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香蕉久久_精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综合欧美亚洲日本_国产在线一区不卡

梧桐臺 —— 紡織服裝產業服務平臺

服飾產業互聯網服務平臺,線上線下,助您快速實現商業價值

新用戶注冊 立即登錄
換一個
獲取短信驗證碼
×
×

步入數字經濟和智能時代,究竟意味著什么?

發布時間:2023-11-21  閱讀數:35117

步入數字經濟和智能時代,究竟意味著什么?

以下文章來源于信百會 ,作者楊學山


10月25日-26日,“信百會2023年會”在合肥隆重召開,主題為“重構·融合·新引擎——新AI時代的產業創新與數智化轉型”。

10月26日下午的主論壇上,信百會學術委員會主席楊學山做了題為“展望數字經濟”的主題演講。他指出,把握信息(數字)和信息(數字經濟)的本質,需要通過歷史、系統、全面的分析。圍繞“從信息(數字)的供給、需求與流通,從下一個經濟形態看數字經濟,三類智能融合走向智能時代”,他分享了相關思考和見解。
他表示,我們需要正視,步入數字經濟和智能時代,究竟意味著什么?走向智能時代要從兩個方面發力:一是科學發現和科學研究,解決理論問題和關鍵技術;二是解決現實問題,從今天的現實出發,一個個環節用機器系統或更高水平的機器智能系統作為主要工具。人工智能是走向智能時代的一種探索,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什么角色、起到什么作用,只有在與經濟社會各項實際事務融合的過程中,我們才能了解它的真實價值,才能預見它能做多少事情。
走向智能時代的實踐模式是由人的智能、機電智能和計算智能共同構成了機器智能系統,這些系統的功能不斷深化、應用不斷擴展,智能時代就一步步向我們走近。在這個過程中,堅持以人為中心,由人構建并控制的機器智能系統作為主導的工具系統是一個基本原則。其實,今天的人工智能,包括多模態大模型,都沒有超越這個模式。
以下為楊學山演講內容整理,已經本人審核。

圖片

圖片


我就數字經濟未來的發展趨勢與大家分享一些個人的想法。這樣的展望源于對歷史的回顧。我記得,1981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開展了新技術革命和對策研究,我有幸參加了其中的一些活動。從那時起,至今已有42年,我一直投身于信息領域。在這四十多年的歷程中,我的關注點有時以信息或數字的社會屬性為主,有時以信息或數字的自然屬性為主。

今年3月份,國家數據局成立后,我想起了三十多年前在國家信息中心撰寫的一份研究報告。報告中我建議成立國家信息資源管理局,其性質應為國務院直屬機構,但在當時,由國家計委代管也是可行的。

1991年,我在一個國際會議上宣讀了一篇論文,題目為《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基本規律探析》。1998-1999年,組織起草《國家信息資源開發利用規劃(2000-2010年)》,在座有些同志參與了這個規劃的起草。由于機構的變動,這個規劃沒有報批。如果大家對這個規劃感興趣,我可以提供電子版。講這段歷史,意在說明,把握信息(數字)和信息(數字經濟)的本質,需要通過歷史、系統、全面的分析。

今天講三個問題:信息(數字)的供給、需求與流通,從下一個經濟形態看數字經濟,三類智能融合走向智能時代。









一、信息(數字)的供給、需求、流通和價值


理解數字經濟,首先要認識數字,數字是數字經濟的一個核心要素。

在我的理解中,數字是信息的一種表現形式或一種存在形態,它是信息的一個真子集。只要作為生物體的人類存在,數字化的信息始終是信息的真子集,信息的所有屬性都遺傳到了數字這種形態上。

