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香蕉久久_精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综合欧美亚洲日本_国产在线一区不卡

梧桐臺 —— 紡織服裝產業服務平臺

服飾產業互聯網服務平臺,線上線下,助您快速實現商業價值

新用戶注冊 立即登錄
換一個
獲取短信驗證碼
×
×

李曉華:推動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

發布時間:2023-09-15  閱讀數:36235

李曉華:推動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



圖片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推動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建設制造強國,強調制造業特別是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當前,我國制造業正處于結構調整、提質增效的關鍵時期,要科學認識我國制造業的優劣勢,圍繞制造強國的目標要求、重點方向,推動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



圖片


制造業對于國家的重要作用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富國之源,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特別是在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抬頭以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的條件下,制造業對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
圖片

制造業是對自然資源進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經濟活動的總和,也是向社會提供物質產品的主要經濟部門,因此制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在滿足人民群眾基本生活需求與支撐政府管理、公共設施、社會服務等各領域運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特別是對于一個大國來說,只有通過工業化建立起相對完整的制造業體系,才能挺起國民經濟的脊梁,實現國家民族的自強自立。舊中國由于錯失前兩次工業革命的機會,生產力落后、國家貧窮,并淪落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工業化是改變中國貧窮落后面貌、實現國家獨立富強、使中國能夠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由之路。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就提出:“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必需有工業;要中國的民族獨立有鞏固的保障,就必需工業化。中國共產黨是要努力于中國的工業化的。”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通過156項重大工程建設,快速建立起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重工業基礎和國防工業體系的建立使中國真正實現了“站起來”,徹底改變了受人欺辱的局面。當前國際環境錯綜復雜,我國國家安全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特別是自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發生以來,美西方國家通過加征關稅、限制高技術產品對華出口等舉措,不斷加大對以先進制造業為代表的我國高技術產業的打壓遏制力度,造成制造業產業鏈安全風險加大。“我國是個大國,必須發展實體經濟,不斷推進工業現代化、提高制造業水平,不能脫實向虛”(“習近平廣西考察:扎實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人民網2017年4月21日)。要通過做強制造業,增強確保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能力。


制造業是興國之器

以服裝加工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資本投入相對較低、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強,符合低收入國家的比較優勢,因此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經濟起飛都是從制造業起步的。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到改革開放之前的近30年間,大多數年份工業的增長速度明顯超過GDP增速。1952—1977年間,我國GDP平均增速5.96%,而工業的平均增速達到11.31%。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在很長時期保持了高速增長的態勢,1977—2012年間我國GDP平均增速9.91%,工業平均增速達到11.53%,直到2013—2019年間工業的增速才持續低于GDP增速。但由于這個時期工業規模已經很大,所以仍然是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支撐力量。2020—2022年間,新冠疫情對國民經濟造成巨大沖擊,制造業起到了經濟壓艙石、穩定器的作用,工業增速又重新超過GDP增速。制造業不僅本身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力量,而且對其他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帶動作用。一方面,制造業的產業鏈長,生產過程需要國民經濟各個行業的投入,制造業的增長會直接拉動農業、采掘業、公用事業、建筑業、服務業的發展;另一方面,盡管到工業化中后期后,服務業比重會超過第二產業,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的制造業比重甚至下降到20%以下,但許多生產性服務業是為制造業服務的,同時在制造業服務化轉型的過程中,一些原本在制造企業內部的服務活動會獨立出去,納入服務業的統計范疇,從而擴大了服務業的規模。可見,制造業對服務業的可持續增長至關重要。


制造業是強國之基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正信心百倍推進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提出“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指出,“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堅強物質支撐”。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核心部分,強大的制造業是建設現代化強國的物質技術基礎,無論是國民經濟的各個行業還是國家、社會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建立在制造業提供的物質技術基礎之上。對于大國來說,本國制造業所能生產、提供的物質產品的種類、數量、技術水平、性能和質量直接決定國家、社會各方面的發展水平。毛澤東在1945年發表的《論聯合政府》一文中就指出:“沒有工業,便沒有鞏固的國防,便沒有人民的福利,便沒有國家的富強。”(《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0頁)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地緣政治風險加大,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抬頭,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美西方國家將“脫鉤斷鏈”作為大國博弈的武器。在這種環境下,如果沒有強大的制造業,不僅產業鏈的正常運轉難以保障,產業安全、信息安全、國防安全等國家各方面安全都面臨巨大風險。只有擁有強大的制造業,才能具有強大的綜合國力、在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


