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決定在上游供應鏈上再下一城。李寧公司于23日晚間發布公告稱,曾在2019年投資約為15億元用于收購廣西一地塊的土地使用權并建設供應鏈基地,如今要打造高端智能制造及柔性供應鏈基地以及高水平研發及體驗中心,滿足未來發展需要,決定將投資額增加至33億元。
根據投資協議,李寧收購的上述地塊為工業用地,總面積達590畝,公司承諾,該項目將會于簽立投資協議后5年內實施及投產,而且該項目所產生的年度收益將達不少于350萬元/畝,年度應付稅項將不少于20萬元/畝。
據了解,李寧在廣西的供應鏈基地包括原材料、運動鞋、運動服裝等研制制作集群化供給基地。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2019年前,成立于1990的李寧沒有自建過生產工廠,廣西的項目是李寧第一次自建工廠,也是品牌首次進入體育用品供給鏈上游的出產制作環節。
相較之下,以安踏、特步為代表的晉江品牌,皆是以自建工廠代工起家,逐漸走上品牌化路途,在規劃的過程中開始同其他工廠合作;唯有李寧在創建之初便是品牌驅動,將產品外包。外包的優勢是投入小、風險小,但管控不便;而自建觸及土地、建造、設備、人工等費用,投入高,但本錢能夠長期攤薄,且出產環節的盈利能夠掌握在自己手中,產品質量穩定、可控。隨著國內體育運動市場的回暖以及公司體量規模不斷擴大,自建工廠成為了李寧業務發展的一個必要選項。
對于選址在廣西南寧,李寧董事會主席李寧當時稱,除了回饋家鄉外,還因為該地的地理位置可以輻射東南亞市場,同時廣西面向整個華南市場及粵港澳大灣區,物流便利,勞動力充足。“整個體育用品價值鏈很長,以前我傾向于輕財物、做品牌端,經營多年再來看,依然需求把才能向兩頭延伸,一頭是途徑零售,一頭是成衣成鞋的出產制作,使得我們由出產到零售的品牌辦理整個價值鏈上,尋找到一個更高效、更持續的形式。”
但李寧也強調,上游生產環節不會無度擴大,如果全部生產來自自建工廠,那么應對市場零售端的調整靈活性就會變弱,難以捕捉零售機會。李寧的期望是廣西工廠能占到集團三分之一的產能規劃,其余產能繼續尋求外部供應商合作。
從規模上看,如今的李寧在體量規模上僅次于安踏體育。2022年,李寧全年收入達258.03億元,同比上升14.3%;凈利潤為40.64億元,同比上升1.3%。李寧品牌門店在2022年凈增加360家,其中直營門店凈增265家。
李寧在財報中稱,2022年市場消費需求疲軟勢頭較為明顯,同時,隨著國內供應鏈和產業升級,原材料及人力成本上漲,采購成本也隨之上升。
對于李寧這樣規模的企業來說,加強供應鏈上游的布局可以更有效的控制成本、保證產品的出品質量,且對品牌的美譽度有正向的價值。“長期大量對外采購、外包,產品的出品質量、時間未必能保證。
隨著零售環境好轉及消費場景修復,多家機構看好運動龍頭繼續實現良好增長。中信證券研報分析,疫情沖擊運動鞋服行業2022年銷售,但國產品牌在產品、營銷、渠道端仍在持續進步,安踏、李寧、特步市場份額在增加,充分把握了海外品牌退潮后留下的市場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