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桑繭絲綢產業是我國傳統民族產業、重要民生產業和國際競爭優勢產業,絲綢更是承載著中國文化。未來一個階段,絲綢產業將進入以創新驅動增強核心競爭力,提升產業智能制造的關鍵時期,我國蠶桑絲綢企業要進一步提高養蠶效率和蠶繭質量,實現傳統蠶桑養殖的智能化轉型升級,推動蠶桑繭絲綢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加快實現絲綢強國戰略目標奠定基礎?!?strong>中國絲綢協會會長唐琳在近日召開的中國(重慶)蠶桑絲綢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上說。
蠶絲業是一個包括種桑養蠶、繅絲織綢、成品制造、對外貿易,橫跨一、二、三產業,涉及農工商貿的長而完整的產業鏈,前端的蠶桑生產跨種植業和養殖業,密切依存于自然條件與栽桑養蠶技術;中后端的絲綢加工產業鏈長,外向型特征鮮明。穩定前端,豐富中后端,各環節精準發力,才能持續推進我國蠶桑絲綢業高質量發展。
“在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應大力推廣應用省力化設備和技術,降低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在東部相對發達地區,則應進一步擴大全齡人工飼料工廠化養蠶規模和提高生產、管理和產品開發應用水平。從產業鏈中后端來講,要加快繅絲設備和技術的智能化、繅絲織綢一體化,絲綢印染數字化和絲綢產品定制化;加快自主絲綢品牌建設,提高終端產品附加值和國際競爭力?!睒I內人士分析說。
近年來,我國蠶桑絲綢業加快了科技創新的步伐。前端的蠶桑生產環節智能化、數字化進程加快,特征明顯:全齡人工飼料工廠化、規?;⒅悄芑B蠶,徹底改變了幾千年來傳統的種桑養蠶模式,也引領了全國全齡人工飼料工廠化養蠶模式的興起。以基地化、規?;?、機械化為標志,中西部傳統種桑養蠶方式正在經歷現代化變革。
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原崗位科學家崔為正介紹說,人工飼料養蠶的核心技術是飼料配方改良與適應性蠶品種選育。目前還沒有任何一種人工飼料的綜合養蠶效果達到全齡桑葉育水平,飼料配方有待進一步改進?!靶⌒Q人工飼料共育需借鑒工廠化飼料育模式,建設集約化、機械化小蠶飼養工廠,實現1-4齡小蠶飼料共育,5齡省力化桑葉育,完善工廠化、智能化全年飼料養蠶技術,重點要提高繭絲質量?!?崔為正說。
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加工研究室主任肖更生說:“目前我國的蠶桑產業已從絹絲的‘單一功能’拓展到多元發展局面,蠶桑資源多元化利用技術已經成為促進傳統蠶桑產業轉型和升級的重要抓手。要實現蠶桑資源多元化高值化,總體上要做到三產融合,上下游貫通形成完整的循環鏈;同時,要圍繞種桑養蠶規模化、生產智能化、綜合利用產業化和文旅融合數字化等目標進行蠶桑資源多元高值化利用?!?nbsp;
當前,后端的絲綢加工環節也呈現出兩大特征:一是數字化轉型正在改變傳統的生產流程,鮮繭繅絲、生絲電子檢測、數字印花、人工智能設計等關鍵技術裝備開發應用取得新突破;二是品牌引領和線上線下結合的營銷模式,使一批絲綢產品成為人們追捧的新國潮。如萬事利以數字化構建的柔性快反生產鏈為支撐絲綢生產,實現了個性化設計和數實融合營銷新模式等。
近年來,隨著國內蠶桑絲綢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升級,我國蠶桑絲綢業立足自身資源稟賦,發揮科技創新優勢,不斷探索產業發展新路徑、新模式,在蠶桑良種繁育、規?;s化基地建設、智能化桑蠶養殖設備研發、蠶桑繭絲資源綜合利用等多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在基礎研究領域,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代方銀團隊完成了1078份蠶種質資源深度測序,率先創建“數字家蠶”基因庫,成功繪制高精度家蠶泛基因組圖譜。代方銀表示,以家蠶基因組和表型數字化為基礎,將推進規?;闹匾誀钸z傳基礎解析;“數字家蠶”也將作為精準操作的指南針、高效育種的加速器,強勁賦能現代育種。他提出,要充分利用家蠶種質資源的遺傳多樣性數字資源,著力解析重要經濟性狀的遺傳基礎與調控機制,加快推動育種技術和方法的創新與高效利用;強化科學研究與產業發展結合,打破研究與選育割裂格局,實現品種綜合提升與多元發展并舉,支撐復興時代“大蠶?!眲撔掳l展。

為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開辟一方天地,四川新絲路繭絲綢有限公司近年來著力加快構建“桑、蠶、種、繭、絲、綢”為一體的工業新體系。目前擁有智能化蠶種制造催青車間、智能化繅絲生產線、繭絲檢測中心以及配套污水處理設施,年加工蠶繭原料3000余噸,生產5A級以上生絲600余噸,產品不但暢銷全國,還遠銷海外?!澳壳熬飞z行情好,產品供不應求,目前有28噸精品生絲訂單即將發往浙江嘉興益川絲綢有限公司,總價值達1345萬元。”該公司財務負責人文龍說。