制造業是富國之源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中創新最活躍的產業部門。例如,2018年制造業在商業企業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支出中的占比,中國為90.6%,日本為86.5%,德國為85.4%,美國為61.5%,2004年美國制造業擁有美國全部專利技術的90%。由于制造業研發投入大、創新產出多,因此是推動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主要力量。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在1990—2009年的大多數年份,法國、德國、韓國、美國等國家的多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制造業都是各產業中最快的。盡管按照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工業化進入中后期工業和制造業的比重會出現下降,服務業的比重會超過制造業并進一步拉開差距,但制造業屬于技術進步部門,服務業屬于技術停滯部門,由于勞動力可以在不同行業間自由流動,各行業的工資水平需要大致保持同比例增長。技術進步部門可以通過生產率的提高實現收入的增長,但停滯部門的收入要保持同進步部門的同比例增長,就需要產出價格的同步上漲,這種現象被稱為“鮑默爾成本病”。“成本病”的存在意味著,經濟增長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靠技術進步部門(主要是制造業部門)實現的。由于制造業生產率提升速度快,因此也是利潤率相對較高的產業部門。根據資訊(WIND)數據,2018年至2022年我國上市公司凈資產收益率(整體法),制造業均處于較為靠前的位次。例如,2022年,制造業凈資產收益率為9.71%,在證監會行業分類的19個行業中,僅次于采礦業(15.94%)、金融業(9.75%)、衛生和社會工作(10.76%),居第4位。因此,要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得到滿足,需要以制造業為代表的技術進步部門的持續發展推動生產力的不斷提升。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需要包括制造業在內的創新能力強、附加價值高的產業部門發展壯大。


制造強國的目標要求

2015年5月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這是我國建設制造強國的綱領性文件,明確提出“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把我國建設成為引領世界制造業發展的制造強國”。此后,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十九大、十九屆五中全會和二十大又反復強調“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十三五”規劃《綱要》和“十四五”規劃《綱要》分別用一章對“(深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進行規劃部署。可見,“制造強國”已經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任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石。

作為《中國制造2025》前期研究的中國工程院“制造強國戰略”研究課題,編制了包括規模發展、質量效益、結構優化、可持續發展等4個一級指標、18個二級指標的評價各國制造業水平的“制造強國”指標體系。《中國制造2025》構建了包括創新能力、質量效益、兩化融合、綠色發展等4個一級指標、12個二級指標的制造業主要指標體系,并提出分“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制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制造業主要領域具有創新引領能力和明顯競爭優勢,建成全球領先的技術體系和產業體系”。

根據《中國制造2025》對制造強國目標的描述,可以認為一個國家成為制造強國,需要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特征。


制造業規模處于世界前列

制造強國首先是制造大國,這是因為制造業的產業鏈長,規模經濟非常明顯。所謂制造大國,既包括制造業的整體規模大,也包括主要優勢產業的規模大。沒有足夠大的規模,就無法擁有相對齊全的產業門類,不能形成完善的產業配套,缺乏規模優勢,也就很難具有國際競爭力。因此,世界領先的制造業規模是世界領先的制造業產業體系的前提條件。


制造業創新能力居于世界前列

制造業的技術水平、產品性能和質量、生產效率等根本上取決于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制造強國居于世界前列的制造業創新能力,不僅包括與制造業有關的科學發現、基礎研究,也包括具體產業中的技術開發應用,不僅包括在既有產業的技術水平領先,也包括強大的原始創新能力以及對新興產業技術發展方向的引領能力。


產業鏈關鍵環節的掌控力強

在中美貿易摩擦、新冠疫情沖擊、俄烏沖突等因素的影響下,效率優先的全球分工原則被打破,兼顧效率與安全成為世界主要國家和跨國公司的重要戰略選擇。制造強國必須能夠保障本國的產業鏈安全,而產業鏈安全需要對關鍵環節具有強大的掌控力。這種掌控力既來自一個國家的整體創新能力、產業體系的整體技術水平,也取決于產業鏈關鍵環節的本土化自主生產能力。


制造業的發展質量全球領先

制造強國的制造業發展質量一定是居于世界領先水平。發展質量既包括生產效率(勞動生產、全要素生產率)、全球價值鏈分工地位和增加值率、經濟效益,也包括制造業發展所處時代的技術—經濟特征。當前,一方面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擴散,制造業與數字技術的融合不斷深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成為影響制造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另一方面,隨著人們生態環保意識的增強,特別是為應對全球變暖,世界各國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并早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方面形成共識,綠色低碳成為制造業的發展方向和未來制造業典型特征,制造強國的制造業在數智化、綠色低碳化水平方面也要居于世界前列。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新的技術不斷涌現,特別是當前正處于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的時期,并且制造業是技術創新最活躍的部門之一,制造業內部各行業以及制造業與通信、互聯網等數字技術部門的融合不斷深化,不但已有的制造業不斷演變,而且還會不斷催生新的產業。因此,制造強國是動態的,它衡量的是在某一時點或階段制造業綜合實力處于全球領先的國家,制造強國的具體標準及其所包含的具體國家是不斷變化的。一個國家要想保持制造強國的地位,必須保持制造業的創新和活力,持續推進制造業綜合實力的提高。


