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靈魂,是數字產業發展的基礎。軟件園區整合人才、政策、資金等要素資源,集聚骨干企業和重點軟件品牌,是軟件產業集聚發展的核心載體。在大力發展數字產業集群的背景下,打造高水平軟件園區具有重要意義。
要建立數字產業集群,軟件產業是繞不過去的一環,比如基礎軟件。基礎軟件類似基礎學科,其強弱對國家數字產業發展有重大戰略意義。軟件園區整合人才、政策、資金等要素資源,集聚骨干企業和重點軟件品牌,是軟件產業集聚發展的核心載體。加快數字化產業發展、推進數字產業集群建設,為眾多領域帶來了利好,也為軟件園區的發展注入新動力。
我國各地軟件園區呈現蓬勃的發展勢頭,軟件新城、軟件谷、軟件帶、軟件小鎮紛紛涌現,園區規模不斷擴大,成為軟件產業集聚發展的主陣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觀察這些軟件園區的發展現狀。
一是從發展格局看,相關部門和地方都高度重視軟件園區的建設發展,先后組織創建國家軟件產業基地、國家軟件出口基地、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等,形成了多方發力、延續遞進的發展格局。
二是從發展水平看,軟件園區集聚水平和創新能力快速提升。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近350余家軟件園匯聚了超5萬家軟件企業,為軟件產業貢獻了近八成的收入規模、就業人數和納稅金額。軟件園區不斷完善產業生態和創新創業服務,帶動國內軟件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競相涌現。
三是從發展梯次看,各地軟件園區呈三梯隊、橄欖型分布。按照園區業務收入規模劃分,第一梯隊是營收達千億元的軟件園區,第二梯隊是營收達百億元級的軟件園區,第三梯隊是營收不足百億元的軟件園區。園區規模總體呈中間多、兩頭少的橄欖型分布。
我國軟件園區雖然取得長足進展,但仍面臨著一些制約高水平發展的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園區同質化競爭嚴重,特色化、專業化發展有待進一步加強。
當前,國內軟件園區建設存在著發展質量不高、特色發展不夠、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環境不完善等突出問題,未能有效形成差異化競爭、特色化建設和錯位化發展的良好格局。園區之間同質化競爭激烈,有些園區不顧自身資源約束盲目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不具備比較優勢的產業,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突出。部分園區在產業規劃布局上仍然強調大而全,忽視優勢特色產業打造,嚴重影響園區核心競爭力提升和產業可持續發展。
二是園區基礎設施有待健全,綜合服務能力亟須完善。
目前,現有部分軟件園區綜合功能仍待完善,平臺建設滯后于產業發展和人才集聚需求,公共技術服務設施、城市基礎設施、人才安居工程等功能缺口較大。園區內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不完善,多數園區平臺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與企業需求尚未全面融合。此外,部分園區重產業、輕生活,與園區相配套的生活配套軟環境建設不完善。
三是政策規劃對園區覆蓋力度有待加強,園區發展活力有待激發。
政府層面統籌軟件園區發展的專項政策和規劃力度有待加強,各部門、各地區協同推進園區發展的政策、資金、規劃、制度等不夠聚焦。地方層面專門針對軟件園區發展的政策數量不多、延續性不強。各個地方鑒于財力、理念等差異,推出的政策措施覆蓋面較窄,軟件園區政策肥瘦不均的現象明顯,不利于產業集群與創新集群的融合聯動發展。
四是價值鏈高端環節短缺,園區品牌效應有待增強。
部分地區軟件園區集聚的軟件企業屬于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中低端環節,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軟件研發企業偏少,尤其缺乏能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的龍頭軟件企業。此外,大多數軟件園區規模較小,地理分散,難以吸納多家中大型企業入駐,園區品牌缺乏統籌規劃和推廣,存在品牌多、品牌力弱等現象。
五是鏈主企業帶動機制不明顯,產業集聚效應難實現。
