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青島聚焦推動新興產業集群化發展,高標準布局建設15個專業園區,“一園一業”落實“5個1”機制,加快集聚產業資源,營造良好產業生態,打造一流營商環境,不斷塑造產業發展新優勢。
6月2日,萬聯網聯合多家單位舉辦的“國企供應鏈創新中國行”走進青島,聚焦供應鏈金融生態、國企數字化供應鏈創新、區域產業集群升級路徑、融資性貿易、國企供應鏈之發展路徑等熱點話題等話題展開專場交流探討。此次沙龍活動由萬聯網主辦、合作伙伴上海鏈接者集團支持,山東德衡律師事務所、山東德衡律師事務所金融業務中心、北京德和衡(青島)律師事務所承辦,現場熱鬧非凡,座無虛席;山東港口投資控股、青島地鐵集團、濱投(山東)國際供應鏈、日照銀行、平安銀行、民生銀行等50+高凈值企業高管精英?應約而來,共論發展路徑。
沙龍伊始,萬聯網創始人蔡宇江先生做了精彩的開場致辭,隆重介紹了本次活動的分享嘉賓相關,并就“2023中國供應鏈金融生態發展展望”展開分享。如何創新發展供應鏈金融,構建產融生態圈如何規避融資性貿易,做好合規風險的把控?供應鏈金融業務有哪些路徑選擇?這些問題都是國企做供應鏈面臨的一些挑戰。蔡總表示,萬聯網一直關注在供應鏈創新以及供應鏈金融服務這個領域,所以我們從今年春節以后就策劃了國企供應鏈創新中國行的系列活動,目的是為支持地方產業高質量發展,同時讓供應鏈金融幫助地方國企實現降本增效,通過中國行這個活動能夠把國資做供應鏈本來的價值凸顯出來。
展望2023年中國供應鏈金融生態發展,蔡總指出,監管與創新同行,法律法規護航,保企業行穩致遠。從監管的角度來看,近幾年供應鏈金融發展迅猛,以供金名義堆積出的泡沫風險也越來越突出,比如虛增收入、虛增利潤(典型如融資性貿易),拉長賬期、信用超發,收費質價不符非法集資等風險。票據業態方面,應收賬款票據化持續推進,供應鏈票據的發展基礎更加扎實;倉單業態方面,在協會、企業、政府各方努力下,多家倉單體系百花齊放,全國性的倉單體系有望逐步建立,實現全國統一未來可期;此外,數字化、發展需求和監管要求驅動越來越多核心企業重投入布局供應鏈金融,核心企業參與供應鏈金融的投入程度更高,模式也全面升級;數據與科技業態方面,數據信用日益被銀行認可,行業配套不斷完善,科技公司差異化發展。基礎設施方面,地區政府積極作為,常見以“征信+融資平臺”、“政企合作賦能產業集群”、“平臺的平臺”、“基金+投貸聯動”、“票據平臺”、“存貨/倉單基礎設施”六種模式搭建地區公共平臺;供應鏈平臺方面,產業互聯網與供應鏈公司圍繞供應鏈優化升級做深做透:產業互聯網公司已經進入3.0模式,不斷地往生產制造、產品研發、售后服務、營銷管理等高價值環節延展、深耕,主流供應鏈管理服務公司堅守主業做強做大、金融業務錦上添花。
蔡宇江表示,萬聯網依托多年來在產業、金融、科技領域的資源積累,為供應鏈金融生態各主體提供提供信息鏈接和知識賦能。蔡總特別,為推進產業數字化與產融一體化,萬聯網將于6.28在成都舉辦“第三屆產業數字化與供應鏈金融論壇”,屆時,歡迎四川省內外的朋友都積極參與。作為國內專注在供應鏈金融信息鏈接和知識賦能的專業機構,在供應鏈金融這條“難而正確的路上”,萬聯網將會一如既往地繼續為各方提供業務鏈接和知識賦能服務,全方位助力國資企業,穩妥落地、高效運營供應鏈金融業務,為山東省及青島發展供應鏈金融行業發展營造的良好氛圍,共建、共生、共贏為大家搭建一個分享智慧供應鏈業務交流的一個平臺。
