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紡織大學40余名師生近日參加第18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終審決賽,以優異成績并實現歷史性突破。學校以團體總分第31名的成績首次捧得全國“優勝杯”,成為湖北省屬唯一獲“優勝杯”的高校,并正式成為第19屆“挑戰杯”競賽發起高校。
在“挑戰杯”主體賽中,武漢紡織大學共獲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在紅色專項活動中共獲得特等獎1項、三等獎1項。此前在“揭榜掛帥”專項賽中,獲得二等獎1項。在“黑科技”展示活動中獲得“星系級”作品(最高獎)1項,獲得累計創新專項獎(基礎研究)1項。
環境工程學院項目《可聚可降催化界面加速驅動的新型碳回收-水處理技術》獲主體賽特等獎,項目主要解決廢水高效、低碳處理的技術難題,特別是圍繞有毒有機廢水處理這一重點,開展了污染物界面催化去除路徑的定向調控研究,以實現碳回收和水處理的雙重目標。該技術可有效降低我國紡織印染、造紙等行業的有毒有機廢水處理成本,提高行業競爭力。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項目《以“紙”報國——三明治結構特種芳綸復合絕緣紙》獲主體賽一等獎。項目研究聚苯硫醚與芳綸兩種纖維物化特質,提出以聚苯硫醚作為新材料替代傳統芳綸紙原材料,自主研發了聚苯硫醚超細纖維制備技術,創新開發了微纖抄造成型——低溫原位塑合新工藝,并對芳綸紙結構進行了首創設計,形成了原材料、生產工藝以及產品結構的三大創新。項目試產的三明治結構芳綸紙已用于大功率電機絕緣和輕質高強的蜂窩結構材料。
藝術與設計學院項目《“講好中國故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敘事與智能傳播賡續路徑研究—基于多維度非遺展陳案例的實證調查》獲主體賽一等獎。項目致力于非遺的保護傳承與傳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經過調研和展陳設計實踐與調查研究,提出“雙傳并驅”“展育并舉”“技藝交融”“智媒融合”非遺展示敘事與智能傳播賡續路徑。調研成果被文旅部恭王府博物館等機構采納。
伯明翰時尚創意學院項目《智繪薪傳-數字交互藝術塑造鄉村紅色文化實踐調研》獲紅色專項全國特等獎。項目以數字科技視角,通過數字化文創產品以及線上云端小程序等傳播方式,挖掘紅色鄉村革命故事。項目采用非接觸式射頻識別技術賦能(RFID)和AR展現技術,形成“智繪薪傳-數字交互藝術塑造鄉村紅色文化實踐調研”系列報告。利用數字交互式閱讀方式,增強紅色故事的趣味性與體驗性。
省部共建紡織新材料與先進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項目《纖維素納米晶涂料》獲“黑科技”展示活動全國“星系級”作品(最高獎)。項目受自然界中五彩斑斕生物體啟發,基于纖維素納米晶自組裝形成手性光子結構產生結構色特性,提出以纖維素納米晶為結構基元,與微量吸光劑及生物增塑劑復合,制備功能光子涂料。該涂料可大規模涂覆于紡織品、木材、塑料、玻璃、金屬等多種基材表面,形成穩定、持久、耐極端環境且生物可降解的明艷結構色。
編輯 / 王丹陽
文章來源:中國紡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