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建設制造強省,廣東怎么造?
省委、省政府出臺的關于高質量建設制造強省的意見,推出22條政策,保障制造業當家戰略高效有序實施。
百鏈韌性提升、新制造生態系統、十百千萬、廣東工業大腦……一個個新名詞、新提法、新舉措,透露著廣東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活力。
【新詞】百鏈韌性提升
原文: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開展產業鏈供應鏈“百鏈韌性提升”專項行動,充分發揮“鏈長+鏈主”協同作用,“一鏈一策”實施精準補鏈強鏈,提升自主知識產權和替代接續能力。
解讀:“百鏈”如何選取?記者從廣東省工信廳了解到,產業綜合實力強、發展帶動能力強、核心技術水平高的重點產業鏈供應鏈,都是“百鏈”選取的對象。
接下來,廣東將圍繞重點培育發展的戰略性產業集群和未來產業集群,每個集群根據實際確定若干條重點產業鏈供應鏈,每條鏈遴選2-3家“鏈主”企業,由“鏈主”企業牽頭精準制定重點產業鏈供應鏈培育發展方案。
省財政每年將遴選其中的若干條重點產業鏈供應鏈進行3年滾動扶持,每鏈每年扶持金額根據培育方案確定。
【新詞】新制造生態系統
原文:實施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工程,構建“工業互聯園區+行業平臺+專精特新企業群+產業數字金融”為核心的新制造生態系統,實現6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帶動100萬家制造業企業“上云用云”,提升中小企業數字化能力。
解讀:“工業互聯網是產業數字化轉型、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必要基礎設施;行業平臺是數字經濟時代的新型生產方式;專精特新企業是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韌性、提升產業發展現代化水平的關鍵主體;產業數字金融屬于生產性服務業,是生態系統得以順暢運行的保障。”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區域和產業規劃部部長王福強這樣解讀。
打造新制造生態系統,將助力廣東塑造新型的制造業技術體系和產業模式,提高廣東制造業核心競爭力。
【新詞】生產性服務業十年倍增計劃
原文:實施生產性服務業十年倍增計劃。大力發展研發設計服務、現代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數字貿易、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等,謀劃打造100個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示范區、200家生產性服務業示范平臺和2000家生產性服務業示范企業,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
解讀:建設制造強省,不僅要強調制造業在現代產業體系的核心地位,還要強調制造業與農業、服務業的協調融合,尤其是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
“生產性服務業貫穿于企業生產經營的上中下游各個環節,具有專業性強、產業融合度高、帶動作用顯著等特點,不僅可以引領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提升,還可以有效激發內需潛力、促進社會就業。”賽迪顧問廣州分公司總經理賈紡紡建議,廣東可持續發展研發設計附加值高、帶動性強的行業,同時著力提升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大力培育既懂技術又懂行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
【新詞】萬畝千億
原文:實施“大平臺”提級賦能行動,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引領力的產業發展平臺。高標準建設一批“萬畝千億”園區載體。
解讀:萬畝千億,顧名思義,萬畝平臺、千億量級。
目前,廣東的平臺載體建設水平仍不能滿足產業發展需求。比如,園區建設亟須提質增效,工業園區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帶動能力有待提升,制造業創新平臺建設有待加強等。
“萬畝千億”園區載體怎么建?廣東將從這三個方面下功夫:
——對接國家重大戰略,推進橫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平臺建設,爭創五星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
——建立全省統一高效的工業園區工作協調機制,比如完善園區政策支撐體系,建立工業園區考核體系。
——建立高水平園區平臺載體,高起點、高標準推進7個大型產業集聚區和15個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建設,打造30個具有鮮明產業特色、產業核心競爭力的“萬畝千億”產業發展平臺。
【新詞】一縣一園
原文:增強工業園區帶動縣域經濟發展能力。將工業園區作為縣域工業經濟發展主引擎,推動“一縣一園”建設,依托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每個縣域集中力量打造一個省級以上工業園區。
解讀:工業是經濟發展的主引擎,對于縣域經濟來說,更是如此。
