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信息化、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在它的前端,“品牌”二字無疑是這個時代中一面重要的旗幟。在任何情況下,一個國家的品牌價值越高,那么對全球產業鏈的主導力就會越強,換句話說也就是擁有國際品牌的數量和質量越充足,就可以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及科技水平。


品牌戰略就是企業圍繞一個比較穩定的品牌中心,再有效整合企業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和資源體系,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幫助企業在現有資源情況下合理分配資源體系,實現價值最大化。
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和第一出口大國,在品牌轉變上卻并非達到頂級水平。在此背景下,習近平同志強調要做好“三個轉變”的工作,其中包括“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以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這“三個轉變”為推動國家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打造中國品牌指明了方向、目標、任務和路徑,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在世界許多發達國家,對于培育和推廣本國品牌,均在制度上和政策上給予長期支持。一些國家甚至先重點扶持某個重點品牌或重點企業,以點帶面來進行國家品牌戰略的推廣,幫助企業開發全球性自主品牌。國家對品牌的培育提升,不應簡單理解為打打廣告、搞搞評比而已。更多的品牌培育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提升品牌價值更是一項長期任務,要有戰略定力,方能善始善終。
1978年,在鄧小平同志的倡導下,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現如今,正直改革開放40周年,我們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再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都經歷了大幅度的跨步。期間,我國的城市化率由改革開放初1978年的17.9%已經提升到了2017年的58.52%,城市人口也已超過8億人。無論是到一線城市、二線城市還是西部地區甚至比較偏遠的縣城去看,中國城市和城鎮的面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40年的眾志成城、40年的春風化雨、40年的嘔心瀝血,中國人民正在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
改革開放前40年,無疑是物質文明的載體,是一個追求GDP的城鎮化,那么未來則會轉向以人為本的城鎮化。是“灰色”的城鎮化像“綠色”的城鎮化靠攏,同樣也是速度向深度轉變的過程。
在整個轉變的過程中,我們一定會面臨著諸多的挑戰,像城鎮化速度將明顯放緩、機動化將強化郊區化趨勢、社會老齡化快速來臨,住房需求持續減少,碳排放國際壓力空前加大,能源和水資源結構性短缺持續加劇等等。
轉變的過程離不開我們各行各業人士的努力。只有持續改革開放,中國城市才能化解過去積累的問題。只有持續改革開放,中國城市才能應對全球競爭中出現的問題。只有持續改革開放,中國城市才能披荊斬棘、迅速實現崛起。只有持續改革開放,中國城市才能戰勝艱難險阻奪取最后勝利。只有持續改革開放,才能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是對改革開放最好的紀念。
“改革”、“城鎮化”、“品牌戰略”、“國家戰略”……這些關于推動品牌的關鍵定位詞會讓我們對品牌的定位更為確切,會讓我們對城市化的概念記得更加牢固,也會讓我們對區域特色品牌更加順理成章。
寫在最后:
國家戰略作為一項長期任務,要有戰略定力。通過“品牌戰略升級為國家戰略、速度向深度轉變”等相關節點助力國家品牌的發展,發揮品牌引領作用,彰顯出旺盛的生命力,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