現在,大家都在討論數字是生產要素,是資源、資產,這是在講數字(信息)的經濟屬性。我認為,準確把握信息(數字)的經濟屬性,需要分析它的供給、需求、流通和價值等一般性問題。這是一個大題目,由于時間關系,這次僅從五個角度作一個最簡單的說明。首先是古往今來,信息交流是人和人類社會的基本功能;第二是介紹信息(包含數字,下同)生成、使用、流通的一般模式,為了簡略,這里的生成也是供給,使用也是需求;第三是分析信息供需循環或再生產過程的一般模式;第四是指出信息在流通過程中實現價值的特征;第五是介紹以信息循環為基礎的社會信息環境。這些是信息經濟的基本理論問題,講清楚這個問題,需要幾天時間。

過去一年多來,我閱讀了大量從古人類經由舊石器和新石器時代,再到采集時代、農業時代、工業時代直至今天的工業和信息混合的時代的資料,通過不同歷史時期與信息交流相關場景的介紹,深刻地認識到,從猿猴進化到人開始,信息交流始終貫穿在所有歷史時期的各類生活和工作場景中。沒有信息交流,人類社會就不存在;沒有信息交流,人的進化、社會的進步和科技創新也將不復存在。因此,信息的重要性并非肇始于當代,而是自古至今一直如此。我們今天在這個會場的行為,本質就是一類信息交流,是信息即時生成和利用的過程,是供需直接對接的過程。

圖一是在反復分析、比較各種形式的信息生成、使用和流通過程后,歸納總結的一般模型,由三個層次、三類通道、三種中間過程構成。

第一個層次是信息的生成,即供給的形成,需要明確信息是誰生成,為什么或在什么樣的場景中生成。第三個層次是信息的使用,同樣需要回答誰使用,為什么使用,在什么場景中使用。第二個層次包含了生成與使用兩個層面之間的所有相關活動。三個層次的劃分,表述了信息生成和使用的基本特征,例如,價值在使用過程中實現;生成和使用的相對性,在很多場景下,生成和使用主體可以互換,但在定義上,生成就是生成、使用就是使用,哪怕是同一個主體;生成可以是供給,但供給不等于生成,中間環節是形成有效供給的重要組成部分。

圖片

圖一  信息生成、使用和流通的靜態模型


A,b,c三類通道是對信息流通過程的區分和表述。中間兩條標記為“a”的通道,解釋了從生成、信息通道到使用的直接過程,這個過程通常是雙向的,所以標注了a1,a2兩個通道。連接第一層和第二層的通道標記為“b”,第二層三個過程分別有特定的通道連接。b1指向積累這個中間環節,無論是誰主導的積累,積累形成的信息集合屬于什么性質,都通過b1這個通道實現。b2指向商業性流通過程的通道,無論是定價、競價還是協議轉讓,都經由該通道與c2協同實現,經由b2通道的信息是指全部供給,無論源自第一層次,還是中間層次的積累或增值服務形成的供給。b3是連接增值服務模式的信息通道,增值服務提供商通過這個通道獲取信息。連接第三層和第二層的是標記為“c”。c1是使用者直接獲取積累起來的信息的通道,如圖書館、網絡百科等;c2是使用者通過交易的方式獲取信息的一種通道,如圖書、專利;c3是使用者獲取增值服務商提供信息的通道,如通過天眼查這類服務獲取企業信用信息,c2,c3都是通過市場獲取所需信息,只是信息提供者具有不同的屬性。

三種中間過程:積累集中、流通交易、增值服務是按信息供需實現過程中的功能特性劃分,所以,用虛線將這三個部分圈了起來,信息供給與使用作為整體在三個過程中是互通的。從信息本身的發展和對社會進化的作用看,積累集中是最重要的中間環節;增值服務是隨著信息積累的增加和使用場景的豐富而不斷深化,成為信息供需實現過程重要的中間環節,也成為一個新興的行業;除開經由a通道的直接使用,所有的信息供需實現,都存在流通環節,a是有通道,沒有流通,更沒有交易;用商品交易的方式獲取信息是流通的一種模式,到目前為止,還不是主要的渠道。在所有的信息獲取渠道中,a通道占據了主導地位。從機構看,如工廠的數控機床、自動化生產線、SaaS系統、OA系統等;從個人看,如聊天、社交媒體互動等,它們都是直接使用。

