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韓國、日本紡織產業的合作由來已久,相互間已建立起交織融合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F在,中國以先進、智能、綠色制造為核心特征的完整紡織產業鏈,與韓、日以高性能、功能化纖維產業鏈和現代時尚產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之間仍然具有互補性。”國際紡織制造商聯合會主席、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在近日召開的第十一屆中韓日纖維產業合作會議上談到。
本次會議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以下簡稱“中國紡聯”)、青島市工業和信息化局主辦,山東省紡織服裝行業協會、青島中紡億聯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協辦。韓國纖維產業聯合會、日本纖維產業聯盟率團出席會議。
三國會議代表合影
會議圍繞中韓日三方紡織服裝業發展現狀與展望、后疫情時代紡織服裝業的思考等議題展開了深入交流;并就共同促進紡織服裝貿易往來,共同構筑互利共贏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體系,增強區域產業發展韌性等熱點問題達成共識。

“中韓日纖維產業合作會議自2010年首次舉辦至今,已經走過了十多個年頭,不僅是三方紡織業界相互交流、尋求共識的重要平臺,也是全球紡織產業鏈、供應鏈在精誠合作中不斷發展前行的重要見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秘書長夏令敏表示,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是中國的核心發展戰略,積極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等區域自貿平臺的達成,展示了中國各行各業在開放合作、良性競爭中尋求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決心。紡織行業是中國對外開放和國際化發展的先行產業,始終秉持深度融入全球的發展理念,大力推動自身轉型升級,將建設穩定、先進、開放的中國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促進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健康、持續發展重要一環。同時,中國紡織行業也始終愿與各國業界同仁和衷共濟,千里同途。

韓國纖維產業聯合會會長崔炳五談到,近3年來,韓國紡織服裝行業積極培育服裝智能制造能力,構建元宇宙產業集群,推進制造現場的智能化、自動化,以及培養數字化人才等,推動了紡織服裝行業的創新與發展。希望三國紡織行業在既有良好合作基礎上,圍繞對行業未來發展具有創新性、革命性意義的合作項目,推進更深層次的務實合作,實現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贏。

日本纖維產業聯盟副會長兼秘書長富吉賢一談到,當前,原材料、能源等的價格上漲成為企業活動和消費的不穩定因素。在經濟發展方面,日本纖維行業認為,必須要進行數字化轉型和碳中和改革。在貿易領域,進一步推動區域經濟合作,擴大面向全球市場的貿易發展。中日韓三國的纖維產業是合作伙伴,為了能夠共同成長和發展,應當攜手共進,保持引領世界纖維產業的氣概,強化相互間的信賴關系。

孫瑞哲指出,當下全球紡織供應鏈布局呈現調整新趨向,這種趨向表現在中國紡織行業正在更廣泛參與、更深入推動全球紡織產業鏈、供應鏈創新發展;全球紡織供應鏈制造端分布格局呈現分散化趨向,在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布局加重;全球紡織供應鏈正在共同面臨大時代變革,亟待增強發展韌性。
孫瑞哲認為,中國紡織行業持續發展的過程,也是不斷融入全球紡織產業體系、全力保障和支撐全球紡織供應鏈平穩運行的過程。中國是全球紡織供應鏈上的重要一環,中國紡織行業以市場化改革和對外開放為起點,汲取全球產業優質資源和先進經驗實現長足發展,也為全球紡織產業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基礎實力和創新成果。中國紡織行業與全球紡織供應鏈從來都是唇齒相依、休戚與共的,供應鏈的價值來自協同,創新的活力來自開放,中國紡織行業將始終踐行開放合作、協同共進的初心,進一步融入全球紡織供應鏈體系,服務全球產業創新發展。
孫瑞哲就中韓日三方紡織產業未來深化合作的方向提三方面建議:一是培育更加良好的經貿合作生態;二是打造區域協同創新優勢;三是共同推進責任發展。

中國紡聯副會長、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紡織行業分會會長徐迎新指出,2020-2022年,中國紡織行業在新冠疫情沖擊下,充分發揮了完整產業體系的穩定運轉優勢,3年間產銷形勢基本平穩,出口競爭力得到釋放,發展態勢總體良好。但受國際市場需求疲弱影響,2023年以來,中國紡織行業發展壓力有所增加,主要運行指標增長承壓,企穩向好的基礎仍待鞏固。
對于中國紡織業發展趨勢與方向,徐迎新認為,應順應時代變革,融入時代大勢,建立起適應時代要求、高質量、有韌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預計到2035年,中國紡織業能夠實現以推動高質量、現代化為核心的新發展。

韓國纖維產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朱沼鈴表示,韓國的纖維產業為國家經濟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據韓國纖維產業聯合會統計,韓國有4.7萬家紡織服裝企業,從業人員達25萬人,韓國服裝貿易占全球貿易的1.5%,呈增長趨勢。但同其他國家一樣,韓國同樣需要面對可持續性、數字化轉型和供應鏈創新等問題。為此,韓國將努力構建紡織服裝產業鏈資源循環型生態體系,通過開拓市場、增加投入,打造智能化生產系統,構建數字生態體系,由效率轉向韌性,向可持續、穩定的產業鏈轉型。

日本化學纖維協會會長大矢光雄介紹,受新冠疫情的影響,日本主要纖維在服裝消費方面大幅萎縮,2022年逐漸趨于平穩回暖。當前,日本的紡織產業需求正在恢復中。未來,日本纖維產業將從數字革命、人才、支援海外發展、可持續發展、貿易、強化信息傳播力和品牌力及稅制等方面強化產業基礎。日本化學纖維協會將持續對PET回收、生化纖維、微塑料問題等進行探討,此外,也會積極參加各類研討會,參與環保型纖維標準化作業、服裝可追溯調查及開發纖維屑檢測方法等。

