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潔舒適的工作環境下,一臺臺高速運轉的自動化設備代替了忙碌的紡織工人,清花、梳棉、并條、粗紗、細紗、絡筒、打包碼垛等自動化設備貫穿于紡紗工藝的全流程,偌大的車間僅見幾名工人負責巡查和簡單操作……這是福建新華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華源集團”)最新投建的立華智紡項目生產車間的日常工作場景。
近兩年,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下,棉紡織行業承壓前行。面對困境,有的企業寄希望于逐步復蘇的下游消費市場,有的企業則選擇主動謀變,加速培育新動能和核心競爭力,新華源集團無疑是后者。
作為2022年中國棉紡織行業營收排名10強企業,新華源集團是如何發揮自身優勢,步步為營,在復雜多變的市場中走好轉型升級之路的呢?
從一個3萬紗錠規模的小企業,發展成為旗下擁有四個紡紗生產基地,共計150萬錠紡紗規模的集團企業——始創于2002年的新華源集團,踏著20多年的紡紗路,詮釋了一家企業的“從無到有,由弱變強”。憑借著過硬的實力,如今,該企業多項榮譽加身,在行業的地位不言而喻。
“我們被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授予‘中國粘膠差異化精品紗線生產基地’‘中國粘膠功能性紗線特色產品生產基地’‘中國萊賽爾紗線特色產品生產基地’,在再生纖維素纖維紡紗應用領域連續多年名列前茅,是目前國內最大最專業的纖維素纖維紡紗應用企業之一。”新華源集團總裁陳文介紹,多年來,企業堅持深耕紡紗主業,擁有穩定的客戶群,生產的多個品種供不應求,深受廣大市場客戶青睞。當前,企業7月份的訂單已經排滿。
作為“老牌”紡紗企業,新華源集團市場認知度最高的產品是粘膠純紡、混紡系列紗線。近年來,新華源集團逐漸調整產品結構,適當降低粘膠纖維的用量,加大對萊賽爾纖維的使用量。“粘膠純紡、混紡系列紗線的比重有所下降,萊賽爾純紡、混紡系列紗線的占比逐漸上升,一方面是順應市場需求,另一方面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陳文表示,近幾年,企業積極應用綠色低碳纖維,尤其在萊賽爾纖維應用領域處于行業領跑地位。當前,企業萊賽爾纖維用量已超5萬噸/年,棉、麻、絲、毛、再生纖維等綠色纖維用量也在逐年上升。
萊賽爾纖維被稱為“二十一世紀綠色纖維”,兼具天然纖維和合成纖維的多種優良性能,不僅生產過程無污染、溶劑可回收、織物易降解,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自身還具有棉的舒適性、滌綸的強度、毛織物的豪華美感、真絲的獨特觸感。
從粘膠紗到更加綠色環保的萊賽爾紗線,新華源的綠色轉型傳遞的是企業對紡織品綠色升級的堅定決心。“通過上下游產業鏈通力合作,萊賽爾纖維產業規模快速擴大,性價比越來越高,隨著消費者對綠色環保產品越來越青睞,以萊賽爾纖維為代表的綠色纖維紗線產品市場前景將更加廣闊。”陳文表示,新華源集團確立了“功能性綠色纖維紗線產品為引領,智能制造為核心,信息技術為支撐”的高質量發展方向,今年,企業主推具有綠色環保屬性的賽萊爾系列紗線產品。
據介紹,賽萊爾纖維是賽得利集團和新華源集團在常規萊賽爾的基礎上,經過配漿和工藝流程優化共同開發的特別適用于混紡系列產品的新型纖維素纖維,具有順滑柔軟、吸濕透氣、服用舒適、豪華大方、易染色的特點,賽萊爾系列紗線可廣泛應用于床上紡織品、運動休閑服、高檔女裝、高檔男裝等領域。
“在過去兩年里,新華源集團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采取了更為穩健的經營策略,但在產品創新上,企業一直是持續發力,采用賽絡紡、賽絡緊密紡、新型智能紡等先進紡紗技術生產各種高檔純、混紡纖維素纖維產品,產品支別覆蓋10-120支,適用領域更加廣泛。希望為客戶帶來更高的產品價值。”陳文表示,新華源集團目前擁有200多個紗線品種,近兩年企業不斷加大創新力度,品種結構上往高附加值、中高端、差異化轉型。
據了解,新華源集團擁有一個紡織行業纖維素纖維綠色智造技術創新中心、四家高新技術企業、三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和一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參與多項國家和省、部級行業標準制定。憑借著強大的創新研發團隊,專注于開發功能性紗線產品。
去年6月,由新華源集團開發的50支賽絡紡單孔錦綸6長絲包芯紗、32S/2精梳棉/錦綸高強耐磨包芯包纏線、萊賽爾/精梳棉系列混紡紗三項新產品通過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專家組鑒定,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精梳棉/錦綸高強耐磨包芯包纏線更是入選了“2023/2024中國紗線流行趨勢產品”名單。