隨后,山東德衡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執行總裁楊培銀致歡迎詞。楊培銀對各界與會的領導、專家、學者和各界朋友的到來熱烈的歡迎并表示,發展供應鏈金融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穩定經濟大盤,深化金融改革,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重要舉措;尤其是在山東省及青島市著力打造供應鏈金融體系,促進金融與產業協同,提升供應鏈運作效率,推動“十強”產業建鏈、強鏈、補鏈,強化風險評判與防范金融風險等大背景下,本次“國企供應鏈創新之中國行”青島站的活動更顯意義深遠。
楊培銀稱,發展供應鏈業務需要各方形成合力,共同推進,也需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通過政策資金的支持調動廣大企業金融機構供應鏈金融平臺參與的積極性;同時還需要深化改革、理順機制,不斷探索供應鏈金融的實現方式,創新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追溯技術,完善風險防控體系,確保供應鏈金融健康發展;發展供應鏈金融需要各金融機構精簡、暢通和穩定上下游的產業鏈條,提高全流程處理的效率,支持核心企業提高融資能力和流動性管理水平,加強風險管控等,促進形成合作發展、共生共存的大中小微企業供應鏈生態體系。山東德衡律師事務所、北京德恒律師事務所始終致力于服務助力政府機構、國企、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希望與各供應鏈企業及服務機構合作共贏,互利互助,為供應鏈企業發展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貢獻專業智慧和專業力量,希望大家一起走得更好,走得更遠。
山東港口投資控股供應鏈事業部市場總監許蘭蘭出席了沙龍并就“山港供應鏈構建現代港航供應鏈金融探索”為主題進行了分享,介紹了山港基本情況、山港供應鏈業務布局情況以及其獨特優勢,并分享了現代港航供應鏈特色案例以及山港數字供應鏈金融建設的情況。
山東省港口集團是山東省屬國有重要骨干企業,成立于2019年8月6日,旗下擁有青島港集團、日照港集團、煙臺港集團、渤海灣港集團四大港口集團以及青島港、日照港、日照港裕廊三家上市公司,目前形成了“以青島港為龍頭,日照港、煙臺港為兩翼,渤海灣港為延展,各板塊集團為支撐,眾多內陸港為依托”的一體化協同發展格局。山東港口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則是山東省港口集團直屬一級集團,目前擁有或管理15類金融牌照/資質,經營管理近30個主要金融業態,形成了財資管理、供應鏈金融、產業投資、大宗商品期現結合、港航服務、金融科技六大方向,初步建成港航特色鮮明的綜合金融服務體系。山港供應鏈擁有小額貸款、商業保理、融資租賃、融資擔保以及供應鏈管理5大類金融牌照或業務資質,在青島、日照、煙臺、安徽四地區域共有10家公司。截至目前,累計服務產業鏈客戶近3500戶,2022年收入超9億元,利潤超2億元。
許蘭蘭稱,不同于傳統的金融業務,山港供應鏈產品和服務的獨特優勢是依托港航定位發展賽道,具有鮮明的港航屬性(專屬性),致力于提供響應快、效率高、價格優的特色產品(普惠性);其依托客戶訂單、流水、物流等要素提供場景化金融支持,金融服務更易得(易得性)。此外,山港供應鏈事業部所轄融資租賃、商業保理等牌照均屬于國家金融監管范疇,在國家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經營合規性優勢進一步顯現(合規性)。以港航全程金融為例,搭建“全鏈通”母品牌并衍生“通寶”類20余項金融子產品,實現了港口供應鏈融資服務從原材料進口到產成品銷售的全產業鏈條。港航產業金融方面,山港供應鏈積極推動“三區互融”“四港聯動”,依托山東港口400 億大基建,累計提供各類商業保函、工程保函服務超10 億元;圍繞裝備制造、生物科技等“產業”資源、現代物流等“園區”資源、大型船舶、倉儲設備等“港區”資源,累計支持基建更新升級資金100 億元,帶動了相關附屬產業鏈的良性循環。
