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
《湖北日報》頭版
報道
↓↓↓
現代化建設不能“一邊是繁榮的城市、一邊是凋敝的農村”。
在我國,農業是近兩億人就業的產業,農村是近5億農民常住的家園。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到2020年底,經過艱苦卓絕的持續奮斗,我省581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37個貧困縣全部摘帽,4821個貧困村全部出列,“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脫貧只是起點,讓農民富裕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目標。新征程,湖北如何加快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構建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的長效政策機制?

▲全國最大的黃鱔貿易市場
一個桶的裝水量取決于最短的木板。毋庸諱言,相較于快速推進的工業化、日新月異的城鎮化和風起云涌的信息化,農業現代化是我省“四化同步”中的短板。
生產端,農業種植效益普遍偏低,據有關部門對我省調查統計,在不含家庭用工成本的情況下,一季水稻畝均凈收入約450元,小麥畝均凈收入約345元。
加工端,鏈條不粗不長,我省農產品精深加工率只有20%左右,很大部分副產物未得到綜合利用。
市場端,品牌不響不亮,農產品物流營銷體系尚不完善,滯銷沖淡了豐收的喜悅……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變農業是“四化同步”短腿狀況,根本途徑是加快農村發展。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緊緊扭住這個“關鍵”,真招實措壯大產業,真金白銀培育主體,農民“錢袋子”越來越鼓。從2014年起,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超過8%。
尤其是2022年,湖北走出疫情影響,經濟承壓固穩,位居全國第七;鄉村振興開局良好,第一產業增加值全國排位“由六進五”,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9709元。
但是,在爬坡過坎、滾石上山的關鍵時候,容不得半點松懈與馬虎。
今年省委農村工作會議指出,2022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破2萬元,我省低于全國;我省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為2.16,仍處于較高區間,不少發展中國家的倍差低于1.5,歐盟、日韓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城鄉居民收入總體均衡,甚至農村反超城市;我省城鄉收入的絕對差值仍在繼續拉大,已從2014年的14003元擴大到2022年的22917元。
“這說明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鄉村經營活動還不夠活躍,農民就業仍存在困難,農村資源變成財富的通道尚未打通……”省社科院農經所副所長王薇薇坦言,鄉村振興的難度系數絲毫不亞于脫貧攻堅,必須巧解“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這道動態平衡題,才能敲開“共富之門”。

▲毛嘴服裝產業園
郡縣治,天下安。蛋糕怎么“做大分好”,關鍵在縣。
強村富民,仙桃路徑清晰:一手抓產業鏈農,一手抓工業帶農,大力實施“萬元增收計劃”,奮力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區。
以經營凈收入為增收主引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看,水草長得郁郁蔥蔥,就等投苗了。”5月20日,仙桃市張溝鎮先鋒村鱔農印元兵加固池塘網箱,迎接新一年的養殖。
先鋒村是全國網箱養鱔第一村。印元兵夫婦有700口網箱,養黃鱔、開冷庫、賣飼料、盤魚苗,把家庭農場經營得風生水起,去年賺了近80萬元。
“家家養鱔,戶戶賺錢。”在先鋒村,眾多“印元兵”們搭上產業發展的快車,2022年村集體收入超30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超6萬元。小小黃鱔“游”向全市,“拱”出一個產值過50億元的富民產業。
增產、增效、增收,激發現代農業新活力。仙桃實施“個十百千萬”工程,“一條黃鱔”越游越歡,帶動小龍蝦、河蟹、鮰魚等齊頭并進,特色養殖打開致富新天地;“一粒香米”穩產豐收,近3年,全市糧食面積穩定在172萬畝以上,總產穩定在70萬噸,“水稻+”模式帶動農民一田多收。
以財產性收入為增收新渠道,穩步推進“小田變大田”等農村改革——
在剅河鎮千橋村,村民夏志華拿上“基本工資”和“績效工資”。去年,他將10畝田流轉給祥宇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平時在合作社上班,“土地流轉收入和務工收入,加起來有8萬元。”
