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關注的COP28將于11月底在迪拜舉行,本屆締約方大會的重點是“全球盤點”,但根據聯合國9月發布的《2023年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在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實施到一半的時候,世界離目標還很遙遠。如何統一行動和綜合施策,正是當下的全球熱點。10月28日,2023十如對話在位于桂林的可持續發展園林十如落下帷幕。面對全球范圍的不確定性,如何才能真正推進和落實聯合國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本屆對話以“亞洲視角下的可持續增長前景”為主題,來自不同領域的24位專家學者、政策制定者及從業者,共同探討了公益事業和企業在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企業協作、社會和經濟發展、未來工作以及時尚界的環境可持續性等議題,向世界呈現了源自亞洲的聲音和看法。
從2014年起,緣起于溢達集團,聚焦可持續發展的十如對話已在桂林持續舉辦了十年,共221位講者,48場討論與對話,涉及科技創新、供應鏈和工業4.0、負責任的消費、環境保護與生物多樣性、醫療衛生、面向未來的工作等12大領域,為不同領域的意見領袖和專家學者提供了一個集思廣益的交流平臺。
溢達集團副董事長楊敏賢在致辭中對嘉賓表達了感謝:“十載對話,如水赴壑。十如對話的舉辦地十如,正是溢達多年來努力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成果之一。早在2012年,我們策劃啟動建設十如的時候,就聚焦于提升公平就業、負責任可持續生產和應對氣候變化,出乎我們意料的是,聯合國在三年后也推出了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其中三項和我們努力的方向不謀而合,分別是目標8-體面工作和經濟增長、目標12-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目標13-氣候行動。事實上,經過十年努力,在十如,我們在踐行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上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2021年度十如對話期間,溢達集團公開宣布了凈零排放承諾。一年后的2022年,溢達集團已成功減排47%(在2008年基礎上),然而這是諸多因素共同推動的結果,要在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仍任重而道遠。
在對話正式開始前,聲白集團董事局成員,品牌及零售總裁潘楚颕在致辭中表示,她很高興能與來自不同行業的嘉賓進行富有洞察力的探討及交流。作為歷屆十如對話的一員,她從中獲得了許多啟發及靈感。她呼吁所有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在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過程中采取負責任行動及可持續發展理念。
圍爐夜話環節,在與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可持續發展企業網絡主席林家禮的對談中,聯合國駐華協調員常啟德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從健康生活方式、公平教育機會到人工智能賦能,全面探討了對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理解與展望。他強調,打破傳統界限、全力合作才是贏得未來的根本。廣西貿促會會長、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聯席秘書處秘書長楊雁雁表示,十如是制造業與人、與自然、與生態環境完美融合的典范,也是未來產業的發展方向。為推動更大范圍的綠色合作、實現綠色發展,她提出三點建議:共享機制平臺、加強產業合作、加快數字經濟發展。當前,公益事業在促進社會創新和維護可持續增長方面的作用備受重視。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梁卓偉分享了賽馬會自成立開始,慈善事業的不斷發展變遷:從公益捐贈,到出資建設診所、修建公共泳池、助力高等教育乃至公共藝術和文化,展示了公益事業如何利用其變革力量來推動社會積極轉變及增強韌性。他也提出了重新思考未來的三大重點領域——實現脫碳、廢棄物管理及生物多樣性。
對于具前瞻性的企業領袖和管理層而言,將可持續發展目標納入企業戰略和日常運營中的必要性日益凸顯。Indorama Ventures PCL 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Aloke Lohia、星巴克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王靜瑛和呂元祥建筑師事務所創辦人兼主席呂元祥一起探討了商業領袖和企業如何通過重新審視企業的發展戰略和商業模式,共創可持續發展機遇。