結合現代港航供應鏈特色案例,許蘭蘭分析了石油、海參、玉米等案例場景下的山港供應鏈實踐,同時還分享了山港數字供應鏈金融建設,其依托“山港易付”、“山港易融”、“港云倉”三大科技平臺,加速聯通港口生產作業系統、票交所系統,變產業鏈生態數據為“可驗證、可估值、可接受、可流通資產”,暢通“現貨—倉單—港易單—供應鏈票據”資產轉換通道與資產變現效率,助力現貨倉單化、倉單金融化。截止目前,累計為港航產業鏈上下游客戶提供資金支持500億元,服務客戶近3500戶。
沙龍交流會現場,上海鏈接者集團產業互聯網副總裁楊燁以“科技賦能塑化產業數字化升級”為主題做了分享。基于鏈接者能化產業互聯網綜合服務平臺經驗,楊總深入分析了能化-塑化-塑包-再生產業集群痛點,同時依托案例介紹了鏈接者產業發展新范式。
據介紹,上海鏈接者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為能源化工行業提供采購、銷售、智造、物流、金融、信息、科技、人才等綜合解決方案的服務商;“從一滴油到一個袋”,鏈接者能化產業互聯網綜合服務平臺貫通能化-塑化-塑包-再生產業全鏈路,致力于成為全產業鏈數字化基礎設施的提供者、信用體系的構建者、在線交易的服務者、下游中小化塑加工集群智能制造賦能者。楊總稱,鏈接者產業互聯網數字化運行平臺科可將大宗商品交易、物流追溯、塑包訂單流轉、產品生產進度等版塊在系統上一一呈現,將業務形態上的數據以可視化技術呈現,通過自主開發的鏈交易、鏈智造云工廠、鏈塑包平臺、鏈物流等產業互聯網數字化產品,以行業痛點與客戶的實際需求出發,為產業數字化升級帶來的重要價值。
實體經濟的數字化轉型將是核心賽道之一。塑化-塑包產業是剛需、高頻、海量的垂直場景,亟須互聯網改造優化低效環節,其產業集群具有中小企業數智化轉型難、供應鏈協同效率不高、產品設計及品牌能力不強、本地供應能力不足、訂單減少和招工難并存、融資難
融資貴等痛點。從發展趨勢上,傳統的產業互聯網的實踐多集中于交易數字化,但長期利潤空間有限,隨著產業互聯網平臺更多地往智慧供應鏈、數字工廠方面發力,逐步擺脫單一的B2B交易服務,進行多元化服務體系打造,產業互聯網的內在價值不斷提升,促進實體經濟降本增效精益發展,將成為潛力巨大的萬億級賽道。楊總表示,鏈接者產業發展新范式是以數字化技術為抓手,重構塑包供應鏈,打造低成本、高質量、可溯源的低碳塑包整體解決方案;這個新范式的實現邏輯是“6+1”(獲取信息、表達信息、存儲信息、傳送信息、處理信息、遞送信息+融合)核心步驟,缺一不可。從鏈接者往產業互聯網的末端落地實踐來看,通過數字平臺賦能這個新范式收獲了三點變革:第一,變革了塑包生產組織方式;第二,變革了塑包的生產方式,效率得到大大提升。第三,變革了塑包以人工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的生產模式,變成了更多依賴自動化和智能化。
短暫的茶歇后,接著產業互聯網專家黃貴生老師以《產業互聯網平臺助力區域產業集群數字化升級》為主題,分享了如何升級區域產業集群,構建“產業鏈總部”及產業智慧大腦,支持地區經濟發展,同時解析了新生態如何打造、推動產業集群升級路徑。
