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Vogue Business
人工智能早已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尤其是在疫情的催化和技術的革新下,這項虛擬技術進一步顯示了其在不同領域的巨大潛力。時尚行業歷來與人工智能技術有著緊密的關聯,隨著這場圍繞人工智能的討論愈演愈烈,嗅覺敏銳的品牌方從中看到了將巨大流量轉化為一門生意的可能性,不斷探索著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界限。人工智能參與時尚產業并非一朝一夕之間,傳統的時尚產業結構早已被打破,這究竟為時尚產業帶來了什么?
隨著智能化和數字化探索逐漸加深,人工智能所應用的廣度和深度都得到了快速的拓展。2022年,人們就能通過圖像生成工具創作出堪稱專業的繪畫和攝影作品,包括 Dall-E 2(由OpenAI 創建)和 Stable Diffusion(由 Glaviano 創建)在內的生成工具大受歡迎。
隨后 OpenAI 發布備受關注的聊天機器人 ChatGPT ,在 5 天內就獲得了 100 萬用戶。通過進一步的更新換代,各大企業可將其嵌入到自身的應用程序、網站、產品和服務中。顯然,ChatGPT 正式打響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第一槍,自經上市便引發了極大的反響,乃至于各大企業紛紛入局這場 “技術戰”。接下來,谷歌、微軟、Salesforce 和亞馬遜等公司爭相發布了人工智能生成服務,乘上這股 AI 風潮。
圖片來源:VOGUE BUSINESS ANALYSIS OF GOOGLE TRENDS DATA
根據 Acumen Research and Consulting 的數據,生成式 AI 的全球市場規模預計將從 2021 年的 79 億美元增長到 2030 年的 1108 億美元。麥肯錫表示,在未來三到五年內,生成式人工智能將為服裝、時尚和奢侈品行業的營業利潤增加 1500 億至 2750 億美元。“我從沒想過在有生之年我能看到這樣的東西出現,” 谷歌 AI 技術專家 Rupert Breheny 說,他試圖打造前所未有的時尚圖景。
圖片來源:VOGUE BUSINESS COMMUNITY POLL
當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大門進一步被撬開,人工智能市場便呈現出一派熱鬧景象。根據 CB insights 的數據,在過去一年中,在財報電話會議中提及人工智能的次數增加了近 79%,而在創業孵化器 Y Combinator 今年冬季的投資計劃中,有 22% 的創業公司專注于人工智能領域。
根據《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預測,娛樂、時尚和營銷等創意產業將最有可能首先受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影響。對于各個行業而言,增加人工智能預算已成大勢所趨,而零售和電商行業顯然是最為迫切的行業之一。根據 AI 數據培訓和軟件公司 Scale AI 的數據,在未來三年內,74% 的零售和電子商務公司都表示將增加在 AI 方面的支出。
圖片來源:VOGUE BUSINESS ANALYSIS OF GOOGLE TRENDS DATA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革新與進化,AI 正進一步滲透時尚行業,通過介入 “人、貨、場” 領域,重寫時尚圈新秩序。
2023 年 1 月,供應鏈初創公司 Cala 成為首批將 Dall-E 技術引入到其產品中的公司之一。通過該項技術,人們可將最初的創意想法通過程序生成具體的設計方案,在預覽后可以對方案進行任意的修改和完善,最后再投入到實際的生產中。3D 產品創建公司 Threekit 近日推出了 AI 定制程序 ThreekitGPT,用戶可以根據品牌的風格調性定制出滿意的產品。
隨著人們對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進入了新的層次,時尚和美妝品牌也紛紛在此領域展開了嘗試。人工智能在時尚領域的用途正不斷擴大,通過人為地輸入一系列關鍵詞,人工智能就能在短時間內生成一系列廣告圖像、影片,甚至是完整的虛擬服裝系列,乃至于打造各種各樣的虛擬模特。這不僅能加快時尚產品的制作流程,還能為品牌和設計師帶來意想不到的創意想法,而人工智能往往更快、更高效、更富有想象力。