“縣域是中國產業梯度轉移的終端,是中國制造業基礎環節以及原料供應的主要集聚地,是產業基礎環節的承載空間主體。”賽迪顧問縣域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鄧傳林認為,縣域已經成為中國工業經濟發展的主戰場。
在全省推進“制造業當家”“百千萬工程”的大背景下,廣東“工業大縣”更要推進產業轉型升級,釋放縣域經濟發展潛力。
【新詞】“以投代引”資本招商模式
原文:推廣“以投代引”資本招商模式,打造“引進團隊—國資引領—項目落地—股權退出—循環發展”項目招商引資閉環。
解讀:發揮國有資本引領帶動作用,打造產業升級的“助推器”和“牽引繩”,廣東再出新招。
此舉將充分利用國資平臺在項目、資金資源,企業盡調等方面的優勢,強化對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篩選及落地的支持,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和國有資本保值增值雙贏。
【新詞】十百千萬
原文:實施優質企業梯度培育“十百千萬”計劃。加大省級優質企業梯度培育力度,優化科技領軍企業、“鏈主”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梯度培育機制,打造50家科技領軍企業和100家“鏈主”企業引領、1000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攻堅、10000家專精特新企業筑基的世界一流企業群。
解讀:既要著眼“高大上”,也培育“小而美”。廣東首次提出,在培育世界一流企業群的同時,實施優質企業梯度培育“十百千萬”計劃。
在廣東1600萬市場主體中,既有實力雄厚的“鏈主”企業,更有默默耕耘的“隱形冠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今天的廣東,不但要鞏固壯大一批行業領軍企業,更要形成“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產業生態。
【新詞】首席質量官制度
原文:提升企業質量品牌能力。實施“廣東制造”質量品牌提升工程,深化工業產品質量管理制度改革,組織開展中小企業質量管理水平評價,提升廣東制造主要產品質量水平。大力推行首席質量官制度。
解讀:“首席質量官制度是從企業層面建立起對產品質量的嚴格把控機制,通過設立質量標桿,形成行業內的質量規范,激勵行業內采納先進的質量管理方法、模式和理念。”王福強認為,這有助于廣東打造國際化企業品牌,提升本地制造業的整體形象和競爭力。
根據規劃,廣東接下來將出臺新一輪指導性文件,推動將首席質量官納入高技能人才范圍,加大政策激勵支持力度。同時,交流推廣典型案例和先進經驗,帶動培養一批質量領軍人才和高級管理人員。
【新詞】“粵優品”廣東制造品牌評價認定
原文:開展“粵優品”廣東制造品牌評價認定。成立廣東品牌交易中心,推出“粵品融”品牌質量貸款項目。
解讀:國內外的實踐證明,品牌建設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質量強國建設綱要》將品牌建設取得更大進展列為主要目標之一,鼓勵企業實施質量品牌戰略,爭創國內國際知名品牌,推動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2023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實施“品質工程”,支持培育更多優質產品和知名品牌。
廣東的目標是,打造不少于100個制造業粵貨“老字號”品牌,聚焦健康、時尚、創意等新興領域培育不少于1000個“廣東制造”名牌新品,加快打造世界級產品品牌。
【新詞】粵產粵優
原文:實施“粵產粵優”畝均效益資源配置改革。堅持市場主導和政府引導相結合,深化要素資源配置市場化改革,全面實施以畝均效益為核心的“粵產粵優”綜合評價,對各地區各有關部門投向制造業的資金、土地、用能、金融等要素形成硬指標約束,推動科技、人才、資金、土地、數據等要素資源向制造業集中配置,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解讀:“粵產粵優”中有一個關鍵詞——畝均效益。
“畝均效益主要指在每畝土地上所產生的效益,這個效益的衡量是多樣化、多維度的,并不僅僅局限于經濟指標,同時需要根據所考核的目標對象進行適當的調整。”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副總經理杜聰說。
他表示,廣東可建立一套效益綜合評價辦法(包括指標體系和分類機制),明確一套企業分檔、差異化扶持的政策措施,完善一套畝均效益綜合評價結果應用機制,不斷提升園區發展質量和實力。
【新詞】廣東工業大腦
原文:加快建設“廣東工業大腦”,建立全省政務數據資源整合共享機制,探索公共數據授權運營路徑,以廣州、深圳數據交易所為樞紐構建覆蓋多行業多領域的數據產業生態,打通各類數據要素向制造業賦能的渠道,提升產業治理能力。
解讀:廣東建設“工業大腦”,讓制造業更“心中有數”。
要素配置機制改革探索少、要素資源支持不足,是資源配置改革中的痛點、難點。
建設“廣東工業大腦”,就是從數據要素應用層面解決這些問題,建立全省政務數據資源整合共享機制,構建數據產業生態。
【新詞】強基培優
原文:深化現代化職業教育體系改革,實施技工教育“強基培優”計劃,建立健全產教評融合發展產業技能人才培育生態體系,探索建設市域產教聯合體和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開展中國特色學徒制試點,建立新型產業工人隊伍。
解讀:制造業發展離不開技能人才。強基固本,提質培優。打造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充滿活力的制造業技能人才隊伍,將為廣東高質量建設制造強省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來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