推動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

目前我國制造業發展水平與制造強國仍存較大差距,需要大力推動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


清醒認識我國制造業的優劣勢

經過新中國成立7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發展,我國制造業的實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升。2010年我國制造業規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21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的30.75%,相當于美國的1.97倍。目前,我國擁有世界最齊全的產業門類,建立起配套完整的現代化制造業體系,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四成以上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在技術水平、產品質量、品牌影響力、分工地位、附加值、數字化和綠色發展水平等方面均有顯著進步,高鐵、造船、建筑機械、發電設備、通信設備、液晶面板、光伏組件、風力發電機、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等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一批細分領域的技術水平和競爭力居于世界前列。2015年工信部在解讀《中國制造2025》路線圖時將全球制造業劃分為四級梯隊發展格局,并認為中國當時處于以中低端制造為主的第三梯隊。雖然《中國制造2025》實施以來,中國制造業的綜合實力有了顯著提高,但是也要看到,“我國制造業總體上仍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習近平:“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求是》2021年第24期),產業鏈短板、斷板和薄弱環節仍然較多,產業安全仍存在較大風險,產業發展質量仍有較大提升空間,總體上與以美國為代表的制造強國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推動制造強國建設的重點方向

建設制造強國,推動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需要抓住以下四個重點方向發力。一是穩優勢。繼續保持我國產業門類齊全、產業鏈完整、產業配套完善的傳統優勢,特別是要積極應對工資上漲、全球價值鏈重構、勞動密集型產業鏈環節外遷對產業生態體系的影響,不斷提高產品的技術水平、質量性能和品牌價值。二是補短板。針對我國重要產業和產業鏈存在的明顯短板、斷點和弱項發力,提高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強化產業鏈安全。三是攀鏈條。支持制造企業由“微笑曲線”底端的加工組裝環節向全球價值鏈上游的更高技術含量的中間產品、產品架構設計與下游的品牌管理、增值服務等高端環節升級。四是育動能。緊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圍繞可能涌現出新賽道新動能的領域,加強由前沿技術突破形成的未來產業的前瞻布局,做大做強已經進入商業化階段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強對新鏈條的掌控力,打造全球領先的新優勢。


推動制造強國建設的重點任務

一是增強創新能力。支持大學、科研機構圍繞產業鏈“卡脖子”關鍵技術、具有市場潛力的新興技術開展研發攻關,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鼓勵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等各類市場主體加大技術創新力度。二是加快數字化轉型。推動數字賦能技術的創新,加強通信網絡、算力、算法等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鼓勵制造企業采用適用數字技術提高生產率、改進產品質量、開展模式創新、提供增值服務。三是加快低碳轉型。大力發展新能源、儲能、碳捕捉、碳封存、節能等新技術新產業,推動制造業園區、企業積極采用低碳技術,加快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四是優化產業布局。完善中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鼓優化產業布局。完善中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鼓勵中西部與東部城市、園區的產業轉移—承接合作,推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當地需求的產業等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促進制造企業向專業化園區集中,打造若干世界級制造業產業集群和一批特色產業集群。五是加強國際市場開拓。推動中國企業針對國際市場需求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消費升級、產業升級開發適銷對路產品。六是優化組織結構。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打造形成一個由行業龍頭企業或鏈主企業、專精特新單項冠軍和隱形冠軍企業、品牌企業、大型平臺企業以及一大批科技創業企業構成的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制造業產業生態。


推動制造強國建設的政策保障

推動制造強國建設需要政府在要素、市場、營商環境等方面給予支持。第一,加強生產要素的保障。包括對先進制造業、制造業中的高技術產業以及新模式、新業態的發展提供土地、能源、融資等生產要素的支持。第二,加大研發資金投入。加大對基礎研究和產業共性技術研究的財政投入,通過產業基金、投資公司等形式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攻克“卡脖子”技術,通過提高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等政策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第三,加強制造業人才供給。加強中小學的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教育,根據制造強國建設和制造業升級需求優化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的專業和課程設計,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制造企業員工參加在職培訓和在職教育。第四,加大對市場和應用場景的支持。鼓勵國內大企業優先使用國產產品,擴大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保險的范圍和支持力度;通過試點應用、政府采購、基礎設施建設等方式加強對前沿技術產品化應用場景和新興技術商業化應用市場的支持。第五,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減少企業進入壁壘和對企業正常經營的干預,調動企業家的能動性,讓國企敢干、民企敢闖、外企敢投。




來源“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微信公眾號9月15日發表,原文刊登于《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23年第8期,作者:李曉華,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國際產業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中國服務型制造聯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