亞洲豐富的文化遺產深深植根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中,在短暫的八段錦體驗后,泰國教育部副部長Khunying Kalaya Sophonpanich和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及生態研究中心教授與自然保護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呂植、嘉御資本創始合伙人兼董事長衛哲,探討了亞洲哲學靈感之下的社會發展倡議及政策、經濟前景。面對顛覆性技術和多極化市場需求的沖擊,要如何創造更可持續的未來工作呢?香港中文大學禤永明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SEEM)講座教授蒙美玲表示,即使在AI如此發達的今天,傳統的語言能力、數學能力、基本的理科能力教育仍是非常重要的。Preface創辦?兼?政總裁盧炳棠認為,面對變化,人們需要去中心化的、跨界的、快速動態的終身學習。香港大學經管學院市場學、創新及資訊管理學副教授潘光俊相信,面對未來的工作,IT技術、創意、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韌性是最重要的四大要素。
分組研討嘉賓(從左至右,從上到下):陸恭蕙、呂植、Khunying Kalaya Sophonpanich、衛哲、潘光俊、蒙美玲、盧炳棠、陳智軒現代紡織產業能從古老的智慧中吸取能量嗎?答案是肯定的。事實上,天然染料在中國已經有超過3000年的歷史。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染團隊帶頭人汪瓊和溢達集團研發中心總監周立明,與嘉賓一起共同體驗了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遺產——中國藍天然染色。周立明指出,盡管天然染色產品的生產相對不穩定且需要更精細的護理,但溢達仍致力于這種更具挑戰但也更可持續的方式,且在不斷完善工藝和提升技術水平。汪瓊表示,從2016年開始復興的中國植物染,是非常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它從頭到尾都可降解,是具有全生命周期的產品,是面向未來、必將有遠大前景的產品。在關于可持續時尚的討論中,Maharani Chimnabai Stree Udyogalaya 副總裁、Maharaja Fateh Singh博物館受托人Radhikaraje Gaekwad分享了自己復刻印度傳統工藝,讓采用天然染料和本地原料的、碳足跡幾乎為零的紗麗更好地呈現在世人面前,讓傳統重煥新生的故事。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行政總裁葛儀文分享了他們在提高產品耐用性和環保性方面所作的努力。他表示,服裝的生產和銷售方式也應緊隨時代變遷,針對消費者新的生活方式、針對疫情之后的新關切,以技術進行變革和反思。
分組研討嘉賓(從左至右):汪瓊、周立明、陳偉杰、Radhikaraje Gaekwad、葛儀文為了更好地傾聽年輕一代對我們這個時代關鍵問題的看法和觀點,香港拔萃女小學校長明皓與新生代的代表進行了對話,為共同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帶來了更多的新思考。
在對話結束前,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研究生院運營、信息與技術學講座教授李效良以十如研究院委員會主席的身份宣布,十如研究院正式成立。十如研究院是一個獨立的非營利機構,致力于可持續發展和環境管理的前沿教育和創新研究。該研究院提供多樣化的項目和課程、活動和資源,幫助志同道合的個人和組織拓展知識、提升技能及增加實踐,以創造更可持續的未來。聲白集團作為十如研究院創始企業之一,其首席執行官童成也于當日宣布:聲白集團將于2050年實現碳中和。“冷漠是對未來最大的威脅,只有行動才能觸及答案”。未來,十如對話將觸及更廣泛的領域、更多的有志之士,探討更多元的議題,為實現SDGs的新理念、新方式探索,注入更多的活力與創新。據介紹,對話舉辦地十如,在全球也是相當獨特的存在。它位于桂林市九美橋,與桂林山水相依、相映成輝,從設計、建造到運營,均以低碳排放及提高能源效益為目標,是具有未來性和引領性的可持續發展實踐樣本。這里不僅是環境優美、風光旖旎的可持續發展園林,更有代表行業未來發展方向的紡織工藝展示中心和成衣工藝展示中心,不僅展示了制造業與大自然可以和諧共存,更以實踐及成果推動更多企業數智化轉型,共同邁向全球智造。在未來,作為桂林這座世界級旅游城市的一部分,十如將彰顯其在生態和諧大前提下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可能性,呈現亞洲可持續發展標桿的魅力。
信息來源:十如
文章來源:紡織服裝周刊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