國內軟件園區及軟件企業數量不少,但都以中小企業為主,軟件業務收入不足億元的中小企業占比較高。除沿海少數大城市園區相對擁有較多龍頭企業及外資企業入駐外,其余各地軟件園區培育及引進的細分領域龍頭企業數量較少,且龍頭企業存在各自為營的發展狀態,無法形成強關聯的產業鏈集聚效應。
六是園區軟件服務型人員不足,企業高端人才需求大。各園區目前的招商、建設和管理服務等人員力量不夠,市場化運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也存在不足,園區的運營管理團隊還遠不能滿足園區高質量建設和發展的要求。
一是鼓勵地方政府貫徹落實中國軟件名園建設相關工作部署,建立地方軟件園區培育發展體系,持續組織開展地方軟件名園和軟件特色園申報工作。對軟件產業規模、軟件收入占比達到一定量級及以上,創新能力顯著、管理服務高效、輻射帶動較強的園區,按程序確定為省級軟件名園;對軟件產業基礎較好、優勢特色鮮明、配套服務完善的園區,按照產業發展特色,按程序升級為特色產業園。
二是按照“一地一特色”原則推動省級軟件園區的有序協調發展,鼓勵各地出臺扶持軟件產業和園區建設的政策措施,引導軟件園區特色化、專業化、品牌化、高端化發展,打造特色優勢產業發展載體。
三是支持軟件園區開展園區環境改造、人才公寓建設等,完善園區基礎設施,促進符合產業定位的優質企業在園區集聚發展,培育打造一批特色鮮明、集中度較高、具備產業核心競爭力的軟件園。
一是大力引進全球軟件500強企業、中國軟件百強、中國互聯網百強、國內外上市軟件企業等,設立綜合型、區域型、功能型總部,吸引一批擁有核心技術、發展潛力巨大的龍頭骨干企業集聚,形成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
二是聚焦信創、工業軟件、云計算、數字創意、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等領域,支持各軟件園區引進培育一批鏈主型企業,推動鏈主企業加快向云化、平臺化、服務化轉型發展,建設生態型開源開放平臺。
三是支持軟件名園設立鏈主企業,將鏈主企業納入重點支持對象,協調推進解決鏈主企業關注的場景供給、平臺搭建、生態培育等相關問題。
一是引導和支持園區內鏈主和骨干企業投資建設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產業園等全生命周期的孵化育成體系。
二是支持中小型軟件企業深耕特定行業領域,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專用產品。聚焦產業前沿領域,遴選一批創新能力強、專業化程度高、發展潛力大的優勢特色軟件企業,著力培育一批軟件領域“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三是鼓勵大企業開放創新資源,建設“雙創”平臺,向中小企業提供開發環境和科研基礎設施,推動大中小企業深度協同。
一是推動設立軟件園區協會、聯盟、智庫等第三方服務機構,提升對軟件園區發展和管理的服務支撐水平。支持在軟件園區建設軟件示范平臺、信創適配中心、工業軟件創新中心、算力服務中心、信息安全等產業發展支撐平臺,以及軟件測評、認證認可、數據服務等公共服務基礎平臺。
二是強化與重點園區內鏈主和骨干企業合作對接,鼓勵國有大型企業集團參與,在現有的軟件產業發展基金中共同設立市場化運作子基金,引導投資機構和社會資本進入園區內投資,提升對軟件行業發展融資服務支撐水平。
三是強化企業上市工作協作機制,充實軟件后備企業上市掛牌數據庫。
一是支持鏈主企業開放核心應用能力,為生態鏈企業導入用戶、流量、接口、技術、產品推廣等資源。組織征集并發布軟件應用場景清單,加大軟件創新技術應用場景推廣力度。組織開展信創、區塊鏈、工業軟件、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產品資源池建設,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
二是引導園區內鏈主企業建設開源社區、開源代碼托管平臺等基礎設施,加強開源技術、產品的創新力度。支持園區企業、科研院所等積極參與國內開源基金會等開源組織,提升對開源資源的整合利用能力。
三是支持軟件企業及相關行業組織舉辦國際性專業論壇、展會,以及開展軟件設計大賽、軟件創業大賽等活動,引入更多優勢社會資源。
堅持引進和培養并舉,積極引進“中堅”人才和團隊。優化人才創新創業環境,提供戶籍、住房、醫療、教育等“一站式”服務,完善期權、技術入股、股權等多種形式的激勵機制。大力培育富有創新能力的各類軟件人才,深化產教合作、校企融合,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特色軟件學院和園區企業進行產學研對接,建設一批產教融合基地和軟件實訓基地。
來源:中國工業和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