黃老師稱,今年大家有個直觀感受其實就是做實業非常艱難。從最新的社會零售總額主要環比數據來看,2023年年初到現在面臨的就是“從強預期+弱現實到弱預期+弱現實”這樣一個狀態,所以各行各業包括地方政府都在非常積極地從不同層面上進行探索,政策層面的一些關鍵詞,包括產業科技、數字化科技、智能制造2025、產業集群等。中國經濟的底座:消費互聯網+產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所以基于互聯網怎么把產業科技數字化,科技智能制造、采集權和政府這種決策揉成一體去推動經濟增長是我們目前所需要探討。產業互聯網平臺提供“第二波”解決方案:從飄離在產業鏈之外到深度融合到產業鏈之中轉變,從單純的產品流通向產品制造服務轉型,從低水平的流通服務轉入到通過科技創新變革產業鏈。
在萬物互聯時代,企業難以獨善其身,必須抱團取暖,政府和國企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那么,新生態又該如何打造?對此,黃老師提出了構建“產業鏈總部”及“產業智慧大腦”,共同優化提升區域產業集群,支持地區經濟發展。通過具體場景案例舉例,黃貴生認為推動產業集群升級的路徑是通過產業科技、數字化科技與傳統產業融合,面向區域產業集群,政府支持下聯合生態合作伙伴(科技公司、行業龍頭、科研機構、金融機構、物流公司等),共同打造區域產業集群服務平臺,圍繞智能制造/云工廠+供應鏈協同+科技創新這3個方向,助力中小企業實現數智化轉型升級,構建高質量產業集群服務生態(低成本生產要素、有競爭力的高性價比的數字化應用產品)。
此外,基于實踐黃老師還總結了產業互聯網平臺助力區域產業集群數字化升級幾個判斷:1、必須從流通到制造+智造服務轉型,降本增效:第一層流通的降本增效向第二層制造的降本增效的躍遷。不能真正降本增效的商業模式都是偽模式;2、不融入業務的數字化科技是無效的;3、“政府政策引導+國企資本+國企供應鏈集采公司+產業互聯網平臺”的組合會是未來地方政府打造千億級規模產業集群的有效手段。國企要向資本收入方向轉型,股權收益成為主流。4、創新是走出困境的唯一利器,科技創新+數字化創新+AI是這一波創新的主流。
隨后,萬聯網供應鏈金融負責人林法順圍繞“不同階段的國企供應鏈金融產品分析與資金管理模式”分享了國企供應鏈金融的四大發展階段,即:傳統的代采代銷托盤模式、較長鏈條的代采代銷模式、較長鏈條的代采聯銷模式、超長鏈條產業科技平臺運營模式,并針對不同階段國企發展的案例結合模版,給出了如何選擇契合自己公司的產業和產品結構設計的建議。
談及國企做供應鏈金融,林法順認為首先要認清自己的定位,看看自己目前屬于什么階段,在業務落地過程中有哪些疑惑點和風險點,自身的發展定位在哪里(安全-規模-利潤?安全-利潤-規模?新資金引入?),以及在產品設計時要提前考慮規避融資性貿易。目前各類型國企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可以分成4個階段:1.0階段,短鏈條的節點項目型(傳統的代采代銷托盤模式,沒有科技與管理系統);2.0階段,輕產業鏈條型(較長鏈條的代采代銷模式,自融型);3.0階段,垂直產業鏈聯營型(較長鏈條的代采聯銷模式,自融+助融型);4.0階段,產業生態平臺賦能型(超長鏈條產業科技平臺運營模式,四流合一,助融型)。萬聯網現在做的事情當中,其中就包括幫助力國企從起步0-1.0、2.0階段搭建與運營,幫助國企供應鏈金融發展,全面提供團隊的搭建與運營、行業選擇、陪跑運營落地,資金的對接引薦等服務,并以山東某國企案例做了相關介紹。
林法順指,常見的供應鏈金融風險類型包括資金空轉、虛假貿易,資金非空轉的多貸貿易、預付款不發貨/代采,暗保理、正向保理、代銷,網狀的交叉貿易、多家國企上市公司擔保回購模式,以及倉單重復融資等。此外,融資性貿易的常見模式托盤貿易、循環貿易、委托采購、空轉走單等,參與程度和合同簽署去界定。典型的融資性貿易交易模式不正常,違反商業邏輯,規避要從源頭開始。最后,林法順分享了有關國企供應鏈金融不同發展階段的案例,通過萬聯網能提供的生態服務給大家分析了應該如何去選擇契合自己公司的產業和產品結構設計。