盤活土地資源,成為農民增收的“源頭活水”。祥宇合作社流轉土地1.5萬畝,發展稻蝦輪作,探索年底分紅。“通過機械化作業、集中采購等大大減少種地成本,讓我們有更多的利讓給村民。”理事長陳樹介紹,農民租地得租金、務工得薪金、增產得分紅,去年合作社帶動周邊500多戶村民,戶均增收1萬余元。
截至目前,仙桃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推進土地規范流轉106.84萬畝,占總承包面積的46.23%。全市吸引、培育4574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地里刨金”,吸納并帶動農戶總數超過26萬戶,社員戶均純收入比同行業非社員高出30%。
以工資性收入為增收動力源,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以工帶農——
自駕小轎車,路程5分鐘,這是毛嘴鎮居民別麗娜和丈夫趙金平的通勤時間,“上個月我倆結了1.8萬元工資,不比外面少。”在鎮上300多家服裝廠,這樣的“夫妻檔”比比皆是,掙錢顧家兩不誤。
近年來,毛嘴鎮搶抓服裝產業轉移機遇,依托“一條女褲”,打造服裝特色小鎮,吸納農民就地就近就業3萬人。“夫妻進廠房,一年一臺車,兩年一套房”,成為當地產業工人增收的生動注腳。
古堤村位于毛嘴鎮鎮郊,村民在產業鏈上“謀生”。村支書張四清介紹,全村2532人,適齡勞動力幾乎全在服裝產業園上班,留守的村民也是農忙時節“扛鋤頭”,農閑時節拿“線頭”“針頭”,村民人均純收入達3.6萬元。
就業是民生之本。近年來,仙桃打造彭場非織造布特色小鎮、仙西服裝產業集聚區、環排湖旅游帶等富民產業,幫助農民就近就業、就地致富,并以創業帶就業。毛嘴服裝產業園區連綿3公里的“鄉村夜市”就是例證,每當華燈初上,城鄉居民練攤,草根主播上線,點亮了“夜經濟”。
一套“組合拳”下來,仙桃縣域經濟一馬當先。
2022年,仙桃GDP在全省縣域率先跨過千億元關口,實現了一座城市能級的歷史性跨越。
“大河有水小河滿”,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成績不俗:總量大,達24620元,僅次于武漢;增速高,增幅8.9%,穩居全省第一;差距小,城鄉比為1.67,位列全省第二。
▲郭河鎮萬畝“稻-油”綠色高質高效生產示范現場
今年,中央、省委一號文件均為農民增收單列一章。為補齊農業農村現代化短板,省委、省政府聚焦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兩大目標,創造性地作出“以強縣工程為抓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部署。
產業振興是促進農民增收、實現共同富裕的“牛鼻子”。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蔣星華表示,要在發展好第一產業的基礎上,通過縱向延長鏈條和橫向拓展功能,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探索推廣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針對一些地方產業不明晰,強縣工程明確,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主導產業,“讓該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促進農民就近就地就業。
從2021年起,針對產業不大不強不特,省委省政府出臺一系列政策,建立省領導掛帥的“鏈長制”,加強“合縱連橫”,突破性發展優質稻、油菜、茶葉、小龍蝦、柑橘等十大農業產業,發展休閑農業、農村電商、物流倉儲等新業態。一株艾草,十年長成百億產業,衍生出千余款產品,“+文旅”“+康養”等加法越做越精彩;一顆柑橘,一次次“裂變”,“變”寬脫貧之路,“變”出農業現代化雛形,帶動百萬橘農增收,僅秭歸縣就誕生12個柑橘“億元村”;一朵油菜花,深入挖掘花用、蜜用、菜用等多種功能,去年沙洋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萬元,核心區高于當地平均水平30%。
針對龍頭不強,合作社、家庭農場“小散弱”,我省積極實施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十百千萬”工程,引導合作社、家庭農場充分發揮其服務帶動輻射引領作用,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聯農帶農模式,將更多農戶嵌入產業鏈。
針對供應鏈短板,我省將分級建立聯農帶農投資經營平臺,打造城鄉供應鏈一體化平臺,深化供銷社改革,構建省市縣鄉四級供應鏈服務網絡。
……
藍圖已繪就,揚帆正當時
湖北將帶領荊楚兒女
共赴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
來源:湖北日報記者崔逾瑜 吳文娟 通訊員 胡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