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3月13日,李強總理在出席記者會并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表示,坐在辦公室碰到的都是問題,下去調研看到的全是辦法,高手在民間。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江蘇在高質量發展中積累了哪些好經驗?解決了哪些新問題?日前,新華日報·交匯點新聞啟動《“蘇”式高質量發展“新三十六計”》全媒體采訪行動。記者踐行“四力”,深入全省36個基層觀察點調查研究、走訪問計,全面展示江蘇在高質量發展中繼續走在前列的生動實踐。本文為“蘇”式高質量發展“新三十六計”·“智”造計篇。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江蘇考察時強調,要“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推動數字經濟與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數字化為高質量發展制造業帶來了哪些“質變”?如何通過“智能制造”解決產業的痛點?近日,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來到南京江北新區智能制造產業園蹲點調研,挖掘園區加速探路“數實融合”的有益經驗。
6月27日,是南京江北新區的“8歲生日”。8年前,江北新區成立之后,全球智能制造先進企業不斷集聚;次年,江北新區智能制造產業園應運而生。如今,這座產業園區獲批省級智能制造示范車間9個,集聚起相當數量的一批生產性服務企業。在近日公布的江蘇省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331”工程綜合評價確認名單中,南京智能制造產業園科技服務集聚區入圍“高質量發展集聚示范區”。
“這些企業當中,有八成以上是科技服務業企業,其中絕大多數是服務制造的數字化企業。”產業園產業發展部部長陳洪彬說,從產業數字化到數字產業化,從一條條生產線的變革到生產、經營及周邊全流程的顛覆,瞄準“數實融合”,智能制造產業園正加速探路。
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作為江北新區先進制造業產業承載區,智能制造產業園專門開辟空間發展科技服務集聚區,其核心就是服務主導產業,集聚和培育不同細分領域的科技服務業企業,積極布局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智能制造、醫療器械、數字技術五大產業賽道。
“園區里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越走越深,但‘數實融合’仍在探路階段,制造企業還需更多動力。因此園區要同企業一起試水蹚路,以集聚區的科技服務,實現對園區制造業的賦能。”陳洪彬表示,習近平總書記這次在考察蘇州工業園區時特別強調,高科技園區在科技自立自強中承擔著重大而光榮的歷史使命,要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對接,加強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不斷以新技術培育新產業、引領產業升級。“這不僅是對蘇州工業園區提出的要求,同時也是對我們所有人的要求。”
具體到微觀層面上,企業如何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為傳統制造業賦能?帶著調研的“放大鏡”,記者深入園區不同行業的企業進行調研走訪。
江蘇品生醫療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品生醫療”)是一家精準醫療領域的高科技創新公司。今年,品生醫療參與到了“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前沿生物技術”重點專項——“高精度、高通量生物分子解析關鍵技術和串聯質譜裝置研發”當中。
“質譜技術憑借高特異性、高靈敏度、多指標檢測等優勢,成為了精準醫療的新方向。”品生醫療首席技術官張偉告訴記者,囿于高筑的技術壁壘,高端質譜設備長期以來一直存在“卡脖子”難題,國產替代率相對較低,昂貴的成本限制了臨床質譜技術的廣泛普及。“我們自主研發創建的qULTRA精準組學平臺以及QlifeLab9000系列質譜設備,為的就是解決這一‘卡脖子’難題。作為國內首款小型化、可移動臨床級串聯質譜儀,QlifeLab9000系列質譜設備推動著中國臨床質譜國產化的進程。”
說著,張偉指了指眼前體積僅有家用洗衣機一半大小的質譜儀,這款機型小巧但性能卓越的質譜儀目前已能夠勝任絕大多數人體生物樣本的深度檢測任務。“我們不僅具備高端臨床質譜儀的國產化制造能力,同時又有將硬件技術應用于重大疾病診療的大數據平臺和相關軟件。”目前,該公司的業務已經進入了全國多個省份,覆蓋了超過500家三甲醫院、縣級醫院和社區醫院。
