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我國激發經濟活力、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的關鍵所在,這為推動產融結合、產業數字金融賦能實體經濟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數字技術與金融服務在產業上的緊密結合,是金融科技的下一片藍海,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創新應用,需要政策引導、技術推動和完善監管等多措并舉,打造合作共贏的產業數字金融生態圈。
數字經濟時代金融業經歷大變革
5月21日,在2023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原中國保監會黨委副書記、副主席周延禮表示,我們正處在一個以數字技術為驅動,以創新為引擎的新經濟時代。過去幾十年的信息化和數字化技術迭代帶來的產業變革推動了我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變化,也為我們帶來了指數級增長的數據要素。在這個背景下,數字經濟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隨著近年來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的廣泛應用,產業互聯網飛速發展遇上金融行業深刻變革,產業數字金融應運而生,開辟了新的市場空間。在國家大力推動數字經濟的大背景下,將實體經濟引入數字金融生態,產業數字金融隨后迎來發展機遇期。產業金融已由以銀行對公業務為代表的產業金融1.0階段、以供應鏈金融為代表的產業金融2.0階段,發展至以產業數字金融為代表的全新的產業金融3.0階段。
“數字經濟時代,金融業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為金融業帶來了創新機遇。”周延禮進一步指出,一方面,傳統金融機構在數字化轉型的道路上積極擁抱創新,不斷提升金融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另一方面,新興的金融科技公司也在以靈活、高效的方式,為廣大用戶提供了全新的金融服務體驗。數字金融產品和服務的普及,有力地推動了金融服務的普惠性與便捷性,讓更多的人能夠分享到金融科技帶來的紅利。
作為數字金融的兩駕馬車,產業數字金融和消費數字金融的發展有著很大差異。相比較而言,從服務對象來說,產業端相比消費端更為復雜。消費數字金融服務的重點是消費者,在產業數字金融興起之前,數字金融主要為消費端客戶提供線上場景化的移動支付、個人信貸、理財產品等服務;而產業數字金融面對的是基于行業供應鏈之上的核心企業、供應商、分銷商群體,對金融服務要求更高,信貸需求額度更大,往往是中長期的大額授信。同時,因為經營風險大,風控要求更為嚴格。
產業數字金融發展方興未艾
互聯網經濟重塑了消費生態,消費數字金融已然成為競爭“紅海”,在各大型互聯網公司的帶動下發展迅猛,無論是獲客、風控等都已經達到了較為成熟的水平。而產業數字金融作為金融產品創新,目前都是以供應鏈的方式觸達產業,正處于風口之上。
近年來,產業數字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取得了積極成效,特別是工業互聯網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據測算,2021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增加值規模突破4萬億元,達到4.10萬億元,名義增速達到14.53%。帶動新增就業218.6萬,同時帶動制造業增加值1.75萬億元,名義增速達到17.78%,帶動金融業增加值2155億元,名義增速達到9.07%。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CAII)表示,預計2022年,工業互聯網產業增加值規模將達到4.45萬億元。工業互聯網賦能、賦值、賦智作用深入顯現,為產業數字金融發展提供了良好基礎條件。
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發展好產業數字金融。中國證監會原主席肖鋼在2022中國(深圳)金融科技全球峰會上指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較快,在數字經濟中產業數字化占比在80%以上,對傳統制造業數字化改造將是產業數字化的主賽道。對于金融行業來講,怎么樣適應生產方式的變革?他強調:“由于數字化帶來生產組織、商業模式的變革,很多企業都實行柔性生產,生產資料共享,金融服務的主體從過去一個一個法人轉變為一個行業、一個產業鏈、一個集群,這就迫切要求銀行重構整體的評估、整體的授信框架和能力,這實際上是產業數字化發展倒逼金融服務創新。”
發展產業數字金融需多措并舉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鏡像,傳統產業金融應當加速向產業數字金融轉型,適應和推動產業生態圈在更高層次上融合發展。借助金融科技的手段,利用大數據的分析與風控,一方面,讓產業鏈上的融資企業沒有擔保與抵(質)押的難題;另一方面,讓金融機構因為數字化技術,能夠實時掌握融資企業的風險和需求。
對于如何大力發展好我國產業數字金融生態,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在明珠灣金融峰會上建議,一是國家出臺政策鼓勵企業開展自身數字化基礎建設,可享受稅費專項附加扣除政策;二是完善和提升“沙盒監管”制度,特別是加強對產業數字金融科技平臺的創新支持;三是監管部門出臺政策引導各類金融機構提高自身金融資產數字化的占比;四是設立科技創新扶持基金,支持從事產業數字金融相關科技的企業做大做強。
從技術推動來說,需要連通產業客戶、政府、科技公司、金融機構等利益方,打造產業數字金融科技平臺,金融機構與科技公司跨界合作,形成合作共贏的生態圈。騰訊云副總裁胡利明認為,金融解決方案應抓住行業數字化核心趨勢,金融機構應及時布局新型基礎設施,混合分布式云、工業化數據湖平臺與人工智能平臺有望成為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新基建。
肖鋼認為,接下來發展產業數字金融還需要:一是完善頂層制度安排。深化產融合作,健全國家產融合作平臺,總結推廣國家產融合作試點城市經驗,推動產融合作政策與實務研究,創新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模式。二是完善監管規則和指引。產業數字金融最重要的基礎設施就是數字信用基礎設施,如何確保數據真實可靠,數據融合、數據驗證,金融機構產業互聯網的技術對接標準明晰和規范,治理的權責劃分清晰,這方面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三是場景聚合與生態對接。選擇適合的產業鏈、產業集群,先行先試,逐步推進金融機構、企業客戶的產業數字化、線上化,從而實現“一站式”綜合化金融服務。四是風控模式變革。對于金融機構來說,如何整體評估、授信、監測和管控風險,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生命周期的監管。最后構建產業數字金融能力的評價體系,衡量一個金融機構服務產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