信息與所有的物質產品不同,就是可以無損耗地重復使用。就如今天的會場上,一把椅子一個人坐了,別人就不能坐,一杯水這個人喝了,水就沒有了。但作為信息載體的聲波或光波,線上、線下的所有人都可以看、聽,實況的音視頻可以反復播放,這就是信息流通的特征:可以一次次反復使用,在流通中實現價值,并持續增值。圖二就是這個過程的抽象。

我們設想《論語》、《道德經》、《金瓶梅》等著作流傳的過程,每一次流通,讀者都從中受益,也就是實現了不等的使用價值,在這些流通過程中,有些使用者將自己理解以注疏等方式發表,就是圖二中的溢出和溢出通道。

此外,溢出后的信息交流仍有重要價值。這些信息可以積累為個人、機構、國家,甚至全球都可使用的知識體系和經驗技能。正是這些要素使得我們的社會不斷進步。信息和信息交流在生成、使用、流通和價值方面的作用,使得社會各個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發展。反饋和溢出不斷改變著供給的數量和質量,呈現出持續的增值過程,例如《紅樓夢》與紅學研究成果一起,成為后代學者的供給,這就是信息流通的動態過程,也是理解信息供給、需求及流通特征的一個重要方面。

圖片


圖二  信息在動態流通過程中的溢出和增值


接下來講信息積累在信息供需中的特殊地位。信息每天都在生成、使用,供給和需求也每日都在更新,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無論是商業行為還是公共服務,信息的供給在質量和數量上與日俱增。
圖三是在圖二基礎上對信息積累的過程、結果的抽象,是從經濟社會發展層面對信息供需循環進行的動態分析。理解這個過程,最重要的是把握信息生成使用生生不息的動態循環。這個循環首先產生并作用于一個個具體的經濟社會場景,圖三中間紅線之下就是這個過程,在所有具體的現實場景中,信息在生成使用、循環迭代。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產生溢出信息,進入積累過程,同時也不斷接受來自積累信息的反饋,成為新的供給。

圖三紅線之上是積累的兩個階段與積累功能。第一個階段是個體,法人或自然人的積累,不同的場景和不同的信息內容,升華為習慣、文化、知識、技能等決定行為和能力的信息。第二個階段是國家或獨立經濟體的積累,形成這個國家或獨立經濟體共有的信息,包括常識與事實、制度與文化、科學技術為代表的知識體系、經驗與技能等等。

在穩定的國家或獨立經濟體內,這樣的積累持續不斷,成為最重要的國家財富,成為影響這個國家微觀和宏觀行為的主導力量。

圖片

圖三  信息積累和歷時循環
圖三展示了從日常工作生活到制度形成的信息循環積累解釋。研究經濟學,尤其是制度經濟學時,我們探討制度的形成過程。制度經濟學的一般理論是社會主流的認知框架決定了社會的經濟制度。信息循環積累的模式,為觀察和解釋從經濟基礎到經濟制度的演進過程提供了一條新的路徑、一種新的方法。

任何時候,我們每個人都在一個可以利用和獲取信息的環境中,如果細致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一個機構、一個國家,可用的信息環境是這個人、這個機構、這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構成部分。

圖四將圖二和圖三結合起來,并加上相應的信息技術和產業,就成為分析靜態和動態的信息環境的基本模型。信息環境是進化的,信息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個人和機構的能力存在正相關。從靜態和動態兩個方向,提升信息環境水平,是國家戰略的重要構成部分。