走進南鋼智慧運營中心,一面巨型顯示屏赫然占據了大廳的整塊墻壁,上面各類實時數據正在不斷“跳動”。這是江蘇金恒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恒科技”)為南鋼建成的行業首個智慧運營管控一體化“工業大腦”。
“我們采用工業互聯網架構和3D虛擬仿真技術,通過‘數字孿生+實時數據’的智能信息系統,自主設計并集成多領域的技術和裝備產品,對鋼鐵生產、能耗控制、物流運輸等環節進行精準把控,保障南鋼‘JIT+C2M’智能工廠高效運轉。”金恒科技信息化部副部長阮文杰介紹說,顯示屏上所呈現出來的“工業大腦”涵蓋了原料、煉鐵、鐵調、煉鋼、軋鋼、成品6個集群,以及生產、能源、物流、安全等17個模塊;匯聚了南鋼26條產線從原料到成品全工序3D可視,實現了數字工廠和物理世界的數字孿生。“目前,我們已累計建立82個業務模型、935條業務規則,融合44個業務系統,形成了更精準、更及時的閉環管理機制,實現了‘生產更低碳、制造更智能、運營更高效、服務更敏捷’。”
江蘇中車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車數字”)處于智能制造產業園鎖定的“數字技術”賽道,業務方向與另兩條賽道——“軌道交通”“智能制造”吻合。企業負責人表示,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前沿技術,以“IT(信息技術)+OT(操作技術)”的獨特優勢,公司為制造企業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全業務流程優化,帶來了可觀數字價值,“與本地軌道交通龍頭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并輻射全國船舶重工、工程機械、航空航天等領域”。
此外,智能制造產業園還引入了一批專業化數字平臺服務中小企業。“制造業企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面臨著許多問題,例如技術更新、生產效率提升、市場營銷等方面的挑戰。”陳洪彬分析說,一家企業往往很難擁有強大的資源網絡去市場中探尋合適的服務商,園區引入專業化數字平臺,就是要解決企業這一難題。當下,園區依托一批重點數字平臺,搭建園區、運營商和企業三方對接平臺,助力中小企業加速數字化改造。
綜合來看,南京江北新區智能制造產業園注重從哪些方面發力,來建設高質量發展園區、打造“智造”高地呢?陳洪彬為記者拆解“錦囊妙計”:
一是加速推進“數實融合”。例如推動金恒科技、金貿鋼寶、鑫智鏈等企業,緊扣鋼鐵生產、銷售流程,通過數字化實現全生命周期管理;鼓勵中車數字圍繞城市軌道、高鐵列車等產品提供精益生產數字服務并向其他制造行業延伸。
二是鼓勵企業“智改數轉”。一方面推動中車浦鎮、雷爾偉、南汽集團、蘇美達等制造業龍頭企業加快產線的智能化和數字化改進;另一方面開展數字診斷,為園區中小企業數字化提供幫助。
三是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鼓勵企業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品生醫療、瑪格奈特等企業均參與“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專項,金恒科技等企業獲得“首臺套”設備認證。
四是重點建設綠色工廠。以蘇美達輝倫公司為例,通過節能改造、綠證綠電綜合能源互補等技術手段,該公司已獲得了南德碳中和達成認證。
“園區緊扣‘智改數轉’,專門打造了科技服務集聚區,集聚和培育不同細分領域的科技服務業企業,為母園區制造業生產要素的改造、整合、提升提供強大的數字支撐。”江蘇中車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景寧表示,制造業通過數字化轉型的示范試點、創新應用,既有利于實現高質高速發展,又為工業數據和數字方案的落地提供了應用場景。先進制造業與科技服務業在數據的流動與連接中,實現了價值構建和傳導。
“未來,希望園區繼續發揮政策、人才、金融等方面的服務優勢,聚主體、促協同。堅守實體經濟、鞏固傳統產業領先地位的同時,通過培育標桿的服務型企業,鼓勵并協助打造更多的技術含量高、應用效果好、復制推廣性強的數字經濟標志性場景,引導服務型企業與不同規模的制造企業開展多層次滲透合作,實現供應鏈、產業鏈上下游的聯動協作。最終全面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景寧說,“產業‘梧桐’林立,相信自有‘鳳凰’來棲!”
來源:新華報業網7月12日報道,記者:陸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