今年 3 月,G-Star 發布了由人工智能程序 Midjourney 設計的牛仔系列,其中包括斗篷、外套、鞋履等 12 件單品。在 4 月舉行的第一屆 AI 時裝周上,眾多新銳設計師通過 AI 打造出 15 至 130 件單品系列,專家評委團隊包括 Vogue Japan 編輯內容主管 Tiffany Godoy、Celine 男裝選角主管 Natalie Hazzout 和阿迪達斯三條紋工作室副總裁 Erika Wykes-Sneyd。
而時尚購物零售商 Revolve 計劃將其參與此次時裝秀的小部分虛擬服裝投入實際的生產中。當然,并非所有人工智能設計都必須在現實世界中發揮作用。通過 Avatar 平臺 Ready Player Me,玩家可使用 AI 生成器創作他們自己的虛擬形象,而在 2 月份,Vogue Runway 則通過囊括了 11 種虛擬時裝的膠囊系列展示了男裝趨勢。
圖片來源:G-STAR
除了打造虛擬產品,人工智能更是邁出了先鋒性的步伐,進一步在 “人” 身上下功夫。3 月,前身為 Facebook 的社交媒體巨頭 Meta 與專注于人工智能的零售自動化公司 Vue.ai 合作,為品牌方開發出用于廣告活動的虛擬模特。緊接著的 4 月,Levi's 宣布將與AI 模特公司 Lalaland 合作;倫敦時裝學院創新機構則基于 LCF MA 時裝秀打造了一場完全虛構的時裝秀,一眾虛擬模特全都穿著虛擬服裝進行展示。
PhotoVogue 的 Glaviano 表示,隨著預算的縮減,AI 很有可能取代傳統的廣告拍攝,因為成本主要集中在創意團隊和開發軟件上,而不需要支付實際拍攝過程中的一系列費用。美國時尚購物零售商 Revolve 此前就與人工智能工作室 Maison.Meta 合作推出了 “世界上第一個” 由 AI 創建的廣告牌活動,慶祝公司成立 20 周年。Revolve 首席執行官兼聯合創始人邁克爾·門特 (Michael Mente) 表示:“我們支付不起一場像 Chanel 時裝秀這種大規模廣告的費用,但在虛擬世界,我們大有可為。”
Glaviano 認為,人工智能的問世相當于彼時的 iPhone,甚至具有更大的影響力。當然,AI 并非十全十美的。“50% 到 70% 的產出可能是垃圾,但另外的 30% 是完美的,而且這只要不到三分鐘就能完成,” 律師事務所 ArentFox Schiff 主席 Anthony Lupo 說。該公司為 Victoria's Secret、YSL、Diesel 和 Lacoste 等客戶提供技術咨詢,包括 NFTs 和 AI 技術。
盡管 AI 技術的實踐還處于早期階段,但新的道德、法律和技術問題已經出現。長期以來,關于 “人工智能是否將取代人類” 的擔憂從未停止,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各個領域的廣泛使用,人們忍不住聯想到在不久的將來,機器人將大量搶奪就業機會并慢慢失去人類的控制,從而出現一個反烏托邦式的未來。而其他擔憂則更為直接,包括版權問題、身份危機以及對這些 “專業” 回答真實性的質疑。而在具有高度原創性和獨特性的時尚創意行業,人工智能究竟能走多遠?與傳統時尚產業的界限又在哪里?
對此,Glaviano 指出,將 AI 技術引入時尚創作的過程仍然很復雜。她提到了 Vogue Italia 五月刊的封面,由 Bella Hadid 出鏡,封面背景則為人工智能程序 Dall-E 生成的虛擬場景。她表示,通過攝影師 Carlijn Jacobs 和 AI 藝術家 Chad Nelson 之間的合作,團隊希望盡可能地創造出符合仿生人攝影概念的作品,而這整個過程非常復雜。同樣,12 月時尚攝影師 Nick Knight 推出了 8000 件獨一無二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品 NFT,而這些作品使用了高達 200 多種的屬性,包括時裝、美妝、頭發和指甲等屬性,這背后需要強大的技術支持。
鑒于人工智能與時尚產業之間尚未明晰的倫理界限,一些品牌采取了更為審慎且明智的態度。今年 4 月,Prada Beauty 在社交平臺上發布了品牌五款香水系列廣告,而這些廣告大片是以攝影師 Johann Besse 拍攝的 “傳統” 圖片為基礎,結合 AI 技術生成的虛擬圖片。
在 Glaviano 看來,當前人工智能與時尚產業之間具體的規則還未出現,像這樣將 “傳統” 的創作方法與 AI 生成的奇幻元素相結合,對于品牌方和創作者而言或許是最為明智的做法。她補充道,人工智能生成的圖像也許更應該被視為攝影作品的注解,而不是作品本身。正如 Knight 所說,“要讓這種數字藝術像繪畫一樣充滿靈魂,而這取決于藝術家本身。”
在專家們看來,在人工智能的催化下,一場重大轉變正在醞釀中。“我們應該更加警惕,因為這僅僅只是一個開端,” 全球 PhotoVogue 負責人兼 PhotoVogue Festival 總監 Alessia Glaviano 說, “可能性是無限的,而唯一的限制只是審美力和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