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間普通制衣間,到一條智能柔性生產線;從一個時尚地標,到一整個時尚產業園;從一場經貿活動,到一場產業盛典——經歷了近三十年的歲月積淀,寧波時尚產業正在蛻變出更耀眼的光彩。
在2023寧波時尚節暨第27屆寧波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即將舉辦之際,我們重新回頭,從更多維度剖析寧波時尚產業的深度,探訪寧波時尚標桿的高度,感受寧波時尚邊界的廣度,帶領大眾感知寧波時尚產業的脈動。
這里是紅幫裁縫的發源地,憑借一把剪刀、一把尺子,做出中國第一套西裝與第一套中山裝,并成功開設第一家西服店、第一家西服工藝學校,寫下第一部西服理論專著,在中國近代服裝史上寫下輝煌一頁。
這里是中國服裝名城,雅戈爾、羅蒙、杉杉、博洋、太平鳥等一批知名企業強勢崛起,讓產品多樣化、品牌多元化、市場細分化的發展格局越發清晰,成為我國最大的服裝生產基地、中國服裝品牌基地和出口服裝基地。“寧波裝,妝天下”的口號享譽全球。
但這并未讓寧波停止發展的步伐,通過時尚化轉型,寧波裝正走出一條產業聯動、守正創新的新路。
時尚中心勾勒產業發展新圖景
走進位于鄞縣大道的云裳谷,濃烈的異域風情撲面而來——馬卡龍色系的炫酷樓宇,高大的椰子樹,頭頂的彩色路標,帥氣的三輪摩托,呆萌的小黃車,路兩側的時尚買手店……街區每一個角落流露出的藝術感,讓你感覺仿佛身處異國他鄉。
但或許你并不知道,時尚的云裳谷幾年前還不是現在的面貌,它曾是斐戈集團針織車間、梭織車間與辦公樓。
幾年前,斐戈集團將部分生產環節外包,廠房閑置。是將多余廠房整體出租安安穩穩收取租金,還是重新定位實現涅槃重生,為寧波的時尚產業作貢獻?
斐戈集團決定在守正創新中尋求突破。圍繞時尚紡織服裝服飾關聯產業,云裳谷已集聚一批中小微企業。斐戈集團通過分享自己的成長經驗,精準對接創新鏈與產業鏈,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在共享理念帶動下,云裳谷快速在園區內形成服裝業生態鏈微循環,為入駐企業提供從商標設計、面輔料供應、印花打樣、生產、展示展銷、報關、金融對接等服務。截至目前,已有100多家中小微企業入駐園區,其中大部分為服裝貿易企業。
不僅云裳谷,如今的寧波正刮起一陣時尚中心風。越來越多紡織服裝企業開始通過上下游的延伸,進一步加快紡織服裝產業的時尚化轉型。
在以鳥類飛行的“熱氣流”為創意靈感的太平鳥時尚中心內,著力聚焦青年文化的太平鳥,正將其打造成一個供年輕人自由創造、創意表達的共享平臺,成為太平鳥培育時尚的搖籃。
就在太平鳥時尚中心不遠處,由博洋打造的寧波時尚創意中心(NFCC)也已建造完成。“該建筑旨在把各類設計師、藝術創意人才、生活達人經營者集中在一起,為他們提供更為方便舒適的工作、生活、社交以及休閑的樓宇空間。”博洋控股商旅集團董事長林云華說。
在林云華看來,NFCC更像是一個社區,它不僅是博洋的時尚創意總部,也是博洋全力打造的產業創意設計平臺。按照計劃,該平臺未來將集聚一批寧波乃至華東上下游相關企業,推動博洋乃至寧波時尚產業的發展。
而這僅僅是個開始,《寧波市時尚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發展規劃》顯示,未來,類似的時尚產業集聚區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按照規劃,寧波將形成以海曙、鄞州、奉化三個子群為主體,以象山(輻射寧海)、北侖、江北、鎮海、慈溪等特色集聚為環繞圈,以江北文創港高端定制時尚服裝內街、東部新城時尚創意中心為時尚展示集聚區的發展格局。
傳統文化引領寧波新時尚
如果說時尚中心的布局是寧波紡織服裝產業通過打通上下游產業鏈、加快時尚化轉型的第一步,那么,融入傳統文化則是該產業邁出守正創新的關鍵一步。
亞洲首個達到錦標賽級別的飛盤品牌——翼鯤飛盤,通過與敦煌研究院聯動,將時下流行的運動與傳統文化緊密結合,產品迅速“出圈”。
太平鳥與敦煌博物館的聯名系列服飾,將敦煌飛天元素與現代時尚相結合,用年輕前衛的服飾語言重新演繹大漠飛天之美,產品火爆全網。
傳統文化與制造業的激烈碰撞,正將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為創新性,圍繞紡織服裝、汽車、消費電子、家用電器、運動器材等產業,助力企業進一步挖掘市場潛力,開拓年輕市場。
“前段時間‘出圈’的茅臺咖啡,也正是傳統文化與企業激烈碰撞后的產物。”已在服裝行業扎根多年的蔡先生認為,傳統文化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讓老牌制造業企業玩出新花樣,不斷向年輕化市場擴展。
不僅茅臺咖啡,樂町與大白兔的聯動、太平鳥服飾與貴州蠟染腰果花圖案的結合等案例,讓企業找到了占領年輕市場的新途徑。
“事實上,企業可選的IP很多,但為了讓年輕人堅定文化自信,不少企業開始有意識地選擇中國元素。”蔡先生坦言,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與傳統文化的結合并不容易,需要解決IP授權貴、知識產權保護難等一系列問題。
在蔡先生看來,共創國潮趨勢是一場“雙向奔赴”,需要企業與企業之間以及企業與設計機構、學校之間的共同努力。
寧波市政府咨詢委委員陳國強在紡織服裝產業扎根多年。在他看來,傳統文化與制造業的融合創新,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需要實現傳統文化的深度解碼,圍繞現代消費者的需求去改變、去突破。
“現在出席正式場合,男性的正裝無非是西裝或者是中山裝。是否可以將漢服等傳統服飾,融合現代消費者的會務需求進行創新,使其成為未來服裝產業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突破口?”陳國強說,傳統文化的傳承,也不能簡單地停留在授權和形式上的委托,需要聯合企業、高校,搭建平臺、建立基地,通過多方合作,攜手共進。
不僅是圖案的傳承,在顏色上,寧波企業也正走出一條新路。在中國美術學院紡織服裝研究院院長吳海燕看來,色彩的傳承與創新要拒絕泛化、同質化,要體現藝術創造的源頭價值。在設計時,需要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完成古籍、文獻等相關資料的研究后,再對當下流行的顏色與傳統的色彩進行融合,完成二次創作。
“這樣才能體現傳承與創新。”吳海燕說,寧波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紅幫裁縫文化歷久彌新。寧波有能力也有責任挑起服裝產業色彩傳承與發展的重擔,讓寧波的霓裳華服更加時尚。
顯然,讓傳統文化引領制造業時尚化轉型,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產業的美美與共,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來源:消費品工業處(生物醫藥產業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