作共贏。
03
紓困解難促發展
前不久,園區內的贏煊服飾公司、幫亮服飾公司向平南縣紡織服裝產業服務中心反映園區內部分支線供水管主管沒有鋪設,影響企業建設進程問題,希望服務中心能夠幫忙解決。
接到企業情況反映后,該服務中心立即組織工作人員現場勘探,并召集企業、城投公司和施工方一起討論施工方案,落實供水管主管安裝作業。經過協調推進,施工方按企業更改的設計重新安裝出水口,并在4月中旬完成了該支線供水管主管鋪設,為企業加快竣工投產掃除障礙。
何仲武介紹,為加快項目建設,平南縣進一步優化服務水平,落實“媽媽式”服務,從企業落戶到竣工投產全過程,提供無條件、全過程、全方位的主動式、親情式服務,全力為企業排憂解難。“服務中心按照一個企業、一套檔案、一支隊伍、一包到底的‘四個一’模式對每個入園項目落實‘一對一’跟蹤服務,突出抓好項目要素保障,積極為項目爭取資金、土地指標等要素支持。同時,組織工作人員每周深入項目一線走訪不少于2次,及時發現、協調解決項目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今年以來,該服務中心共為企業辦理不動產證15張、總平圖審查20份、施工圖審查10份,為企業解決困難問題30多件次,有力推動了企業的發展。(唐正芳 莫舒華 麥棟華)
(2023年5月17日發布于廣西日報)

主管| 中共平南縣委宣傳部
出品|?平南縣融媒體中心
來源|?廣西日報
編輯|?于萬年
責編|?盧昱冰
審核| 韋挺松
簽發| 余世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