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城路68號,萬事利絲綢匯展廳內,外地訪客團忙著試戴絲巾、挑選禮盒。相隔不遠的另一幢大樓里,正在進行浙商交流活動——近期,像這樣的參訪交流活動每天都有1至2場在此舉行。
比亞運會舉辦期間更忙了,這是萬事利絲綢( 中國紡聯綠色絲綢產品開發基地)董事長李建華最直觀的感受,“亞運會給我們帶來的能量加持超過預期。”
一場為期16天的亞運盛會,讓萬事利絲綢迅速“破圈”,實現了從地域品牌到全國品牌的躍升。這背后,是長久以來杭州傳統產業通過數字化變革尋求“蝶變”升級的創新故事。
品牌能級躍升
絲綢亞運主題產品賣出了40萬件
數據顯示,16天“亞運時間”里,萬事利的亞運特許產品累計賣出了40萬件。熱度還在持續:據透露,10月,萬事利絲綢線上線下的銷售數據都在快速攀登,預計月度銷售額將創造歷史新高。
“賽事期間,萬事利品牌曝光度超20億,知名度大幅提升,不少大企業、大品牌都前來尋求合作。”李建華說,這也加速了萬事利絲綢走向全國的步伐,未來,萬事利絲綢的線下門店會在國內更多城市落地。
技術賦能創新
絲巾實現現場設計、現場生產
亞運會舉行期間,位于主媒體中心公共區核心位置的萬事利展廳成為記者們的打卡之地,現場時常排起長隊。杭州亞運會堪稱大型“數智”秀場,而傳統絲綢,為何能占據主媒體中心公共區的“C位”?
底氣,來自智能、綠色兩個關鍵詞。在這里,超8000人體驗到了AI定制絲巾“黑科技”:輸入名字、祝福語等信息,人工智能現場設計絲巾,選定款式后,外觀酷似大型打印機的數智化印花一體機現場生產……不超過2小時,就能拿到一條私人定制的印花絲巾。
更重要的是,憑借自主研發的GBART數字化綠色印染技術(無水數碼印花技術),絲巾生產像打印文件一樣簡單便捷,并且實現了綠色制造,全程不排放任何污水。
“依托這樣的技術,我們為汪順、丘索維金娜等200多位運動員定制了‘奪冠時刻’紀念絲巾。可以說,這次亞運會上,我們不僅露出了絲綢產品,而且展示了新技術。”李建華說。
讓傳統絲巾插上數字化的翅膀。近年來,萬事利絲綢積極擁抱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技術,推動絲綢產業走上數字化創新之路。據悉,萬事利絲綢研發投入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到2022年底達到6.59%。目前,該企業的專利數量達77項,其中發明專利31項。
“對我們萬事利而言,創新是生存之道,已經融入企業基因。”李建華說,創新需要思想的指引,也需要技術的支撐。“亞運會對企業的賦能,眼下才剛剛開始。后亞運時代,我們需要把握機會,通過創新發展繼續講好杭州故事、中國故事。”
記者手記
數實融合,一張通往未來“船票”
絲綢,是杭州這座城市的標志性元素。數字時代,這種標志性意義有了新注腳——在數字之城杭州,最傳統的絲綢產業,也能通過數字化轉型實現創新發展。
正是萬事利絲綢在亞運會期間“破圈”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可能,看到了數實融合的力量。
后亞運時代,這座城市和企業,都開啟了全新篇章。與企業的合作如何深化、個性化定制絲巾的市場如何拓展、絲巾還有沒有其他創新呈現方式……面對新機遇,李建華的腦海里已經積攢了多個新課題,最重要的解題路徑還是擁抱數字化。
對杭州市民以及游客來說,改變或許是,在西湖邊游玩時能邂逅一個新景點:點點屏幕就能親手設計一條絲巾,游玩一圈,記錄著此情此景的絲巾就做好了……數實融合,未來已來,一切超乎想象。
文章來源:中國紡聯產品開發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