圖片

圖四  靜態和動態信息環境

加入了信息技術和產業的信息環境,與信息的供需和流通循環一起,構成了完整的、決定信息環境特征的信息能力。一個時代的信息技術和產業,決定了這個時代信息的生成、使用、流通的特征,但信息價值的實現是由使用場景決定的,并不是由使用什么技術,使用信息集合的大小決定的。實際上,最重要、最有價值的信息獲取和使用,往往不需要特殊的技術,也不在于使用的信息集合有多大。比如,人力資源部門對特殊專業人才的招聘、名人聚餐時面對面的交流。為什么許多人愿意花大價錢購買與巴菲特的用餐機會,為什么特殊人才的年薪居高不下,這些都說明了信息交易的特殊性。









二、從下一個經濟形態看數字經濟

大家都認為數字經濟是繼工業經濟之后的下一個經濟形態。但是,沒有系統分析,作為一個經濟形態的概念與今天習慣使用的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或國家統計局關于數字經濟的統計指標體系定義的數字經濟,有什么不同。

其實這些分析都是將數字經濟作為部門經濟的分析方法,這種分析方法有著很深厚的根源。數字經濟源自信息經濟,信息經濟的起點就是從部門經濟學的角度來研究的。信息經濟研究的起點可以追溯到1972年,馬克·波拉特的博士論文---《信息經濟域》,首次將其從一次信息部門與二次信息部門從國民經濟整體中區分出來。

這一研究引起了世界許多國家和機構的重視,從上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沿著這一方法計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信息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比重的研究不斷擴散,到上世紀90年代演變為常態化的計算。第一份關于我國信息經濟的研究報告1986年完成,此后有一些機構斷斷續續進行研究,持續的研究到本世紀初才開始。信百會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圖三展示了他們的研究框架,今天在座的有好幾位是這一研究的主要成員。

圖片
圖五  信百會關于信息經濟的研究框架

有很多機構從研究信息經濟開始,后來轉為研究數字經濟。例如,聯合國貿發組織自1991年開始撰寫兩年一次的信息經濟報告,在其2017年的信息工作報告中,封面名為“2017年信息經濟報告”,但內頁討論的是數字經濟的發展。到了2019年,報告名稱改為“數字經濟報告”,信息經濟這個概念逐漸為數字經濟替代。類似的過程有不少,數字經濟脫胎于信息經濟,我們需要正視并強調發展的連續性。

圖片

圖六  聯合國貿發組織2017年信息經濟報告

在中國,關于數字經濟的構成,信通院的研究最為經典,見圖七。大家所熟知的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就是他們提出來的。國家統計局在2021年4月發布的數字經濟統計指標報告中,05類為數字化效率提升業,即產業數字化,與05類產業數字化可以劃等號。01和04類是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與信通院的數字產業化構成有所不同,但本質上仍然是部門經濟學的研究范疇。

圖片

圖七 信通院數字經濟構成

如果將數字經濟視為一種經濟形態,那么它的構成應該是什么呢?作為經濟形態的工業經濟由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構成,其中第二產業即為部門經濟學所討論的工業經濟范疇。當我們將數字經濟視為一種經濟形態時,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不可缺少,都應包含在內。我們常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意味著一日三餐以及日常用品的供應是任何時代必須的,這些供給離不開一、二、三產業。到了數字經濟時代,這些產業必須存在,但同時也應該有新的構成部分。

這個新的構成部分是什么呢?是電子商務嗎?不是,電子商務是流通業的延伸,是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條件下流通業的拓展。金融科技嗎?也不是,金融科技屬于金融服務業,是生產性服務業在新的技術條件下的延伸。再比如農產品溯源?也不是,這只是農產品流通在新技術條件下的拓展。

圖片

圖八  作為一種經濟形態的數字經濟構成

圖八參照工業經濟構成提出了數字經濟的產業構成:一、二、三、四,四個產業。一、二、三產業與工業經濟相同,第四產業是純數字消費品產業。產業之間,我畫的是一條虛線,開車的人都知道,虛線是可以通行的,實線則不能穿越。因此,產業邊界并不清晰,可以互相滲透。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的新聞通告中提到了三個產業的融合,數字經濟四個產業也應該是融合的。雖然邊界模糊,互相滲透,但我們仍然需要將其分開,否則將無法進行研究和統計。

