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香蕉久久_精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综合欧美亚洲日本_国产在线一区不卡

梧桐臺 —— 紡織服裝產業服務平臺

服飾產業互聯網服務平臺,線上線下,助您快速實現商業價值

新用戶注冊 立即登錄
換一個
獲取短信驗證碼
×
×

中國國際時裝周謝幕了 獨立設計師們未來怎么走?

發布時間:2017-03-31  閱讀數:10941

每年數以萬計的設計師品牌在中國誕生,而其中不到1%的品牌能夠活下來,并繼續經營著。

由于高大上時裝媒體的宣傳,我們似乎隱約有一條設計師品牌的成功路徑,大致是這樣的:從歐洲名校畢業,在大牌做幾季實習,推出自己的系列在四大時裝周走場秀,獲了一個設計比賽獎,得到某媒體大咖贊賞,進入某家頂級買手店銷售,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每年數以萬計的設計師品牌在中國誕生,而其中不到1%的品牌能夠活下來,并繼續經營著。


我們常說No Business No Show,因為Fashion是一門Business。

現實是這樣的,國外有才華的設計師先在大牌工作一段時間,然后創立自己的品牌,當名聲建立到一定程度,到大品牌去做創意總監,自己的品牌順道做起來。這是國外設計師的生存路徑,在中國這是行不通的。我們的獨立設計師再出名也不會被中國的大型商業品牌請去做全職創意總監,因為一不具備商業眼光,二沒有操盤能力,所以中國獨立設計師不能遵循歐洲設計師的路徑。

我們也不必羨慕韓國設計師,其實我們應該同情他們,他們的境遇比中國更滑稽。那邊是純純的Show Business,因為那邊沒有足夠的買手店支撐他們品牌按照時裝的周期發展。你只要數一下你知道的韓國城市,就可以想象那里有多少家買手店了。那邊有熱鬧的東大門,但是首爾時裝周上這些走秀的品牌雖然都是在東大門設計中心走秀,但是卻沒有一個希望在東大門銷售,這是怎樣奇怪的現象,或許全世界都是受到時裝媒體的蠱惑。

還好韓國有娛樂產業,設計師品牌可以與韓國明星結合,走出去的是K-Pop,不是K-Fashion。首爾時裝周秀后沒有Showroom,因為沒有足夠買手,所以不需要Showroom。那邊的設計師品牌自己開一家小店,在一些網店寄賣,賣掉多少做多少,是手工作坊模式。去韓國的買手也沒多少是去買貨的,是去街拍的,是去直播的,是去吃炸雞啤酒的。


有的人建議:

首先是學會和商業世界妥協。時裝是一件藝術品,但也是一件消費品。在面對消費者之前梳理清楚什么是屬于自己的設計,什么樣的消費者會喜歡,今年大牌們在做什么樣的嘗試,以及怎樣才能打造出至少一款爆品,比如粉絲對于Alexander Wang的刺繡和紐扣的辨識度極高。我個人非常喜歡去年7月份推出的“Wang 10”的限量設計系列,充分展現了Wang的設計精髓,以及他對成本近乎嚴苛的把控。

第二是不要偏執于任何渠道。渠道分為推廣宣傳渠道和銷售渠道。對于推廣宣傳,設計師本身必須是品牌最大的賣點,而不是其他,所以在推廣時務必重視設計師的故事和想法。銷售渠道方面,訂貨會當然會是品牌成立初期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可到了電子商務如此發達的今天,也可以去嘗試產品體驗+電子商務的方式去擁抱渠道的變化。對于摒棄經銷商的想法也許現在還過早。

第三是抱團取暖。任何一個弱小的存在想要在如此紛繁復雜的商業世界中生存實在非常困難,說實話像走秀之類的活動對于時尚品牌來說必不可少,可惜一次走秀至少要花費的5~7萬元左右的費用對于新品牌來說負擔還是會很重。再加上媒體宣傳之類的費用,那就不知道要在市場上花費多少錢了。所以一旦找到了目標一致的品牌時必須要互相汲取所需,因為這不僅僅能夠帶來品牌影響力上的成長,更多的是能夠降低各項綜合成本。

第四是無限拓寬思路。一提到時尚不是衣服就是配件,可一切皆可以附屬于時尚,像芳草地dunhill酒吧,DG冰淇淋,法拉利手機等。另外,跨界合作也將帶來不小的驚喜,近期被Fossil集團收購的Misfit就曾和施華洛世奇合作推出了一款可穿戴配件,市場反應非常不錯。所以糾結于原有固化的思維,將成為綁縛自己和品牌的韁繩。

最后是尋求外部的幫助。互聯網創業圈里的導師制度對于創業者的幫助非常大,就連上文提到的Alexander Wang也是因為在跟隨Marc Jacobs實**的時候受到Anna Wintour的發掘和支持才有的今天。尋求幫助并不是一件丟臉的實情,正好相反,這是一個獨立設計師品牌正視自己的表現。時尚行業的前輩們,以及商業世界的前輩們將非常熱心地寄予幫助。


那么中國獨立設計師是否沒有出路?當然不是,而是要看你想走在哪條道路上。就在2016年上海時裝周期間,“江南布衣”在香港上市了。在招股說明書上,“江南布衣”稱其占據了中國設計師品牌市場10%的市場份額。那么我們的獨立設計師們是否認為他們和“江南布衣”是在同一個戰場上呢?如果是,那么你需要面對真正的市場競爭;如果不是,甚至對之嗤之以鼻,或者望而卻步,那么you are not in this business,你要對你的“小確幸”感到滿足。

“例外”2016年在北京的時裝周慶祝品牌創立20周年,“素然”也走過了10多年,他們是伴隨著中國百貨店的崛起一同起步的。同期啟動的很多成功品牌,我們稱之為“大淑女裝”,大家走了不同的風格同樣的路徑。“例外”和“素然”保留了自己設計師品牌的基因,“ICICLE”則倡導舒適、環保、通勤,其核心都是為中國中高端女裝市場輸出產能。獨立設計師品牌面向的消費者難道不應該也是這批中高端消費者么?她們逛JOYCE,逛連卡佛,逛SKP,逛港匯恒隆,或者出國掃貨。她們不就是為了買中高檔女裝么?

誰能高效供給,誰就能贏得市場。而且大批8090后開始入市了,她們厭倦了快時尚,她們懂大牌,她們很識貨,打動她們,其實并不難。

講到這里說一下坊間曾經公認在上海做女裝品牌成功的三個必要條件,或許能有所啟示。夫妻創業(股東關系牢固),一個設計一個銷售(分工明確),在梅龍鎮伊勢丹有店(樣板店,有業績,當年還沒有恒隆),然后就有可能復制放量了,至于后來的事情那是后來的事情,在此不表。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