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推進‘鏈長+鏈主+鏈創’機制 加快新型工業化發展”首場新聞發布會,省經信廳黨組書記、廳長劉海軍介紹我省現代紡織服裝產業鏈有關情況。
劉海軍說
紡織服裝產業是湖北傳統支柱產業,是民生基礎產業、時尚消費產業、國際比較優勢產業,也是我省“51020”現代產業集群中10個營收要過5000億元的產業之一。2022年,我省紡織服裝產業擁有規上企業1651家,實現營業收入3358.6億元,位居全國第五位,比2021年前進1位,占全省規上工業比重為6.7%,是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主要產品紗、布的產量分別為342.5萬噸、51.36億米,均居全國第3位。
劉海軍說
以“三鏈”機制推進新型工業化,打造全國紡織服裝產業高地,是推動我省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
一是領導重視,高位推動。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將現代紡織服裝列為9條新興特色產業鏈之一。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多次作出指示批示,提出明確意見和具體要求。分管副省長牽頭深入調研,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推進紡織服裝產業發展舉措。召開了全省紡織服裝產業技改現場會,加快推動轉型升級。
二是部門協同,專班統籌。搭建形成省級領導領銜、省直部門協同、專家團隊支撐、工作專班落實的推進體系。工作專班由省經信廳牽頭,會同省發改委、科技廳、商務廳、生態環境廳、自然資源廳、能源局等部門參與,統籌協調解決紡織服裝產業重大困難問題。
三是“三鏈”融合,創新機制。由分管副省長擔任產業鏈鏈長,領銜推進;愛帝集團、華紡供應鏈公司等作為鏈主企業,引領帶動;中紡聯、武漢紡織大學等單位作為鏈創機構,科研支撐。
四是出臺方案,明確任務。研究制訂現代紡織服裝三年行動方案和年度重點任務清單,明確時間表、任務書。
五是省市聯動,營造氛圍。省級組團赴上海參加2023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期間舉辦湖北省紡織服裝產業招商大會;建立華紡供應鏈數字化平臺,以搭建供應鏈重塑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與中紡聯合作,建設中國紡織檢測中心、國家紡織面料館等平臺。荊州、黃岡、仙桃、天門、潛江、漢川等地,圍繞紡織服裝產業發展,出臺優惠政策,舉辦招商大會,建設產業園區。
劉海軍說
《湖北省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立足當下,著眼未來,明確了未來三年我省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工作舉措。
在指導思想上,《方案》明確要搶抓新發展格局和沿海紡織服裝產業向中西部轉移機遇,堅持“科技、時尚、綠色”發展方向,注重“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努力補短板、鍛長板,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發展目標上,《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規上紡織服裝企業營業收入達到5000億元,其中,棉紡織業營業收入超2000億元,服裝服飾業營業收入達1500億元,產業用紡織品營業收入超1000億元。
在重點任務上,《方案》明確實施“融鏈、強鏈、補鏈、壯鏈、延鏈、創鏈”等重點工作。即:在融鏈方面,以供應鏈重塑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在強鏈方面,以棉紡織為基礎,做強我省紡織產業優勢;在補鏈方面,以印染和化纖為突破口,加快補齊短板;在壯鏈方面,以服裝和皮革為重點,優存量擴增量上水平;在延鏈方面,以非織造布為著力點,打造全國產業用紡織品高地;在創鏈方面,以纖維新材料為引領,建設未來紡織產業先行區。
在主要舉措上,深入實施六大行動。即:實施招商引資匯智行動,承接紡織服裝產業轉移;實施空間布局優化行動,推動產業集聚增效;實施供給鏈體系重塑行動,促進產業協同發展;實施漢派服裝重振行動,提升區域品牌影響力;實施技改煥新行動,賦能產業轉型升級;實施技術創新驅動行動,推動產業延鏈強鏈。
劉海軍表示
省經信廳將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會同相關部門及有關市縣,依托中紡聯、武漢紡織大學等各方力量,加快推進三年行動方案落地落實,大力推進我省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湖北加快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助力添彩。
會上,武漢市人民政府、武漢紡織大學、湖北華紡供應鏈有限公司負責同志結合各自職能,就工作措施、科技支撐和進展成效回答了記者提問。
武漢市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副市長汪元程回答記者提問
武漢紡織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馮軍回答記者提問
湖北華紡供應鏈有限公司董事長齊志平回答記者提問
文字 :高 佳 何述鋒
圖片 :長江云
編輯 :李櫻邦
責編 :陳 果
審核 :劉良博
來源:湖北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