從下一個經濟形態的角度來看,數字經濟將給我們帶來什么?工業經濟給人類社會帶來了日益豐富的物質產品,基于物質產品的新生存環境。數字經濟將會帶來兩大變革:一是社會各領域的智能化,人持續從勞動中退出,進入智能時代;二是帶來日益豐富的純數字消費品,使人們置身于新的生存環境,推動了純數字消費品產業的發展,這個新的生存環境是物質加精神,物質滿足生命存續及不同程度享受的需要,精神滿足創造和數字消費需要。

例如已經廣泛普及的微信,你在這里拍一張照片并分享出去,它就構成了第四產業。盡管目前的第四產業已經相當豐富,但其市場價值在統計局的分類中仍不屬于數字經濟。然而,在一天24小時中,除了睡覺和工作,你的最大支出都在這一塊上,這就是數字經濟給我們帶來的變化。

一個新的產業已經出現了,那就是純數字消費品。電子商務不屬于這個范疇,但微信屬于;抖音則大部分屬于,小部分不屬于,如果在抖音上進行購物,它就屬于流通業,如果直接打賞,則屬于第四產業。當然,純數字消費品產業的發展,需要其他產業的協同或支持,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都是發展第四產業的支撐行業。

第四產業的細分行業中有支撐的技術、產業和內核純數字消費。內核純數字消費需要擁有自身的行業、產業、技術和相應的基礎設施。從經濟形態的角度來看,如今已經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據2023年的互聯網年度報告,應用領域中大概只有兩三項不是純數字消費品,其余的都在這個范疇內,可見純數字消費品已經非常豐富。

第四產業在今天還沒有建立專屬的統計指標,例如,今天的會議,屬于純數字消費,組織者花費資金舉辦會議,參與者也花費資金參會,形成了消費,但這些數字會統計到服務業的旅游或會展中,不是第四產業。但它必定會以較快的速度發展壯大,其成長的原因在于“四有”:有閑、有錢、有興趣和有能力,見圖九。


圖片

圖九  第四產業發展的前提和特征

經濟社會的發展是為了讓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好,工作時間更加靈活。大家不要以為每周5天,每天工作8小時是必要的,實則不然。以荷蘭為例,我記得有個數據,2021年,該國的平均周勞動時間為27小時。直率地說,在這27小時中,至少有3至5個小時是非必要的勞動時間。因此,實際工作時間僅需要20小時多點。隨著社會的進步,特別是機器智能系統這類工具持續增長,每周工作時間有望縮短至20小時、15小時,直至10小時或更少,人們必將擁有更多的閑暇時間。

有人可能會擔憂,工作時間減少會導致收入減少。但實際上,如今的工資水平相較于過去的工作6天8小時時要高得多,即使考慮通脹因素,收入仍然是持續增加的。生產工具能力的提升,或者說資本的高度化,勞動時間必然減少,社會要考慮的是逐步調整勞動制度和分配制度,實現新生產環境下的平衡。因此,在有閑、有錢、有興趣的基礎上,人們可以更好地追求自己的興趣愛好。

人際交流和純數字消費的興趣也是第四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雖然我對人際交流和數字消費興趣不大,但絕大多數人很有興趣,很多人每天除開工作,花費時間最多的就是看手機獲取信息或交流。此外,從能力方面,如今的移動技術使得不識字的老太太也能輕松使用手機,這無疑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









三、三類智能融合走向智能時代

這個話題可能有些沉重,與在座大多數人所持有的觀念不同。現今,我們都在歡呼人工智能取得的進展,都認為大模型能夠實現通用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就具有與人相似的能力,人類社會就能進入AGI主導的智能時代。甚至產生了市場經濟的規則已經不重要,共產主義已經觸手可及的觀點。

