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有這么一家“百年老店”,在她128年的歷史中,從未更名、從未間斷過生產、從未停止過開拓和創新。她手中一根細細的紗線,曾織起了“實業救國”的夢想與實踐,如今依舊踐行著“實體經濟是強國富民之本”。
江蘇大生集團有限公司,前身是近代實業家張謇于1895年創立的大生紗廠。歷經百余年,站在強國建設與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大生集團如何走好“實業強國”之路?日前,記者走進大生集團,跟著“掌門人”漆穎斌,在百年前的鐘樓、車間、倉庫、辦公樓間流連漫步,在現代化的智慧車間、黑燈工廠穿梭,感知實業家的激情與冒險、熱血與情懷,感受“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到實體經濟上”這一要求的具體落地。
大生老區
百年堅守紡織實業初心
記者:大生集團走過了128年的歷史,是什么支撐著128年從未中斷過生產,哪些品質最為珍貴?
漆穎斌:1895年,張謇在南通創立大生紗廠,是為了實現“實業救國”的理想。這條路開創了中國機器紡織之先河,也注定是一條荊棘坎坷的創業路。以此為基點,張謇注重資源的綜合利用和上下游產業的眼神,打造了當時中國最大的棉紡織企業系統。張謇用開辦企業賺來的錢,建城市、辦教育、倡公益、做慈善。“做了三十年的開路先鋒,養活了幾百萬人,造福于一方,而影響及于全國。”
“利于國者愛之,害于國者惡之。”愛國,早已融入了大生集團的血液,成為“基因”。在大生集團的老廠區,有一個打卡點:中國共產黨南通獨立支部紀念地。經過考證,獨立支部成立于1926年春,而張謇逝世于1926年8月。這一年,愛國企業家走了,而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革命種子,已悄悄在大生誕生了。
大生集團這百年來,經歷過公私合營、股權改制等發展過程。其中,1952年在全國率先實行公私合營,20世紀六七十年代,相繼對三大紡織廠進行技術改造,被納入國家科委和全國紡織工業重點項目,成為當時的紡織樣板。1997年壓錠改造,以壯士斷腕的精神走在了改革前列。從2004年至2020年,股權幾經變化,張謇先生創辦留存至今的三個紗廠全部再次回歸大生集團,實現整體發展,2022年開始收購山東、安徽等地企業,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高支紗生產基地,生產規模成倍增長,2023年收購印染企業,延伸紡織產業鏈,打通關鍵環節,推動企業向紡織全產業鏈發展……可以說,這百余年的生產經營,就是在不斷探索傳統產業開拓創新、轉型發展之路。
大生集團數字化紡紗車間
大生集團正在不斷通過動力變革、效率變革促進質量變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突破高質量發展的卡點瓶頸。目前,集團建有院士工作站等多個省級以上科研平臺,紡織主業中非棉纖維產品占比達80%以上、差異化產品占比超10%,年均新品開發數量近百個、新產品產業化率在60%以上,擁有“高支高密純棉坯布”和“純棉精梳紗線”兩個“中國名牌”,是中國纖維素纖維紡織精品基地。2015年率先建成的“十三五”全國首個數字化紡紗車間,采用全流程智能化紡紗成套裝備,2017年入選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項目,2022年建成、2023年達產的智慧紡紗工廠是為大生集團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牢牢守住實業這個根基,敢擔責任、勇于爭先,是大生集團一以貫之的使命感。正是這種使命感,使得大生集團從近代中國第一家機器紡織企業,發展到如今擁有全國最先進的數字化紡織車間、智慧紡紗工廠。目前,大生集團現擁有全資、控股、參股公司20個,職工總數約7000人,形成紡織發展、進出口貿易和文化創意產業板塊,公司規模跨江蘇、山東和安徽三省,成為主業鮮明、產業多元的大型企業集團,是國家工業遺存,被譽為中國紡織的“常青藤”。
大生集團新區
新征程堅定走好四條路
記者:黨的二十大,開啟了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作為一家百年企業,大生集團在打造核心競爭力、鍛造產業鏈穩定性、推進數實融合方面有哪些規劃?
