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發展數字經濟成為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方向。利用數字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的改造,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強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成為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同時,供應鏈創新和應用已經成為國家安全戰略,關系到我國經濟安全與高質量發展。由此,將數字技術與供應鏈進行有機結合,實現供應鏈數字化,成為行業矚目的焦點。
供應鏈發展的“必選題”
當前,著力提升供應鏈數字化水平,已經成為建立高質量供應鏈的共識。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要以供應鏈與互聯網、物聯網深度融合為路徑,創新發展供應鏈新理念、新技術、新模式,打造大數據支撐、網絡化共享、智能化協作的智慧供應鏈體系。在日前舉行的第二屆中國政企采購數字供應鏈生態峰會上,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蔡進在致辭中指出,在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今天,數字化能推動產業變革,增強供應鏈價值創造能力,在愈發復雜的國際環境中確保供應鏈的韌性與安全。
對企業來說,無論是提高供應鏈管理效率、降低采購運營成本與資源浪費,還是有效連接上下游需求,打造成熟的供應鏈生態圈,都離不開數字化的賦能。中物聯公共采購專家委員會專家、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產業學者平慶忠在接受《現代物流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全球經濟已進入供應鏈時代,數字化是供應鏈降本增效、建設高質量供應鏈體系的必由之路,對供應鏈企業來說,數字化已不再是“選擇題”,而是“必選題”。
“數字化之所以受到供應鏈企業的重視,是因為其能夠解決供應鏈長期存在的成本、效率和浪費等問題。”平慶忠指出,上世紀80年代,日本豐田在意識到供應鏈過程中存在的低效、浪費等問題后,采取人工的方式優化供應鏈,有效提升供應鏈體系效率,但這種模式很難被復制,無法滿足多數企業優化供應鏈的需求。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互聯網技術被越來越多應用到工業領域,在信息的采集、存儲、應用等方面具備無可比擬的優勢,極大推動了供應鏈管理的成熟。
在越來越多企業的實踐下,數字化技術與供應鏈管理深度融合已經成為企業構建高質量供應鏈的必然路徑。根據美國物資搬運協會(MHI)和德勤共同發布的報告顯示,80%的企業認為,數字供應鏈未來5年將占據統治地位,16%的企業認為數字供應鏈已經占據統治地位。因此,當今供應鏈競爭的模式已經變成了基于數字化環境之下的競爭,不積極擁抱數字化的供應鏈企業將會處于弱勢,甚至被淘汰。
安全管控是保障
供應鏈數字化成為大勢所趨,也成為各國促進產業鏈供應鏈發展的重要舉措。
平慶忠表示,我國在發展數字供應鏈上具備很大優勢。我國是最早認識到互聯網與數字化開創性意義的國家之一,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的產業數字化水平不斷提高,誕生了一批世界級的互聯網企業,促進了我國整體數字化體系建設,為我國傳統產業進行賦能。此外,我國也十分注重算法的搭建與數字人才的培養,可以說,在數字化這條賽道上,我國與歐美發達國家已處于同一起跑線。
在數字化與傳統產業融合上,國家電網、中國鐵建等國央企也充分起到帶頭示范作用,數字化滲透率不斷上升。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公共采購分會常務副會長胡大劍表示,2016年到2022年,中央企業上網采購率由55.4%上升到89%,電子招投標率由44.6%上升到81.4%,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步伐明顯加快。