我們需要正視,步入數字經濟和智能時代,究竟意味著什么呢?作為新的經濟形態的數字經濟,前面已經講過。智能時代則意味著經濟社會的各個產業、各個領域,包括個人的生活,漸進式地實現機械化、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這個過程實際上是由一系列的機器(智能)系統來完成我們今天經濟社會各項生產、生活、管理、服務所需的各類事務,而不僅僅是某一種事情,如聊天。試問,在交流時,有幾個人愿意與機器進行交流呢?你自己思考一下,你的寶貴時間是否更愿意與人交流,與你想見的人、想聊的人進行交流,而不是與機器交流,機器聊天系統只適用于一些特殊的場景,如孤獨、失能者。

我還記得插秧的經歷,從七、八歲開始,我插了十幾年,腰部帶來的后遺癥至今仍然存在。要想擺脫這種痛苦,我們需要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等一系列改變,并逐步減少從事這些工作的人數,直至實現全過程工廠化。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做的一切工作合在一起,就叫做智能化,使用的工具就是機器系統,更進一步,機器智能系統。

智能化不僅僅是算法,上午討論時我說伺服電機很重要,一個信號過去,能讓電機往前0.01毫米,往后0.03毫米,實現力的傳遞,繽紛通過力的傳遞改變工具工作軌跡。這是一個系統,是機電和計算結合的系統,僅僅依靠算法無法實現工具運動軌跡的控制。

走向智能時代要從兩個方面發力:一是科學發現和科學研究,解決理論問題和關鍵技術;二是解決現實問題,從今天的現實出發,一個個環節用機器系統或更高水平的機器智能系統作為主要工具。剛才的討論主要從現實問題求解的角度出發。從科學研究的角度看,人工智能只是建立關于智能時代基礎理論的一個研究方向。

對于人工智能,我們寄予了太多的期望:1997年,IBM的深藍戰勝了國際象棋的世界冠軍;2011年,深藍在電視智能競賽中戰勝了兩位該項競賽的頂尖選手;2016年的AlphaGo戰勝了圍棋世界冠軍,2017年的AlphaZero戰勝了所有下圍棋的機器系統,每一次都成為一個時期的新聞頭條,成為AI超越人類智能的例證。然而,我想問問各位:世界范圍內國際象棋、圍棋的培訓、比賽熱火朝天,電視臺的各種智能競賽比比皆是,就在今天,就在我們下榻的酒店,中國象棋比賽正在進行,可是,戰勝國際象棋冠軍的那個系統在哪里?在電視智能競賽上戰勝人類冠軍的系統在哪里?AlphaZero又在哪里?這些都已經消失了,完全消失了。因此,人工智能是走向智能時代的一種探索,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什么角色、起到什么作用,只有在與經濟社會各項實際事務融合的過程中,我們才能了解它的真實價值,才能預見它能做多少事情。

圖片

圖十  三類智能融合走向智能時代

周濟院長在2017年底有個報告,提出了智能制造的理論模型,即人類從直接操控簡單的工具、機器,到人離開生產現場,將制造過程全盤交由系統和工具完成。延伸一下,也可以看作是走向智能時代的實踐模式。

正如圖十所示,這個模式是由人的智能、機電智能和計算智能共同構成了機器智能系統,這些系統的功能不斷深化、應用不斷擴展,智能時代就一步步向我們走近。在這個過程中,堅持以人為中心,由人構建并控制的機器智能系統作為主導的工具系統是一個基本原則。其實,今天的人工智能,包括多模態大模型,都沒有超越這個模式。


【免責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尊重版權,我們盡量標注文章來源,若不愿被轉載或涉及侵權,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和郵箱聯系,郵箱地址:wutongtai@wttai.com,我們將第一時間予以刪除】