沙龍尾聲,擁有10年供應鏈金融風險防控實戰經驗、曾任怡亞通、商貿通等供應鏈企業風控總監,現為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張春艷律師從供應鏈綜合服務業務場景、金融機構/類金融機構業務場景、產融平臺業務場景3大業務場景切入,為大家分享“供應鏈金融常見法律風險及防范”,并針對國企關心的“融資性貿易”問題進行詳細解析,也給出了避免掉進融資性貿易的陷阱的建議。
針對供應鏈金融實踐中國企最為關注的“名為貿易、實為借貸”的“融資性貿易”問題,張律師進行了詳細分析。什么叫融資性貿易?張律師稱,目前對融資性貿易還沒有一個正式的,標準的、公認的概念。從國資委視角來看,融資性貿易的界定標準是:以貿易業務為名,實為出借資金、無商業實質的違規業務。其表現形式多樣,具有一定的隱蔽性,主要特征有:一是虛構貿易背景,或人為增加交易環節;二是上游供應商和下游客戶均為同一實際控制人控制,或上下游之間存在特定利益關系;三是貿易標的由對方實質控制;四是直接提供資金或通過結算票據、辦理保理、增信支持等方式變相提供資金。從司法實踐角度來看,融資性貿易的構成要件主要有以下幾點:1、參與主體至少為三方以上,各方均同時兼具買方和賣方的角色;2、對同一批貨物進行閉合性的循環貿易,實質上構成自買自賣;3、各方均沒有實際的貨物買賣意圖,且實際履行中不注重貨物的交付、驗收等環節,更注重貨款的支付和流轉;4、至少有兩方對“名為買賣、實為借貸”的事實明知或者應當知道;5、同一批貨物支付的價款之間存在差額,即出借企業收取的固定利息、以及固定費用,最終造成融資方及其關聯公司構成“高買低賣”,違背正常的商業交易邏輯;6、僅有資金在交易各方之間的實際流轉,貨物自始至終在一方的控制之下,甚至從始至終都沒有真實的貨物存在。張律師表示,供應鏈業務與融資性貿易的區別有兩個要點,一個是真實的貿易背景,另一個是整合了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綜合性的解決方案。實際業務中,如果貨物有真正的流轉交付的話,融資性貿易的風險是可以規避的。
最后,主辦方萬聯網創始人蔡宇江總結,供應鏈服務要往產業的縱深去進行延展,才能擺脫只提供資金服務的這樣單一業務的困境。產業集群是未來國企供應鏈可以有用武之地的一個地方,也是未來可持續性發展或者說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可行途徑。希望通過此次青島沙龍交流以及各位嘉賓的分享,能夠給與會企業帶來一些啟示,同時為大家促成一些業務鏈接的機會,更好助力山東省供應鏈金融生態各參與主體之間的交流合作,有效利用“供應鏈金融”抓手助力產業數字化轉型,實現多贏,共同助推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現場互動環節,一些參會企業代表也就可能存在的合作商機等進行了交流。本次“國企供應鏈創新中國行青島站”主要聚焦國企供應鏈創新,現場嘉賓圍繞國企數字化轉型、國企供應鏈發展路徑、融資性貿易風險規避、產融對接和模式探索等熱點話題展開的精彩演講、激烈討論,同時參會來賓通過現場火熱交流對接業務、資源,挖掘新的商機合作,為本次青島沙龍交流研討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來源:萬聯網 文/毛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