不過,在數字供應鏈建設的過程中,也需要正視困難與痛點。平慶忠談到,推進數字供應鏈建設,必須建立有效的模型,這不僅需要專業的算法,也需要芯片等硬件的支持。當前,我國在芯片等硬件領域與發達國家仍有一定差距,解決這一問題,就能有效提升計算能力,為供應鏈數字化轉型提供更大助力。
數字安全也是供應鏈數字化過程中必須妥善解決的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在第二屆中國政企采購數字供應鏈生態峰會上指出,在我國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的相關政策文件中,“推廣安全可信的網絡產品和服務”被著重提及,數字安全不言而喻。他表示,對供應鏈而言,數字化所帶來的變革無疑是深刻的,但與此同時,數字供應鏈一旦受到攻擊,造成的損失也十分慘重。2021年,美國最大的成品油管道運營商受到勒索軟件攻擊,被迫關閉其位于美國東部沿海各州供油的關鍵燃油網絡,導致東海岸17個州與華盛頓特區進入緊急狀態。因此,要保障供應鏈安全穩定運行,必須建立供應鏈安全管理體系,實施供應鏈安全評估,加強供應鏈安全管控,實現產業鏈供應鏈的健康發展。
沈昌祥建議,供應鏈企業應在整個采購供應鏈過程中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等相關法律,做到采購、產品等數據的風險評級、評審備案、定期檢測,建立完善的信息管控體系、監督檢測體系和預警應急體系,保護敏感信息,應對網絡風險。
找準定位是關鍵
目前,許多企業都認識到數字化對降本增效、提升管理水平的作用,并積極利用數字技術改造業務流程,構建數字化管理體系。不過,單個企業進行數字化改造并不能有效提升整個供應鏈的數字化水平,在以產業協同為主要特征的供應鏈中,如何協調上下游企業的利益關系,優化整個供應鏈的運行效率,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平慶忠表示,個別企業著眼自身利益,不愿讓步于供應鏈的整體利益,造成了供應鏈整體與局部之間的矛盾,阻礙供應鏈的整體發展,這需要一定標準與規則的約束。但是,規則的約束不能限制市場自由行為,也無法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要增強供應鏈上下游協同,利用數字化提升供應鏈整體發展水平,需要企業與社會的共同努力。
對于如何提升供應鏈數字化水平,平慶忠認為,開展平臺化建設,是實現供應鏈數字化的重要舉措。“平臺是供應鏈邁向數字化的解決方案之一,政府、大型國央企等主體具備較強的實力、影響力與數字化能力,其打造的互聯網平臺能夠有效對接上下游企業及終端客戶,制定完善的平臺規范和體系,協調不同供應鏈、不同環節之間的關系,實現優化資源配置、提升供應鏈運行效率的目的。”
實際上,越來越多企業都將打造聯通上下游的系統平臺作為發展數字供應鏈的重要舉措。中國交建集團建立了包含采購、供應、供應鏈控制等環節的供應鏈信息系統,推進業務、財務一體化與數智化供應鏈轉型升級;廈門象嶼集團有限公司打造“嶼鏈通”數字供應鏈服務平臺,推出嶼倉融、嶼途融、嶼采融三大產品矩陣,充分發揮供應鏈集成服務、供應鏈風險管控和綜合物流服務能力。隨著行業數字化接受程度的提高,大型企業對供應鏈平臺的投入將不斷加大,競爭也將更加激烈。
對于中小微企業如何融入數字供應鏈賽道的問題,平慶忠認為,最重要的是找準自身在整個供應鏈中的位置,發揮自身價值。“中小微企業雖然不具備搭建平臺的能力,但依然可以轉變自身思維,以主動的姿態融入供應鏈的協同中。為此,企業不僅應借助平臺的力量,努力適應平臺規則,還要具備專業化、定制化等思維,建立自身獨特的產品優勢,實現自身發展。”
伴隨著供應鏈的數字化變革,整個行業的規范程度也在不斷提升。2022年10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了《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管理體系 供應鏈數字化管理指南》國家標準,已于2023年5月1日正式實施。該國標提供了供應鏈數字化管理的主要視圖,并對供應鏈體系的設計、管理、風險管控等方面給予引導,為企業開展供應鏈數字化管理指明了方向。毫無疑問,隨著更多企業積極擁抱數字化,數字供應鏈向全行業滲透的步伐將持續加快,對產業轉型升級所帶來的成效也將不斷顯現。
文章來源:產業互聯網大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