三方紡織同行圍繞時尚文化、數字技術和綠色發展等方面,分享了各自的最新思考與實踐。
就如何重塑東方文化內涵,打造具有世界影響的時尚生態這一問題,中國紡聯會副會長、中國服裝協會會長陳大鵬認為,首先要注重傳統服飾文化的當代化表達,更要從內心深處做到文化自信。當前,以國風、國潮為代表的中國文化正在以前所未有之勢釋放商業價值。不僅如此,越來越多亞洲的品牌和設計師開始在世界舞臺嶄露頭角,世界因多彩文明而生機勃勃。我們要不斷創新合作模式,以共同構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東方時尚話語體系,攜手共進,重整行裝再出發。

韓國纖維產業聯合會常務理事鄭珉談到,數字技術能夠創造紡織服裝業新市場、提升生產效率,并提升客戶價值。同時,數字化能夠加快紡織服裝工業價值鏈的循環經濟。如大數據、AI、云計算、物聯網、元宇宙等都在推進韓國紡織服裝業價值鏈的創新。

韓國柯鏤虛擬時尚股份有限公司副社長金光日為與會者展示了6種面料,三種是數字制作的面料,三種是真實的面料,又將真實模特穿真實服裝的照片同真實模特穿3D服裝做比較,體現了3D技術發展到今天已經真假難辨。他表示,數字化營銷是韓國企業關心的重點。韓國的服裝企業一直在進行創新數字轉型,數字化專業人才的引用也加速了數字化轉型的步伐。

“數字設計和流通如今已成為設計師的又一商機。”韓國D3D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河之臺介紹了企業在數字設計領域保護知識產權方面所做的探索。他談到,為了保護設計師的知識產權、降低行業門檻,他們開發了“數字時裝變形金剛”,通過數字技術,可以快速實現服裝設計;“數字面料”是D3D的又一業務板塊,這種數字面料可以在網上體現與實際面料非常相近的視覺表現,且可以呈現不同顏色和不同原材料組合,支持設計師呈現不同的服裝產品。

韓國鎬田實業株式會社總經理李宰源談到,鎬田實業數字化運營和物聯網系統被廣泛引進到針織工廠、印染工廠、服裝生產縫制過程和自動化縫制系統中。鎬田不僅擁有20萬個材料數據庫,還能提供時裝品牌發布與成長的一體化服裝生產服務。如基于售價和客戶信息,推薦最合理的布料、縫紉、款式,還可以確認生產過程中所需預算的服裝制造策展服務。在生產環節,還可以為以數據為基礎的MD,提供數據綜合分析自動化解決方案,自動地對產品、客戶、渠道、推銷數據進行可視化,提供圖表,還可通過企業客制化的儀表盤即時確認KPI的達成率與分析報告等等。

日本纖維產業聯盟環境和安全問題委員會主任長保幸談到,當前,從應對全球變暖的角度,循環經濟得到了廣泛關注,化學品管理及解決纖維碎片的安全問題、全球變暖的脫碳問題、如何向循環經濟過渡、確保生物多樣性等有關全球環境的課題也引起社會各界的持續探討。
長保幸介紹,自2022年來,日本經濟產業省先后推出了“新纖維愿景”“技術路線圖”“纖維資源循環系統研討會報告書”等多項政策,積極探討向循環經濟過渡的路徑。今后,日本紡織協會還將從ESG(循環經濟、保障人權和信息披露)等方面進一步理解市場需求,保障消費者的利益。

中國紡聯社會責任辦公室主任閻巖在介紹中國紡織服裝行業氣候創新行動進展與實踐時表示,中國明確提出2030年“碳達峰”與2060年“碳中和”目標,可持續消費成為綠色轉型發展的新動能。勁霸男裝、李寧、太平鳥、羅萊家紡、鄂爾多斯等中國紡織企業也在積極開展雙碳工作。此外,為了應對氣候變化成果市場應用的標準化,中國紡聯啟動團體標準起草工作,《紡織碳標簽技術規范》《零碳紡織產品評價技術規范》《紡織企業零碳工廠技術評價規范》將會為行業打造一個更加系統化的平臺,通過建設數據庫,聚焦產品碳標簽,制定系列標準,更好地服務企業實踐,將行業工作走深走實。

韓國FITI試驗研究院首席研究員金裕謙認為,原料供應問題被認為是循環經濟的一大威脅因素。他談到,2020年,韓國纖維服裝產業對纖維服裝循環經濟的ESG成果進行了自我評估,決定要開發和普及追蹤診斷平臺,加快循環經濟的轉型?!半S著全球纖維服裝市場的變化,我們要建立穩定的循環結構,進行數字化共享,共建相互網絡,實現循環結構的轉換,與需求方共享,從而應對市場和產業的巨變。”
會上,中日韓三方參會代表通過深入交流達成多項共識:后疫情時代,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三方應進一步加強交流互鑒,共同促進紡織服裝貿易往來,共同構筑互利共贏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體系,增強區域產業發展韌性;三方將持續聚焦行業熱點問題,推進多領域合作,包括:中韓日紡織服裝貿易自由化、時尚引領與創新、數字化技術、可持續發展行動等;為繼續發揮三國纖維產業合作會議的平臺作用,三方同意在韓國舉辦第十二屆韓日中纖維產業合作會議。
編輯整理 / 王丹陽
文章來源:中國紡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