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委書記沈曉明7月中旬專題調研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提出了如何“加快建設具有湖南特色的先進制造業產業體系”這一重要命題。
聚焦這一命題,湖南要做什么?鼓勵什么?堅持什么?強化什么?針對這“四問”,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湖南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左宏撰寫了題為《新時代湖南建設先進制造業產業體系的四個維度》的文章,其中提到先進制造業不能局限于制造業,而是要打造與科技創新、數字化、服務化相結合的制造業。
新時代湖南
建設先進制造業產業體系的四個維度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制造業是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產業的優勢和競爭力所在。
湖南正在加快實現“三高四新”美好藍圖,其中包括“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因此,建設先進制造業產業體系是湖南當前以及未來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任務。
有“標桿行業”缺“總量規模”。湖南擁有包括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等世界級產業集群,工程機械規模全國第一,電力機車世界第一、占全球份額接近1/3。然而,總量規模卻并不顯著。2022年,湖南省制造業增加值為1.37萬億元,分別為江蘇的29.8%,廣東的32.2%,中部排名第3位。湖南制造業占GDP比重為28.2%,僅僅剛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有“自主培育”缺“招商引資”。筆者曾研究過,湖南有一種獨特的“研究所現象”——湖南三大世界級產業的龍頭企業,多是從“研究所”孵化出來,例如中聯重科源自于長沙建機院,三一重工是研究所人員下海創立,中車株所孵化了新能源車、風電裝備等諸多新領域,湖南中小航空發動機產業與608所有著緊密聯系……自主創新能力強的同時,湖南的招商引資相比較而言是短板,與河南引進的“富士康”、安徽引進的“京東方”等相比,湖南缺乏這種外來引進的大企業、大產業。
有“存量優勢”缺“增量潛能”。湖南的存量產業具有世界級、國家級的規模和實力,卻面臨后繼乏力的情況,面向未來的潛力產業不足。比如安徽,該省布局了從以京東方為代表的新型顯示器件,到江淮、小鵬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到科大訊飛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再到中科大量子信息團隊為代表的量子科技產業……相比之下,湖南面向未來的產業梯隊相對薄弱。
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藍圖的擘畫,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聚焦先進制造業主線不能有偏差,要推動制造業當家理念和發展實踐更好結合。繼續堅持制造業“當家”,實施省市縣推動制造業當家“一把手”工程,突出重點企業、重點產業、重點領域、重點地區,進一步夯實先進制造業的核心地位。先進制造業不能局限于制造業,而是要打造與科技創新、數字化、服務化相結合的制造業。
其一,圍繞產業鏈供應鏈布局創新鏈。把戰略科技力量聚集到先進制造業創新發展中來,建立全國極具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技術創新中心群落,以創建全球研發中心城市為契機,以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載體爭創綜合類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
其二,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傳統制造業數字化改造提升,持續實施“智賦萬企”行動,加快推進企業“智改數轉”進度。
其三,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支持制造企業延伸服務鏈,加快發展研發設計、軟件與信息服務、現代物流、檢測認證等生產性服務業,推動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型、單一產品制造向制造與服務集成轉變。
要破除湖南產業潛力不足的問題,需要形成“多梯隊多層次”的布局。
第一,堅持世界級、國家級、省級集群梯度培育。以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為主攻方向,建設多層次“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池”,夯實工程機械、軌道交通、中小航空發動機等世界級產業集群地位,壯大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四大國家級集群實力,培育一批省級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形成產業層次優、集群程度高、配套能力強的制造業集群發展格局。
第二,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鼓勵龍頭企業通過股權投資、資源共享、渠道共用等引領中小微企業發展配套和關聯產業,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和單項冠軍企業,組建一批大中小企業融通、產學研用協同的創新聯合體,通過生態構建、基地培育、內部孵化、賦能帶動、數據聯通等方式打造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融通創新典型模式,營造“大河有水小河滿,小河有水大河寬”的生動發展局面。
湖南要繼續發揮自主創新的“研究所現象”,不斷孕育本土創新型企業;同時,要勇于補齊短板,加強“招商引資”,引進一批大產業、大項目或產業集群。據了解,安徽合肥市約70%的存量企業是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來的,60%的固定資產投資、50%的地方稅收增量、70%的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量、60%的新增就業崗位由外來投資企業創造。借助招商引資來構建先進制造業產業體系是必不可少的重中之重。
第一,加強“湘商回歸”政策落實落地。堅持把“湘商回歸”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要求各級“一把手”帶頭走出去對接商會、湘商企業。借鑒安徽經驗,發揮政府引導基金杠桿撬動作用,以基金招商做產業導入,以投資銀行方式做產業培育,推動形成“以大帶小、上下融通”的產業集群共贏局面。
第二,堅持招大引強。借鑒江西“5020項目”做法,盯大引強,著力引進世界500強、國內500強、民營500強、上市公司、行業龍頭等,或者是產業集群和產業鏈條。
第三,發布湖南重點產業招商圖譜和招商指南。立足湖南產業優勢,緊盯發達省份產業集群動向,建立動態監測系統,以產業鏈上下游為邏輯主線,繪制鏈式招商圖譜。同時,發布《湖南省重點產業招商冊》,將全省重點產業鏈招商信息和產業圖譜發布,并將該產業鏈發展現狀、缺少的產業鏈條及政策支持情況向社會發布。
生態環境對于企業和產業來說,就如空氣、水、土壤對于生物的作用,一流的發展環境才能孕育出一流的企業和先進制造業產業體系。
其一,營造“湘商文化”氛圍。湖湘文化的底子是農耕文化,對于市場經濟的認識度不夠,商業氛圍并不是很濃厚。這也是過去一段時間湘商群體在外省發展特別好,回湖南發展反而沒那么如魚得水的原因所在。營造尊重企業、企業家創新創業的輿論環境,營造正確認識、充分尊重、積極關心產業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
其二,深化“放管服”改革。更好地發揮政府對營商環境的全面優化作用,尤其要以集成高效的政務服務平臺,以系統優化的政務服務機制,以全面提升的政務服務效能,為各類市場主體蓬勃發展厚植土壤。
其三,率先構建統一大市場。加快落實2022年4月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率先建設公平統一的大市場,推進形成市場的基礎制度規則統一,市場的設施高標準聯通、要素和資源市場以及商品和服務市場高水平統一,不斷優化市場環境,為湖南特色先進制造業產業體系建設提供公平高效、容量巨大的賽場。
總而言之,先進制造業產業體系建設好了,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功成”也將指日可待,湖南的高質量發展將躍上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