精梳棉/錦綸高強耐磨包芯包纏線以長絨棉和錦綸長絲為原料,創新設計了雙絲單粗紗包芯包纏復合紗結構,制得的包芯紗線兼具棉纖維吸濕好、服用舒適以及錦綸長絲強度高等優點,且紗線結構穩定,經后道工序生產的面料布面平整、無色花、耐磨性好。
“企業創新研發工作的開展,離不開上下游伙伴的幫助。”陳文表示,企業與賽得利、唐山三友、吉林化纖等知名原料供應商保持戰略合作關系。比如,早在2019年,公司與賽得利雙方通過工藝流程優化,共同開發了賽代爾系列紗線;2022年,雙方再次聯合推出賽萊爾系列紗線,廣獲市場好評。
除此之外,產學研校企合作平臺的建立,也為新華源集團的產品創新提供了源源不絕的動力。“我們與東華大學、西安工程大學、閩江學院、遼東學院等多所院校都保持著長期校企合作關系,與遼東學院合作成立了‘新華源遼東學院新材料紡織應用研究院’,與遼東學院、白鯊針布三方合作成立了‘新華源-白鯊針布纖維應用研究站’。”陳文介紹,在課題項目攻關上,集團會委托高校進行技術攻克,然后由生產技術部將新技術、新工藝應用到產品開發中去,最后再聯合銷售團隊進行產品的營銷與推廣。
受益于創新工作的持續投入,新華源集團近兩年也進入了收獲期,取得了豐碩成果。其中,“細旦再生纖維素纖維超高支紗加工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獲2021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二等獎;“萊賽爾纖維高支、高強化賽絡紡包芯紗及織物加工關鍵技術與產業化”和“提高梳理和成紗質量的關鍵技術及應用”兩項技術成果獲2022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二等獎;“粗紗包芯紗的差別化功能性運動面料研發關鍵技術”獲2022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成果優秀獎。
“客戶之所以愿意選擇新華源集團,是因為我們能為其解決難題、創造價值,而強大的創新開發能力,是支撐我們不斷前行的底氣。”陳文說。
“目光看得遠,企業才能走得遠,無論市場環境如何,新華源集團自身的發展節奏不會被打亂。”當提及企業面對下游消費復蘇不及預期這一共性問題的心態時,陳文如是說。
正如其所說,即便在市場景氣欠佳的大環境下,新華源集團仍然沒有停止投資的步伐,而是步步為營,為企業的長遠發展進行布局,其投建年產8萬噸智能化、差別化紗線產品的立華智紡項目就是最好的證明。
立華智紡項目是新華源集團在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升級的重點示范項目。據介紹,一期項目智能環錠紡采用清梳聯、自動并條、粗細聯、集落細紗、托盤式自動絡筒、全流程自動打包等國內外先進的智能紡紗設備,并配置了瑞士烏斯特公司ME100型條干儀、HL400型毛羽儀和國內最先進的CT3000全自動條干儀等檢驗檢測儀器,目前已經建成投產。二期項目計劃投資建設336臺新一代短流程智能紡紗設備,該設備具有高速高產、工藝流程短、用工少、制成率高、毛羽少、紗線光潔、抗起毛起球性能好等特點,適用于棉、粘膠、萊賽爾、莫代爾、再生纖維等各種綠色纖維紡紗。
“對于企業的智能化、數字化發展,我們進行了充分的調研。對原有設備無論進行怎樣的技改,都遠遠達不到新項目的全自動化水平。從當前項目落地的各方面成效來看,我們這條路走對了。”陳文說。

在數字化建設方面,為了打破“信息孤島”現象,新華源集團引進了香港中文大學技術團隊,成立福建數紡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數紡云”),自主研發適用于企業應用場景的工業互聯網紡織大數據管理平臺,為企業裝上“智慧大腦”。車間開臺、車間用工、設備運行、溫濕度、產品產量等各類采集數據通過服務器上傳到平臺,管理者可實現對生產過程進行全面的數字化、可視化管控。
“數紡云承載了集團紡織工業互聯網的數字化應用場景的建設,由其研發的軟件已經全面應用到立華智紡項目上,在提升管理效率方面非常有效。”陳文表示,基于新華源集團的工廠生產情況,數紡云利用5G、工業互聯網、視覺技術來優化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難題,實現棉紡自動化設備工業數采、數據上云、能耗監控、廠區物流等多個5G應用場景,通過智能化設備應用,數據化管理平臺配套,新華源集團智能紡紗車間萬錠用工可降至12人左右,生產效率提升30%以上,噸紗能耗降低35%,產品品質也大大提升。
談及未來發展規劃,陳文表示,集團會始終把風險防范放在第一位,不斷進行創新開發,優化產品結構,在確保企業產銷平衡的同時,加快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改造,堅持綠色低碳發展理念,進一步提升產品產量、質量及管理效率,奮力打造成世界一流的現代化紡織企業。
來源:中國紡織報
編輯/王昕彤
校對/趙婷婷
審核/ 張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