漆穎斌:大生集團作為中國近代機器制造業中現存歷史最悠久、影響最深遠的百年企業,參與并見證了中國棉紡織行業從小到大、從弱變強的跨越式發展歷程。如今,我們已經建立起全世界最為完善的現代紡織制造產業體系,基本實現了紡織強國建設,成為我國制造業進入強國陣列的第一梯隊,紡織業正在成為所有高新技術落地的產業,迸發出強大的生機與活力。
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征程已開啟,立足新發展格局,圍繞行業新定位,大生集團要積極投身“科技、時尚、綠色”的產業實踐,重點走好以下四條路:
一是走智能制造之路。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為導向改造提升紡織產業。大生集團踐行這一理念,在去年建成投產了智慧紡紗工廠,萬錠用工只有8人,并將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工業生產深度融合,傳統紡織企業除提升裝備的數字化水平外,更關注由簡單的工業產品轉向“產品+服務”或者“產品+服務+體驗”的模式。整個大生工業園區將成為一座以智能制造為引領、信息技術為支撐的真正“黑燈工廠”,再次引領全國紡織行業智能制造的新潮流。
二是走低碳發展之路。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大生集團堅持走“綠色紡織”的發展道路,發起并建立全國紡織供應鏈綠色制造創新聯盟,被認定為全國紡織行業節能減排技術應用示范企業。在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提高清潔能源利用率的同時,開發和使用零碳產品,持續提高清潔生產水平,完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大生集團正在籌劃建設中國第一個零碳紡紗車間,為可持續產業鏈的綠色發展賦能。
三是走全產業鏈之路。紡織產業一直是南通的特色支柱產業,要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集群,重點打造高端紡織產業集群,建設現代紡織產業園,圍繞紡織全產業鏈,重點培植以高端染整和面料生產為核心,向原料紡紗和服裝家紡拓展的“一個核心、兩頭延伸”的紡織產業鏈,打造以天然纖維為特色的綠色紡織品生產基地,形成紡紗織造、印染、家紡與服裝一條龍發展的產業格局,構建“龍頭帶動、 配套跟進、全產業鏈發展”的集群式發展格局。
四是走弘揚張謇文化之路。大生集團將做好張謇企業家精神的弘揚工作,利用大生已有的省級眾創創新空間的平臺,做好本部開發保護利用工作,打造集家紡設計、家紡打樣制作、家紡實體銷售、家紡線上直播為一體的國家級廣告產業園。
現代化的車間
新時代企業家需要守正創新
記者:實體經濟是強國富民之本。在任何時代,創業、守業、展業,都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作為一家百年企業的當代“掌門人”,您如何看待眼前的困難?對于創業者有哪些建議?
漆穎斌:近年來,中國與東盟在以紡織服裝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領域出現了較強的出口替代效應,中美貿易摩擦加速了這一進程。今年,外部環境更加復雜嚴峻,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外需不足成為突出挑戰,服裝外貿運行將進一步承壓。但我們也要看到,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在全球紡織服裝供應鏈中已具備明顯競爭優勢,在亞洲供應鏈中更處于核心地位,尤其是中國經濟在2023年將實現整體好轉,為穩外貿提供有力支撐。
對于產業鏈中的企業來說,要適應產業轉移趨勢,加快轉型升級。目前,海外供應鏈無論在產能規模、產品結構還是產業鏈完整程度上,短期內暫無法對中國形成根本性挑戰。合理布局產業和貿易,加快轉型升級,盡可能避免產業轉移過快帶來的負面影響。
我們也希望能夠給予制造業企業更多政策支持,比如針對先進制造業企業制定相關政策,進一步降低成本,全面減輕企業負擔,通過多種方式提高實體經濟投資回報。同時,我們還希望能夠加強對藍領技能人才的扶持,可采取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的方式,設立專門的藍領技術人才基金,引導和支持藍領技能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明確藍領技能人才享受的待遇等具體激勵措施,引發全社會對藍領技術工人及技能勞動者的關注和認可。
對于創業者,我想說,企業家是需要一些冒險精神,需要在守正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回看大生走過的這128年,從誕生以來的每一次重大轉折都伴隨著創新和開拓。
我們希望能夠向企業、向社會傳遞更多的內容。在大生紗廠老廠區,通揚河畔,佇立著中國共產黨南通獨立支部紀念地的石碑,這是南通地區最早的紅色革命基地。我們將繼續用好“資源紅”,融入新一代青年人血脈,變成“基因紅”,進而實現永固“江山紅”。
這僅僅是一個方面。為了進一步弘揚張謇文化,擴大張謇企業家精神影響力,大生集團成立了大生文化產業發展公司,運營大生眾創街區項目,打造了集藝術品展示、藝術品貿易、藝術品金融的多元化合作空間,下一步將利用大生已有的省級眾創創新空間的平臺,組建紡織產業協同創新聯合體,通過文化、產業、政策、保障等措施引進和培育更多的創新人才,全面提升各類人才與紡織行業發展的匹配度。
信息來源:新華日報財經
文章來源:紡織服裝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