重慶知天而作農業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知天而作公司”)多年來精耕細作于蠶桑養殖設備成套系統,每半年都有新的產品亮相,為蠶桑產業高質量發展做了大量有價值的工作。尤其是通過工廠化小蠶、中蠶成套設備養殖和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簡易大蠶設備養殖的技術路線,符合現有的蠶桑行業生產組織模式,有利于蠶桑繭絲綢產業高質量發展。作為智慧桑蠶系統化解決方案專業公司,知天而作公司產品線豐富,基本可以滿足蠶桑養殖行業不同客戶的需求。
知天而作公司2023年主推新產品——針對養殖大戶和家庭農場的“5齡大蠶養殖設備”。該設備只需一人即可實現一個批次8-12張蠶的自動添桑、人工輔助除沙、消毒和上蔟。設備采用模塊化設計,可根據養殖大戶現有的場地面積靈活組合,產品性價比高,投資回收期一年左右。同時,該設備基于工業物聯網架構,通過傳感器、數據采集基站,實現設備數據進入大數據平臺,可以進行實時監測和后期分析。
雅士林繭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2年潛心研發的雅士林現代化車間養蠶方式改變了傳統養蠶“靠天吃飯”的局面,培育出廣食性蠶品種,研發出蠶飼料配方和無菌環境控制等技術,破解了傳統養蠶受天氣和桑葉等條件束縛、每年只能養3-4批的難題,生產效率和傳統的養蠶模式相比提高了1000倍。
多領域跨界深度融合可以說是當前我國蠶桑絲綢產業發展的趨勢和重點。而進一步加快國際布局,“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為我國蠶桑絲綢產業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
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紡織大學校長徐衛林表示,蠶絲纖維具有保濕性能優良、親膚性優異、促進細胞再生、生物相容性好、可加工性能好、熱穩定性能好、染色性能好等特點,已在紡織服裝、工業領域、智能紡織和航空航天等多領域擴展應用。
“服用應該是牽引蠶絲用量增長的主要領域,開發多纖維原料優勢互補的高品質產品,將蠶絲的長纖維與短纖維進行充分利用,是最直接有效的路徑?!毙煨l林介紹,在利用原子層沉積技術制備多功能蠶絲纖維和強抗紫外線蠶絲織物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利用微納米蠶絲粉體其與顏料粒子的協同作用,從本質上解決了極端條件下顏料熱升華及熱遷移牢度問題,實現了國旗在太空環境中耐受極端高真空、高低溫循環,以及強計量紫外輻照等條件的高色牢度顏色構建的目的。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原副校長錢永華指出,我國農業面臨土地、水資源、勞動力等挑戰。面對這些挑戰,蠶桑產業需要加快轉型步伐,在加快科技創新,增強產業發展驅動力的同時,加強產業鏈建設,實現資源多層次利用。不僅如此,還要提高產業綜合開發服務水平,變革生產方式,促進傳統產業鏈升級?!拔磥硇Q桑產業一定是跨領域深度融合的產業。”錢永華說。
“要緊緊抓住一帶一路建設機遇,加強國際合作,做大做強蠶桑絲綢產業。通過資源的合理配置,優勢互補,合理競爭,形成多贏的絲綢生產、貿易新格局,要站在世界高度,以維護中國國家利益為核心,建立全球化的蠶桑絲綢發展戰略體系?!毙じf。
唐琳提出,我國絲綢行業要重點在三個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在轉型升級方面下功夫。要繼續夯實繭絲原料基礎,不斷完善桑蠶繭絲綢技術創新服務體系,補齊關鍵領域短板弱項,鼓勵各地發揮自身優勢打造各具特色產業集群,著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二是要在擴大內需方面下功夫。要深挖內需市場潛力,打通產業鏈供應鏈堵點,加快形成國內強大的絲綢市場。要加強功能性、可機洗等絲綢新產品創新研發,更好地適應個性化、差異化、品質化消費新需求。要大力培育新型消費,搶占數字經濟新賽道,打造行業經濟增長新引擎。三是要在穩定出口方面下功夫。要持續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廣泛開展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合作,搭建與更多國家和地區經貿往來的橋梁,加快融入全球紡織產業鏈、供應鏈與價值鏈體系,進一步鞏固提升我國絲綢的國際競爭力。
編輯 / 王丹陽
文章來源:中國紡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